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定一:冷鏈物流標準要符合“鏈主”需求
2010-8-6 7:2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范云兵
“十二五期間將是專業物流大發展的時期,其背景是我國傳統產業已進入供應鏈建設時代。冷鏈物流及其標準化應該在這個時代作出應有的貢獻。”7月27日,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中美冷鏈標準交流會上,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戴定一如是說。
去年,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了冷鏈物流分技術委員會 (以下簡稱冷標委),標志著我國冷鏈物流標準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但從實踐來看,僅有法規和標準是不夠的,制定法規標準的目的是執行。只有標準被很好地執行,才能構建良好的冷鏈物流體系。而作為一個非政府機構,冷標委要想積極推動冷鏈物流標準的制定和推廣,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冷鏈發展進入新階段
戴定一認為,目前,我國的冷鏈物流已經進入發展最快的時期,這主要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最終消費需求。據統計,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時,社會對冷鏈的需求明顯上升。2009年,我國的人均GDP達到3600美元,許多大城市已經超過4000美元;同時,據中國社科院去年統計,我國城鄉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7%和43%,富裕層的這一系數更低。這兩點都說明,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已達到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狀態。因此,人民對食品需求從規模轉向品質,要吃營養更好、安全性更高的食物。
其次是產業需求。這是推動冷鏈物流發展的直接動因,是冷鏈物流的目標定位,同時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原因。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冷鏈物流出現了兩種整合模式:一種是橫向整合;近年來,餐飲業實力不斷擴大,連鎖化、集團化發展迅速,這就需要良好的食品冷鏈物流統一配送模式。一種是縱向整合。隨著企業集團的擴大,供應鏈關系形成,并出現了農(牧漁)業、食品加工業、食品商貿業等三類“鏈主”。這些“鏈主”對食品進行全程控制,包括種植(養殖)、收獲、加工、物流、批發、零售等各個環節。“鏈主”制定游戲規則,決定產品價格、品類以及中間的物流商等。而隨著“鏈主”對鏈條控制的加深,食品的流通方式也悄然發生改變——訂單生產、品牌策略、全程透明化管理等就漸逐取代了原來粗放的生產模式。
第三是行政監管的需求。隨著《食品安全法》頒布,國務院食品安全領導小組成立,北京、上海等城市也頒布了加強食品監管的地方性法規,物流監管被提上日程。
綜上幾點,冷鏈物流以及標準化成為物流界發展的一大熱點。行業的呼聲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希望政府盡快制定冷鏈物流標準體系;二是必須建立市場準入制度。“這兩個呼聲把希望過多地寄托在了法律法規上,而冷標委作為一個非政府機構,沒有制定法規的權利,所以,在制定冷鏈物流推薦性標準的時候應該有些新的調整。”戴定一說。
“鏈主”是標準源動力
戴定一介紹說,目前冷鏈標準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強制性的法規和標準,主要目的是協調利益為主,用法律形式規定、保障、協調各方利益;二是推薦性技術標準,其主要目標是為了提高效率。
作為非政府機構,冷標委
制定的主要是非強制性標
準,目的是幫助冷鏈企
業在保證安全的前提
下,更好地提高作
業效率。也就是說,
冷標委的標準是在
優化供應鏈建設,
如果起不到這個作
用,就不能獲得企業
的支持,也就達不到促
進產業發展的目的。所
以,冷鏈物流標準最后的話語權,在于這些龍頭企業或者正處在上升期的大企業,也就是“鏈主”。
戴定一說,所有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出現集約化和龍頭企業。這些企業對上要控制源頭,對下要控制客戶,而供應鏈控制就是他們的主要手段和核心利益。舉個例子,國內一家連鎖企業采購1箱蘋果的平均價格比國內同行要低1元。其主要原因在于:在蘋果還沒有成熟時,他們就開始在產地大規模采購。此時,農民因為出售風險降低了,價格自然比較低;而該連鎖企業又在產地建設大型冷庫,又延長了蘋果的銷售期。這樣,該企業不但控制了蘋果的分銷,也控制了蘋果的生產和物流,從而控制了蘋果生產的供應鏈。“當然,它也控制了游戲規則的話語權,這個游戲不僅僅是冷鏈,而是整個供應鏈。”
因此,行業標準的制定,應該在這些企業標準的基礎上來提煉。也只有“鏈主”參與了標準的制定,執行才能順利。
所以,冷標委在制定標準的時候,要轉變思路,跟產業真正發展的動力結合起來,與掌握話語權的生產者結合起來。
冷標準要成 “鏈”
“目前,我國與冷鏈物流相關的標準已經接近200項。分為基礎標準、服務質量標準等8個大項,這其中最多的是作業與管理規范、設備設施標準以及衛生標準。”戴定一說,冷鏈標準并不缺,問題在于這些都是“老標準”,是不成“鏈”的標準,每個只管一段。
戴定一認為,要想使冷標準成“鏈”,首先要科學地確定每種產品的控制溫度,在這一點上,美國的冷鏈物流市場對我們有非常好的借鑒意義;其次,要兼顧低碳環保的要求,不要把溫度控制得過于嚴格,要允許作業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溫度偏差;三是解決溫度信息采集、記錄、使用的連貫性;四是要把不同環節的冷鏈標準打通,大家互相承認,實現一致性的控制。這就是當前把“冷標準”變為“冷鏈標準”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難的一項工作。
當前,不同的機構在制定不同的冷鏈標準,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交叉、重復等互相“打架”的現象。戴定一說,作為冷標委來講,要盡量地減少這種交叉,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服務標準的制定上,由服務標準來帶動其他相關標準的更新,如設備標準、質量標準等。冷標委不是編制一個標準讓企業來執行,而是幫助企業在形成供應鏈的過程當中去總結提高,幫助他們順利地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所以,標準的制定必須跟產業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而不是游離于企業之外,去監控企業的發展。
“因此,冷標委要繼續鼓勵各環節加強專業的溫度技術、裝備、管理等標準化的制定,促進產業上下游的合作,以及產業與監管的交流。使冷鏈標準成為供應鏈標準,而不僅僅是一個作業標準。”戴定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