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速持續放緩 政策碎步微調
2010-8-8 23:4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孫健芳
中國經濟在繼續放緩。
8月初,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7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1.2,該指數已經連續三個月下滑,這反映中國經濟繼續向下調整。
不過,相比一個月前,中國經濟二次探底風險在消失,因為宏觀政策已在行動。 經濟繼續下滑
中國經濟在繼續放緩,代表中國經濟運行的先行指標——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已經連續三個月下行。
8月1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PMI指數,7月份指數為51.2,比6月回落0.9個百分點,創下17個月以來最低水平。
之后匯豐集團公布了匯豐中國制造業PMI指數,經季節性調整的PMI從6月份的50.4下降至7月份的49.4,低于50.0分界線,這自2009年3月以來尚屬首次。
“中國PMI16個月以來第一次低于50,這表明在信貸緊縮、房地產調控和淘汰高能耗行業過剩產能等措施的綜合作用下,制造業生產同比增速在上個月繼續回落。”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屈宏斌評論。
“但經濟活動的放緩尚未完全到底。”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在報告中指出,她認為,未來數月,中國經濟中將有更多負面消息浮現——投資及工業生產將進一步減速,出口增速走低。隨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影響從房地產成交量擴大至房地產建設,對重工業品及材料的需求將放緩。
這種判斷有支持理由,在匯豐對企業的調查中,許多受訪廠商表示,市場需求疲軟,影響了新訂單量,7月份新業務量指標已是連續兩個月出現下降,而且降幅擴大創2009年3月以來最大降幅。
與此相對應,新出口業務在7月份有所下降,記者對企業進行的草根調研也顯示,從6月份開始,很多外貿企業的出口訂單就在下滑,主要原因在于海外經濟放緩。
汪濤還預測,未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會進一步放緩,7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在25%左右。而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則認為,如果政策不調整,未來幾個月投資增長會減慢更多,“今年上半年房地產投資增長38%,是因為房地產調控的后繼影響沒有體現,如果房價下調10%,商品房的開發就會只有13%,對投資影響很大。”
上半年消費增長比較平穩,瑞銀預測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維持18%左右,但中信證券認為收入增長趕不上消費增長,消費增長普遍后勁不足。
基于上述因素,中信證券預測7月份工業增速回落到13%左右,其所對應的GDP增幅大約9%,環比增幅8%左右。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預測7月份工業增加值在13%-13.5%之間,但工業增加值下滑趨勢將在8月以后加速,他預計8月份工業增加值將下降到12%,四季度將重新回到10%以下。
但無需恐慌
“中國經濟是否會二次探底,房地產市場調控是否會影響到投資和消費,進而影響中國經濟?”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提出了每個中國人都想了解的問題。
“不會,”孫明春給出自己的答案,“雖然從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中國經濟會進一步回落,但探底(實際GDP增長回到7%以下)概率很低,中國經濟從第二季度已經步入堅實的擴張階段。”
“無需恐慌,”匯豐銀行屈宏斌說,他認為目前中國經濟是增速放緩而非萎縮,“我們仍然預測中國今年下半年和2011年會取得9%左右的增長。”
的確,雖然PMI指數連續三個月下降,但7月份相比6月份降幅已經減緩。“這表明總需求雖然持續降低,但是下降速度有所減緩。”中信證券報告也指出。
而且,7月份PMI回落也顯示政府希望的調控結果,4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 “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7月高耗能產業的PMI開始下滑,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纖制造及橡膠塑料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行業PMI都低于50%。
政府調控的結果還能從非制造業PMI指數得到相同的結論,上周匯豐銀行 (HSBC)公布的7月非制造業PMI商務活動指數回升至56.3%,比6月回升0.7%。就此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認為,經濟結構向協調性和合理性方向走。
同時,PMI回落還帶來另一個好消息——中國通脹潮在衰減。匯豐PMI的產出價格指數和投入價格指數分別比年初下降了17點和30點,7月份企業平均投入成本降幅為2009年5月以來最大。“通脹壓力在迅速減退。”匯豐在報告中指出。
瑞銀的汪濤預測7月份CPI和PPI分別為3.3%和5.2%。興業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董先安預測7月份PPI為6.0%,CPI為3.5%,“全年已沒有過熱的壓力。”董先安說。
不可能的“經濟三角”
雖然中國經濟下降速度有所減緩,但中信證券諸建芳還是認為,如果政策不調整,中國經濟仍可能硬著陸。
7月22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為未來幾個月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定了主基調——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
相比年初,經濟總基調在措辭上無多大改變,但7月1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人民大會堂的正式會談卻有深意,當時溫家寶表示,“下半年,經濟調控核心是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三者之間的關系。”
“維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仍是最重要的目標,也是實現其他目標的‘前提’。換言之,調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政策在執行上不會危及到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目標。”瑞銀證券汪濤解釋。
汪濤還表示,“政策基調的變化比預期的要快一些,我們本來預計這將等到10月份,經濟放緩更為明顯的時候才會出現。”
政策基調已經改變,那么如何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調整結構和管理通脹的共贏?
