公路寬大深邊溝的改造
2010-9-15 9:4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公路路塹和不填不挖路段,為排除路基范圍內的水(雨水、雪水等),降低地下水位,在路肩外側設置的縱向排水構造物,被稱為 “邊溝”。
以前的公路邊溝多為倒梯形、半倒梯形或矩形,一般采用漿砌片石或予制塊漿砌而成。這種邊溝不僅頂部較寬,而且較深,頂寬一般為2?2.4米,底寬在60? 80厘米,深為60厘米左右。這種寬大深邊溝極易造成失控車輛駛出路外,導致人員和車輛的損傷。
一幕一幕慘劇的發生,能不引起我們設計和管理者的重視嗎?假如沒有這樣又寬又大又深的邊溝還會發生這樣的慘劇嗎?
2004年交通部在全國推行公路建設新理念,即提出六個堅持、六個樹立的設計新理念,其中心就是“安全、環保、舒適、和諧、節約、耐久”12字方針,對公路邊溝的形式及內容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要達到寬、淺、蔭、綠。這些對于新建設的公路而言比較容易做到,而對于現有公路邊溝如何改造,筆者結合實際情況,在不增加過多投資的前提下,提出了三種簡便易行的方法。
一、在邊溝的底部用較大的片石填充,片石的規格為不大于邊溝深的1/3即可,填充到邊溝的1/3深時,再用不規則碎石填充找平,找平層厚度也為邊溝深的1/3。在碎石找平層上再鋪一層可透水的土工布,在土工布上鋪草皮或可耕植土后綠化。
二、在邊溝底部并排放1~2根PVC管、陶瓷管或混凝土管,在管的上部及側面均要有透水孔,管徑不大于邊溝深的1/3。
在管的上面用片、碎石找平到溝深為2/3,其上再鋪上可透水的土工布。在土工布上再鋪上草皮或耕植(腐植)土,并撒上草籽綠化。
三、在邊溝的底部用一個予制的混凝土弦弧放在底部成拱形,弦弧不高于邊溝深的1/3,弦弧的上部有透水孔,其上用碎石找平,鋪上可透水的土工布,在土工布上鋪草皮或耕植(腐植)土,并撒上草籽綠化。
(注:予制的混凝土弦弧、PVC管、陶瓷管或混凝土管,均可以用土工材料代替。)
這三種處理方法都基于對原邊溝不做任何改動,路基范圍的水通過邊溝底部的片石隙縫或管中流出,土工布過濾了水中的細砂土,以防對片石空隙或管道造成堵塞。采用這三種處理方法,在施工過程中對交通影響小,且投資少,簡便易行。改造后的邊溝將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安全線、生命線、保障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