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浦江東岸的那抹新綠

2010-9-1 23: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走進浦東新區公路管理署的院內,一座高聳的抽象雕塑在花團錦簇中顯得格外生機勃勃。雕塑底部的立柱,象征性地構成了公路的“公”字,頂部盤旋而上的螺旋狀結構既意喻了不斷延伸的公路網,又給人以奮發向上的無窮動力。8月的艷陽下,整座雕塑的那抹青翠一掃酷暑,帶來萬分清朗,公路署黨委書記羅法連笑稱,這座2006年由上海市公路管理處贈予的雕塑,仿佛在不經意間預示了浦東公路今日實施“綠色” 
  管理、注重生態環保的理念。 
  綠色,讓公路更美好! 
  驅車行駛在浦東的外環、遠東、迎賓大道上,兩旁那高大的意楊,金黃色的金葉女貞,花蕊盡放的夾竹桃,五彩繽紛的月季,精心修護的綠化帶,構筑起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一路一景,一花一草,無不包含著浦東公路人的智慧與心血。 
  據羅法連書記介紹,公路署承擔了浦東新區714公里城市公路和1110公里農村公路的管養任務,其中公路綠地面積達1397萬平方米,占全區公共綠地總面積的1/3,占全市公路綠地總面積的近1/3。 
   
  浦東新區公路管理署專門成立了由署長任組長的綠化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區域綠化目標責任制,在全署上下營造了愛綠護綠的良好氛圍。公路署尤為重視對區域內綠化品位的提高,每年都撥出經費用于綠地的維護與充實。培植草坪,合理選擇品種,種植喬木、灌木,增設小景。如今,公路署辦公樓區域占地面積7447平方米,綠地面積3000平方米,綠地率達到40%,可綠面積達到100%,各類植物花草配置合理,小品設計精妙,為公路署成功創建上海市文明單位創造了良好的綠化環境。 
   
  此外,公路署還堅持每年組織干部職工參加植樹活動,進行綠化技術咨詢,走上街頭開展志愿者護綠行動。為了讓市民走進綠地、享受綠地,公路署還專門對濟陽路、國際友誼林等處進行了改造,修建園路、小品等,讓市民置身其中,切身體會綠化、美化帶來的享受。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召開,5.28平方公里的場館區有近3/4落地浦東,這無疑會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人文素質改善和提升等方面給浦東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而對于浦東公路人來說,世博既是挑戰,又是舞臺。 
   
  世博前夕,公路署投資39 0萬元,設計組織了“海寶迎客”、“上海印象”等景點擺花,完成了濟陽路花卉大道燈桿抱花51組、花箱30組、護欄掛花200組,楊高路云山路口、羅山路高科路口和張衡路口等25萬盆花壇的布置,以及迎賓大道、環南大道、環東大道6萬平方米籽播花卉的種植。“我們在擺花布景的設計中,還是花了很多心思的。注重科學性與藝術性、生態與美學的統一,力爭實現最佳的藝術效果。”羅書記笑著說道。 
   
  正如上海世博會的口號“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浦東公路人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綠色,讓公路更美好”的深刻內涵。 
   
  讓綠化帶“喝”上自然水 
  相信第一次聽到“讓綠化帶‘喝’上自然水”這個有趣提法的人們一定會不禁莞爾,進而好奇這個靈感是從何處而來。羅書記的講述為我解開了這個疑團。過去,浦東公路每年用于綠化帶灌溉的自來水就高達幾百萬噸,這個數字實在高得有些驚人。于是,他們開始思考能否利用浦東豐富的河道水資源來解決這一問題。 
   
  自2005年起,公路署采用河道直接取水或管道存水,以及雨水泵站取水等方式灌溉綠化帶,不僅大大減少了用水量,還解決了過去澆灌不安全、不透徹的難題。據介紹,這種灌溉方式是在草坪和灌木叢之間的隱蔽處埋設水管,每100米設置一個出水口,再利用抽水泵從河道抽水輸送到管道中,在出水口接上水龍帶后澆灌綠化。浦東的綠化帶從此“喝”上了自然水。 
   
  從那以后,公路署進一步加大了管道的普及率和覆蓋面,目前共埋設P VC管300多公里,每年可節約自來水976.5萬噸。“可以說是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保效益的三豐收!”羅書記興奮地說道。 
   
  很快,用河水、城市管道雨水替代自來水澆灌綠化的做法,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中央電視臺、新華社、《解放日報》等多家媒體紛紛對此進行了報道。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還專門發文將這一做法經驗在全市進行推廣,并在2006年10月的“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經驗交流會”上進行了交流,不僅受到了國家環保總局、建設部、水利部等專家領導的高度贊揚,還先后榮獲上海市市政、燃氣行業優秀QC成果一等獎以及全國市政工程建設優秀QC小組和成果一等獎。 
   
  枯枝爛葉“變廢為寶” 
   
  “科技創新的靈感往往來自于實踐當中遇到的困難,所以我們不怕問題,就怕找不到問題。”據羅書記介紹,浦東新區每年冬季僅枯枝爛葉就達到近2000噸,如果按過去的老辦法一把火燒掉,不僅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還不利于土壤環境的再生。 
   
  針對這一問題,公路署的技術人員開始積極尋求解決辦法,采用聯合企業、政府補貼的經營模式,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大型枝葉粉碎廠。他們還與上海交通大學農學院合作研發,在粉碎后的枯葉粉中加入添加劑,制成無害肥料,再用于公路綠化帶的養護。這樣一來,枯枝爛葉也發揮了變廢為寶的奇效,既節約了養護成本,減少了環境污染,又改良了土質,促進了資源的再生利用,實現了良性循環。如今,這些枝葉粉碎廠不僅為公路行業服務,還對新區各功能區城管署、外環林帶署等養護單位提供“將枝葉修建物送進來,返還肥料”的循環經濟服務。 
   
  為花草找到合適的土壤 
  浦東地區土壤結構復雜,近年來隨著人工垃圾的增多,土質破壞嚴重,不利于植物的生長。此外,如何根據不同的土壤特性合理搭配種植花草植被,也成為困擾他們的一大難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浦東新區公路管理署首創全市綠化土壤測試室,再次與上海交通大學農學院合作,借助“外腦”、購置設備、學習技術,對不同路段土壤性質的合理改良,對綠化植物的群落調整、科學施肥、降低污染等提供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數據和資料。綠化土壤測試室自2009年3月正式運行以來,填補了公路綠化土壤研究的“空白”,現已完成迎賓大道綠化改造前土壤20個樣品、五洲大道綠化帶土壤31個樣品的測試數據近千個,初步建立了浦東公路土壤數據庫,并結合課題寬領域探索綠化管養新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浦東公路和城市公共綠地。 
   
  生態、環保、綠色、和諧,是我在采訪中聽到最多的詞。 
   
  伴著羅書記的介紹,我們共同回顧了公路署這幾年中實施“綠色”管理、打造“生態公路”的點點滴滴。他如數家珍地向我介紹起一項項科研成果,難掩心中的自豪與喜悅。 
   
  “十一五”期間,浦東新區公路管理署先后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連續兩屆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連續八屆被評為“上海市立功競賽先進單位”,連續八年成功創建了11條“上海市文明樣板路”。 
   
  綠色的延伸,促成了希望和憧憬的延伸。我們有理由相信,浦東公路的明天將會比今日更加動人。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