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濱海新區:濰坊轉身向海
2010-8-29 16:5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為黃河入渤海沖積扇上的一座工業城市,濰坊擁有14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不過,直到如今,大海仍然尚未融入到濰坊本地人的意識里,一片2600多平方公里的鹽堿地橫亙在濰坊市區與渤海之間,讓濰坊市“臨海不見海”。
2009年,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給濰坊市帶來轉身向海的新機遇。
據國務院批復的黃三角發展規劃,黃三角要依托東營、濱州、濰坊港、萊州港區“四點”,打造四大臨港產業區,并以之為核心,依托以各類開發區、工業區為節點,形成環渤海南岸經濟聚集帶。
在濰坊沿海區域,規劃確定依托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打造船舶發動機和汽車制造、科技興貿創新和全國最大的海洋化工基地,建成“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
濰坊市的雄心并非將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局限于產業區,而是借力國家戰略展開一場造城運動:用10年左右時間,將濱海區建造成一座現代化、國際化濱海新濰坊,躋身環渤海強市之列。
而山東省高層通過視察傳遞出的信號是:濰坊市濱海經濟開發區盡快在現代產業布局與城市化進程等方面迅速突破,成為黃三角開發中的先行區,有實力代表山東逐鹿環渤海。
濰坊版的“濱海新區”
在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公務招待宴席上,一般都會有一道名叫龍須菜的特色野菜,當地人告訴記者:龍須菜要在開水中焯兩遍去除苦味和過多的鹽分才能食用,而且調拌時不必另外加鹽。
滋生龍須菜的這條距離海岸線十余至數十公里的鹽堿地帶,面積2600多平方公里,成為兩千多年來農耕文明無力改造、覆及的洪荒之地。
勘測發現,濰坊北部區域地下鹵水總儲量達60億立方米,乃為全國之最。
農耕文明不能改造的鹽堿地,反而成就了工業化的機會,并改寫著這片黃三角沖積平原的命運。
濰坊濱海區宣傳文化中心書記任樂為告訴記者,傳統上,這里的工業以海洋化工為主,1995年國家取消行業分割實行鹽堿聯合,以山東海化和壽光市大家洼(山東海化集團駐地)為依托,成立濰坊海洋化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面積僅為283平方公里。
2009年11月,國務院批復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這讓濰坊市北在環渤海經濟圈這一更大的空間坐標中重新定位。
據規劃,濰坊市對北部沿海2600多平方公里的集中開發區域,規劃出1000平方公里的產業發展區,1000平方公里的生態優化區和600平方公里的現代農業區,重點開發以濱海區為中心,以壽北、昌北為兩翼的三大產業發展板塊,打造黃河三角洲開發的先行區,把北部沿海建成設施配套、產業發達、功能完善、生態良好、宜居宜業的經濟新區和“現代化濱海新城”。
出濰坊市區向北約50公里,是渤海之濱的濰坊森達美港口。在進港公路兩側記者看到,工人正在及膝的海水中吹海造田,按照濱海區工作進度,今年內,要完成吹海造田8000畝,規劃面積為80平方公里的海港現代物流園相當一部分要建在這樣的新增陸地上。目前,海港物流園已吸引了達美物流、海正物流等30多個港口物流項目簽約入園,協議投資額150多億元。
濰坊森達美港由馬來西亞最大國有企業之一森達美集團于2005年注資建設,2009年,濰坊森達美港正式獲批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森達美集團增資10億美元用于港口擴建、中馬經濟合作示范園區等項目投資。
濰坊森達美港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馬顯軍告訴本報,今年建成3個萬噸級碼頭,明年建成3個2萬噸級碼頭,并啟動3萬噸級和5萬噸級碼頭建設,森達美集團十分有信心把濰坊港打造成綜合性億噸大港。
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據此規劃,5年內再造一個銷售收入超千億級的臨港產業鏈,以圖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港口物流中心。