國家開發銀行業務發展局局長劉勇卻認為,這是中國經濟 “不可能三角”,不可能同時達到這三個目標,各種政策疊加負面效用更大。
長江學院金融學教授梅建平就表示,最近一波房地產調整中,政府可能用藥過猛。但另一方面,投資過熱風險和銀行系統性風險沒有消除,導致信貸政策和投資政策很難協調。
就此,汪濤認為,此次政策基調的變化并不像某些人可能認為的那樣,意味著房地產調控措施會很快轉向。不過,她認為,未來幾個月政策將保持穩定,而不會出現明顯的放松或大的轉向——即接下來不會再出臺其他緊縮措施。
政策碎步微調
雖然宏觀政策不會很快轉向,但央行已經多次表示,要提高調控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實際上今年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密切監測經濟形勢,并根據經濟形勢對政策進行微調。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達到11.1%,當時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尹中卿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過熱,之后國家統計局公布4月物價指數同比和環比都在上漲,5月份CPI出現3.1%的階段性高點,市場關于加息呼聲突然加大。當時,申銀萬國首席宏觀經濟學家李慧勇在 《2010春季中國經濟報告》中預計,國家可能采取既升息又升值來避免經濟過熱。
實際上,宏觀政策已在趨向收緊,自從去年12月以來,中央政府反復強調控制新開工項目,今年前5個月央行3次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并加大公開市場操作來回籠資金,同時要求銀行實收實付、清理信托存款降低了貨幣流動速度,從6月份開始,外匯占款增長速度出現減緩,短期資本流入減少,市場資金面更加緊張。
但經濟形勢比政策調控得更快,從5月份開始,中國經濟從亢奮轉向疲軟,代表中國經濟運行的先行指標——PMI指數開始下滑;外貿企業反映從6月份訂單開始下滑;7月初,國家統計局公布了第二季度GDP從一季度的11.1%下滑到10.3%。“從二季度的環比數據上看,已經接近冰點。”當時興業證券董先安說。
在此情況下,“加息是荒誕的說法。”董先安說,他認為下半年主要的矛盾是防止經濟深度下滑。瑞銀的汪濤也持類似的觀點,“由于物價指數下滑,年內可能不會加息”。7月底,中信證券研究部與廣東地區的高端投資者進行交流,投資者對于加息的預期明顯減弱。
雖然不可能加息,但是很多人認為,央行會在其他方面進行調整,如瑞穗證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就表示,下半年信貸將會有所松動。此看法不被瑞銀的汪濤認同,她認為政策轉向不意味著今年的信貸目標會放松,或是存款準備金率將下調。
實際上,一直到8月初,央行仍舊在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控制流動性,上周央行發行央票額度開始減少。
央行通過控制流動性來抑制通脹,而經濟結構性調整仍更多依賴行政手段解決,“通過行政調結構,把經濟增長的瓶頸消除,這樣既增加產出,也降低通脹。”中信證券宏觀分析師孫穩存表示。
董先安認為近期政策陸續釋放出正面的信號都在引導經濟結構性調整: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擴大財政支出、補貼新能源汽車、西部大開發提速以及加大保障房建設等。
未來數月,汪濤指出,她完全相信將有多項各類新的投資規劃出臺,可能被稱為“新刺激”計劃。這些規劃可能會在實施 “積極財政政策”、“十二五”規劃,發展新興戰略產業(包括可再生能源)以及區域發展規劃的框架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