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為中國城市經濟"高位突圍"探路
2010-9-13 12:1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今年8月,是深圳特區成立30周年紀念,當月深圳房價也異常"亢奮"地同比上漲7%,進一步鞏固了2萬元/平方米以上的房市均價。在房價的拉動下,深圳地價、工資、物價等上漲推力也不斷增強,深圳已無可避免地遭遇到營商成本持續攀升的發展難題。如何破解"高位運行"的世紀難題,成為深圳未來三十年最大挑戰之一。
深圳,已然充任著為中國城市經濟轉型升級探路的先行者角色。
"高位運行"催生發展模式之變
面對深圳關內動輒三五萬元一平方米的房價、一個單身公寓也要2000元的房租,深圳有幾十萬年輕人過著關內、關外"鐘擺式"生活:工作在關內、居住在關外。"在不斷高企的物價下,我覺得深圳并沒有想象中那樣有吸引力,機會也沒有以前那樣多,特別是年輕人,生存相當困難。"來自安徽六安的大學生楊山山說。
今天,深圳發展門檻不斷上升:作為全國先行地區,和土地級差效應,深圳已隨著經濟在全國的率先發展,也率先迎來了房價、地價、資源、人力等綜合營商環境高企的"高位"發展時代。
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介紹說,在近年來的激烈競爭中,深圳營商環境的優化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原來所具備的傳統營商環境優勢正在退化,面臨"土地有限、資源短缺、人口不堪重負、環境承載力嚴重透支"等"四大難以為繼"的瓶頸性制約。
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鐘堅教授介紹,2009年,深圳人均GDP達1.36萬美元,達到國際公認中等發達水平,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但同期卻因為成品油等原材料高位運行,電力供應緊張,房地產價值漲幅較快,全市企業生產、市場供應和產業結構調整等均備受困擾。
"這幾年深圳吸引外資的規模有所放緩,與蘇州、天津等"后起之秀"的距離進一步拉大,這說明土地等要素瓶頸問題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投資的吸引力和工業發展后勁," 鐘堅說。
"在營商成本持續攀升的情況下,傳統的粗放增長道路在深圳已經無法再走下去了,因為深圳發展較快較早,所以最先碰到這個問題。"深圳市委書記王榮表示,深圳需要新一輪的發展模式變革,通過內涵的提升、人口素質和綜合實力的提高來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打造中國"高增殖"模式
在高位運行的挑戰面前,深圳迎難而上,克難而進,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構建一個以高科技、高品位為特點的產業體系,以打造中國"高增殖"發展第一高地的系統工程去破解發展難題。
--培育發展"高附加值產業"。近年來,深圳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迅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金融產業、物流產業、文化產業得等四大支柱產業。2009年,四大支柱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60%。2009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8507.8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55%,比1991年的8.1%提高46.9個百分點,成為工業經濟的第一增長點。經濟學家指出,依靠技術創新,深圳開始從依靠加工制造起家發展成為一個盛產高新產業的城市。
--締造世界級"土著"企業。為破解國際化程度偏高潛藏的"浮萍經濟"危機,也提高企業應對高營商成本的能力,深圳大力扶持本土優勢企業發展,相繼誕生了華為、中興、騰訊、比亞迪等一大批在國際上已具備行業領袖地位的跨國本土企業,這些企業"根扎深圳、花開國際、果結全球",形成生產"日不落現象"。"北京的知名總部企業基本上是央企和國企,上海的知名總部企業基本上也是國字頭和來自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但深圳的跨國公司絕大部分是本土培養出來的,這是深圳的特色。"
--執自主創新"牛鼻子"不放松。從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深圳市相繼出臺了上百條政策,營造出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公共服務環境,著眼于提升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保持高科技的可持續發展。2009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3.6%,發明專利授權量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位。作為世界500強的"新秀",華為現在專利達到3.9萬多件,2009年實現銷售收入215億美元,占據全球通訊市場份額的20%,是全球第二大移動通訊設備的供應商。專家指出,由于始終牢牢抓住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不斷營造寬松有序、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環境,使"自主創新"成為特區的閃亮品牌。