這個濱海新區的“野心”
實際上,濰坊市的“野心”遠不止于此。
除了爭當黃三角地區的港口物流中心之外,濰坊市還提出將濱海區打造成黃三角具有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綠色能源基地”和“海洋高端產業科教創新基地”,成為黃三角區域四個臨港產業區中率先崛起的先行區。
按照這一思路,濰坊市濱海區確立了“一城四園”的規劃布局:“一城”指建設150平方公里的濱海水城,包含希望城、太陽城、幸福城、歡樂城四個功能區;“四園”分別是建設160平方公里的先進制造業產業園、80平方公里的海港物流園、70平方公里的生態化工產業園和50平方公里的綠色能源產業園。
在先進制造業產業園,由濰柴集團投資50億元建設的濰柴2500-6800馬力大型中速船用柴油機項目總占地超過1610畝,投資10億元的一期工程已購置9條相關生產線,并開始小批量生產,現今制造業產業園項目服務處副主任段毅告訴記者,預計濰柴重機今年內可實現量產。
而目前已在濰坊濱海區落戶投資過億元的超過10家,濰坊濱海區擬定,今年引進的濰柴重機配套企業至少為20家,投資額在40億元以上。全部建成后的銷售收入至少在120億元以上,濰坊濱海區在規劃時,依托濰柴重機的海洋裝備制造業產業,到2015年的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
國電集團更是看好濰坊濱海豐富的風能資源,將在濱海區建設一條集風電設備研發、制造、發電等為一體的風電產業鏈,總投資額達120億元。國電集團的大舉進入吸引了總投資30億元的廣渤海重工等8個風電設備制造項目入區。日前記者在濰坊濱海區采訪時,國電風電40萬千瓦岸基風電已在建設之中,140萬千瓦海基風電啟動前期工作。大唐電力集團正與濱海區洽談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預計投資規模也在百億左右。
按照濰坊濱海區的規劃,海洋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產業和生態海洋化工三個新配置的產業鏈條,到2015年均可達到500億以上的規模。
產業規模更大的是石化產業鏈。記者在濱海區采訪時了解到,中海油投資100億元的1000萬噸級油鹽化工一體化項目正在進行規劃編制,3000多畝用地相關手續即將辦妥。
濰坊市青州一家民營石化企業弘潤化工更是出手不凡。這家一貫低調運作的地煉企業,在濰坊濱海區投資103億元購置弘潤濱海工業園,集黃島-濰坊原油管道運輸、儲備、加工為一體,儲油規模達400萬立方米,超過現有央企在建單體原油儲備庫項目,今年內可建成220萬立方。
這樣一個投資百億元的化工項目獲利如何,可從運輸成本節約一項窺見一斑。弘潤化工一工作人員給記者測算說,投資原油運輸管道可以讓弘潤化工每年節約陸路運輸費至少在1.5億元。
據了解,石化產業,也是濰坊濱海區第一大產值過千億元的產業,據此測算得知,到2015年,石化、海洋裝備制造、新能源、新型產業、海港物流5條產業鏈的營收規模便可達到3500億元,是2009年濰坊市GDP總量的1.4倍。
如此極速的重化工業進程,如何平穩生態與高效的關系?
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蘇立科在前不久一次黨工委擴大會議上發布了一道招商引資“綠色禁令”:今后,濱海新區一般項目準入門檻提高至5000萬元以上,除投資億元以上、無污染的生態化工項目和石化產業鏈條上的大項目外,不再引進一般性化工項目。
蘇立科解釋說,設置“綠色禁令”旨在節約土地,重點引進一批輻射帶動力強的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項目,積極引進拉動濱海新城建設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職業教育院校項目,以濰坊新城的功能定位構筑生態宜居宜業服務體系。
規劃中,“一城”主要建設科教創新區、中央商務區、高檔商住區和濱海旅游度假四大功能區。
其中,中央商務區今年內開工建設的建筑總面積要突破100萬平方米,借鑒天津中新生態城的先進經驗,秉承低碳、生態理念。
蘇立科介紹說,去年圍繞新城區建設共開工各類工程142項,投資總額400多億。目前,已完成中央商務區西區、高檔商住區首期開發15平方公里及旅游度假區的初步規劃設計。科教創新區已有14所院校確定入駐,7所學校正在開工建設,規劃在校生規模為50萬人,意欲打造環渤海經濟圈職教中心。
據了解,濰坊市今年計劃在濱海區完成投資400億,確保2008年提出的“3年投資1000億元再造新濰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