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型經濟加速中國碳排放
2010-9-14 2:1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特約評論員 易鵬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出口型經濟得到迅猛發展。2009年,中國的出口額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金額超過120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9萬億元。這樣龐大的數字,顯示出中國經濟對出口導向嚴重依賴,進出口額占GDP的比重累積起來達到了50%,單純的出口占GDP比重達到了30%,這是驚人的。
中國形成出口導向型經濟,是和全球化時代的產業分工以及發達國家產業轉移有密切關系的。隨著發達國家產業的升級,它們將大量低附加值、高污染的產業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由于中國擁有大量的人口紅利,制造成本優勢明顯,使得中國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世界工廠”。
這種現狀和趨勢,使得中國成為全球化受益最大的國家之一,然而出口型經濟有利也有弊,因為它既帶來了能夠帶動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帶來了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量的制造產業,如果這些產業依舊停留在發達國家生產,那么這些國家的碳排放量總額必定大大增加。
許多發達國家將高排放量的產業轉移到中國,使得中國成為了碳轉移的最大陣地。有關數據表明,中國每年僅這種產業轉移造成的碳泄露高達12億噸,占中國目前碳排放總量的近20%。假設把這12億噸的碳排放轉移回美國,即由美國自己生產襪子、皮鞋、冰箱、洗衣機,那么美國將再次成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第一大國。
由于中國目前還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出口占主導的產業結構決定了勞動密集型、二氧化碳高排放量的產業結構,也注定了中國要承受污染排放的沉重負擔。此外,在出口貿易上,中國還將承擔二氧化碳排放的新壓力,即發達國家提出的碳關稅的問題。此舉直接對準中國當前的出口型經濟,對中國出口型經濟的發展非常不利,必定會引起中國對碳關稅的強烈反對,進一步影響到中國對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的畏懼和排斥。
碳關稅由西方國家提出來,其目的從辯證的角度看,一方面有利于世界環境的保護,對人類應付氣候變化的挑戰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希望利用自身產業結構的特點,將碳關稅作為一種武器,來打壓產業結構中技術含量低的發展中國家,從而進一步的保護和穩固自身的發展優勢。具體地說,由于發達國家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而服務業的碳排放量遠遠低于工業的排放量,并且發達國家擁有二氧化碳減排的技術優勢,所以發達國家給碳關稅披上一件環境保護的美麗外套,從而掩蓋它的真實目的,即通過碳關稅確保自身優勢,拉開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避免發展中國家反超。
與此同時,中國產業的結構一直處于世界產業鏈的低端,賺的都是血汗錢。這與中國的勞動力水平、勞動就業市場等是密不可分的,這種產業結構的現狀,絕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
在這過程中,中國的碳排放量還會持續高升,繼續承擔西方國家碳轉移、碳泄露的后果,繼續背負黑鍋痛苦前行,而這一切轉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