--優化提升綜合營商環境。在傳統運營成本剛性增長的情況下,深圳著力營造以高營商效率為支撐的營商環境比較優勢。2009年以來,深圳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連出重拳:坪山新區、光明新區的運作探索"一級政府、三級管理"的基層管理體制創新;在省級以下政府中,率先啟動大部制改革,深圳的政府部門從46個削減為31個,精簡幅度高達31%;2010年伊始,公務員分類改革全面展開,聘任制試點進一步擴大。
為了解決當前房價高企制約人才引進的問題,再造孔雀東南飛優勢,深圳市今年4月起實施"人才安居工程",為各類杰出人才、領軍人才、高級人才和中初級人才"量身"解決"住房難"問題。其中,杰出人才可免租入住2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在深圳工作居住滿10年,或做出突出貢獻并在深圳工作居住滿5年的,產權贈予個人。
通過高技術加高品位的產業升級之路,深圳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2009年,深圳每平方公里土地產生4.12億元的生產總值和1.42億元的財政收入,比2004年分別提高1.93億元和0.81億元。從產業構成來看,依靠資源、勞動力的大量投入實現快速擴張的傳統產業正在大量向外遷移,占GDP的比重也呈現逐年下降趨勢,而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物流業和文化產業等占GDP的比重與日俱增。作為高端服務業的支柱,深圳市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提高至14%,證券、基金、創投業繼續保持全國領先。
在世界舞臺探尋發展新坐標
如今,三十而立的深圳站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整裝待發的這一個東方城市巨人,正以世界作為更寬廣的舞臺,探尋未來世界級的發展新坐標。
--打造"全球城市"經濟體。在今年深圳市兩會期間,深圳市委、市政府以更為寬廣的視角著眼未來,提出以香港、新加坡等世界先進城市為標桿,2015年實現GDP1.5萬億的目標,經濟總量與新加坡基本持平。
當下,以國際眼光聯手香港構建與紐約、倫敦等比肩媲美的"全球城市",已成為深圳新探索。近年來,深港兩地政府通過跨境工程、商貿、科技、旅游、金融、物流、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聯系,深港合作全方位多層次縱深推進。從先進理念的引入,到一些制度設定、法規的借鑒和補充,再到大戰略規劃層面的溝通和交流,深港兩地正借助"深港創新圈"、前海合作區、河套地區開發、"深港金融圈"等重大項目合作,向"深港全球城市"挺進。
--部署"未來產業"。深圳市委書記王榮說,"深圳已明確包括新能源、互聯網、生物科技、新材料、創意文化五個領域在內的現代產業體系,預計2015年這五大產業可以實現超過1萬億的生產規模。加上現在的四大支柱產業,一共可以占到經濟總量的80%以上,不僅實現規模增長,而且實現產業結構的提升。"
深圳市市長許勤透露,深圳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已經把新興戰略性產業擺在重要位置,并出臺制定一系列支持這五大產業的政策和資金安排,"今后若干年,我們會扎實按照規劃落實到位,并結合深圳特區擴大到全市范圍的一體化機會,對產業規劃給予明確,將來可能有十個產業基地來支撐新興戰略性產業。"
--夯實科教創新后勁為未來發展奠基。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郭萬達說,"如果過去的三十年是靠便宜的勞動力來驅動,那么下一步必須靠高科技和教育先行來獲取新的發展動力。"深圳市科工貿信委主任王學為透露,深圳將規劃建設更多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究機構,力爭到2015年建成40家左右國家級科研機構,重點引進并支持50個以上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層次人才來深新創業,吸引帶動1萬名以上海外人才來深工作。
站在新的發展門檻上的深圳, 已成為國內外企業謀取高附加值的首選高地。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近日獲國務院批復后,已成為粵港金融巨頭融合發展的新載體,具有更強全球競爭力的"深港金融圈"正在成形,其目標是建成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地區的"曼哈頓"。為響應深圳大力發展"生物科技"的部署,中國醫藥集團近日與深圳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表示將在"十二五"期間在深圳建設醫藥物流、生物制藥等四個基地,力爭5年內實現銷售規模達到1000億元。
招商局集團董事長傅育寧表示,三十而立的深圳更加成熟,正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招商局集團將在未來5年,在深圳再投資600億元,力爭在深圳經濟特區新的探索與轉型中,為建設國際航運、物流、金融中心和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一直在中國改革開放當中勇擔重任的深圳特區,正在重新聚集能量,全力再創發展新輝煌,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城市經濟"高位突圍"、號令全球的新風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