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林毅夫:多極增長世界中的經濟復蘇

2010-8-25 13: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全球金融危機在2008年9月雷曼破產事件之后突然爆發。開始的沖擊波中,不管是全球股票市場、全球貿易還是工業生產,下滑幅度比1929年美國股票市場出現“黑色星期五”崩潰后的幅度還要大。所以,在2008年9月、10月,大家憂心忡忡,認為很可能出現一場與上世紀30年代同樣程度的全球大蕭條。
  當然,人類的智慧是不斷增長的,我們可以從過去的危機中吸取經驗教訓。
  產能過剩影響經濟復蘇 
  2008年12月,在華盛頓召開了20國集團峰會,在政策上形成了一些共識,并進行了協調。首先,發生金融危機的發達國家政府出手拯救金融機構,避免金融機構垮塌;其次是20國集團的首腦同意,無論是怎樣惡劣的環境,都要繼續堅持自由貿易主義。
  這兩點非常關鍵。可以說,就是因為這兩點,全球經濟避免了可能出現的最惡劣的狀況。同時,G20各國采取了適量寬松的貨幣政策——降低利息、增加可貸款的資金,并采取積極的財政刺激計劃。這兩個政策啟動了各國的國內需求。
  上述政策再加上存貨調整的自然周期,全球經濟在2009年就開始出現復蘇的跡象,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在2009年第二季度就開始出現復蘇了。高收入國家則是在2009年第三季度,最遲在第四季度,也出現了復蘇。根據世界銀行的測算,2009年全球經濟是萎縮的、下滑2.1個百分點,但在2010年,全球經濟將會有3.3個百分點的正增長。這比原來預期要好。
  盡管如此,全球經濟復蘇的根基還不牢靠。我在幾個場合曾談到,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危機的主要根源是金融領域,金融危機爆發后,問題主要根源是在實體經濟部門,實體經濟部門產能過剩還相當普遍和嚴重。對于發達國家,即使有這樣寬松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刺激以及中國快速發展所創造的外部需求,但到2010年6月,發達國家產能使用、工業生產的情形比2008年還要低12個百分點。
  如果產能過剩比較嚴重,對國內需求就會有相當大的抑制作用。因為,產能過剩必然代表著失業率高企,發達國家失業率在10%左右是非常普遍的。在這種情況下,消費需求就不會旺盛
  在產能過剩的同時,民間部門投資機會非常少。投資減少,消費又不旺盛,經濟增長下滑的壓力就非常大。當經濟增長下滑,金融機構的呆賬、壞賬就會不斷出現。2009年,以美國為例,有120家銀行倒閉。根據2010年初美國金融監管當局的報告,美國有702家金融機構處于危險的邊緣。
  只要產能過剩情況不消除,經濟危機禍根就還存在。當經濟增長放緩以后,一些國家的稅收就會減少,然后外匯收入減少,外債就還不清。所以,像迪拜、葡萄牙或意大利等外債比較多的國家,主權債務危機還可能會此起彼伏。
  積極財政政策的兩難 
  目前這種狀況下,影響全球經濟復蘇的主要問題是產能過剩,怎么解決呢?從傳統經濟理論來講,必須用凱恩斯主義的政策,政府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啟動消費、啟動需求。
  但目前使用積極的財政政策面臨兩難選擇。
  如果繼續使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尤其是在發達國家,可能會出現經濟學上所討論的李嘉圖等價(Ricardian Equivalence)問題,即政府用積極財政政策啟動消費、啟動需求,將來,政府的花費總是要還的。政府必須要增加稅收或使用通貨膨脹稅。老百姓預期將來政府的稅收要增加,就會減少支出、增加儲蓄,政府的債務將會高筑。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就出現過這種情形。這種情形出現后,政府債臺高筑,人們就會擔心政府沒有支付能力。
  如果是政府的積極財政政策退出,問題就解決了嗎?解決不了。只要政府的積極財政政策一退出,需求就下降,失業率馬上增加。失業率增加以后,政府債臺高筑的情形還是不能解決。因為經濟增長率下滑,政府的稅收減少了。同時,當失業增加,發達國家社會保障比較完善,社會保障支出也要增加。一方面稅收減少,另一方面支出增加,政府的債務也會增加。
  這就是兩難選擇。到底出路何在?
  超越傳統凱恩斯主義 
  對此,我提出一個觀點,必須超越傳統的凱恩斯主義。
  前面談到,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可能對需求刺激作用不大,導致的結果是債臺高筑。政府的積極財政政策,其實就是挖一個洞補一個洞。在這個過程中,整個社會的生產能力并沒有提高,生產能力不提高,增長就不可持續。為了償還現在政府的支出,將來就要多扣稅。
  但是,如果積極的財政政策用來作為投資以提高生產力,投資到消除經濟增長瓶頸的領域,這種投資,短期是創造就業崗位、創造需求,從長期來講,也將提高生產力。經濟增長率提高,政府稅收會增加,即使稅率不增加,也可以用未來的增長補償現在政府公共赤字和債務的增加。
  實際上,1998年到2002年,當中國面對東南亞金融危機、國內出現通貨緊縮時,啟動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在使用這個政策時,政府的公共債務是增加的,從1998年以前近20%,最高增加到30%多。但那些錢是用來建造高速公路、港口、電網改造,短期增長需求,長期提高了中國的生產能力。從2003年以后,中國出現連續六年、平均每年經濟增長兩位數的情況,通貨膨脹率通常是5%左右或者以下。而在1998年以前,只要經濟增長是兩位數字,通貨膨脹必然也是兩位數字。
  利用經濟疲軟時期的積極財政政策,消除經濟發展時的瓶頸領域,中國的經驗給全球經濟可持續復蘇提供了借鑒。
  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瓶頸相對比較少,但是在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瓶頸到處可見。因此,幫助發展中國家消除發展瓶頸,給這次全球經濟危機后出現可持續增長提供了一個機遇。
  全球經濟復蘇最大的挑戰是發達國家的產能過剩。發達國家是資本充裕的經濟體,但發達國家目前使用積極財政政策可能受到“李嘉圖等價”的制約,所以效果不好,反而造成債務高筑。但發展中國家可投資的機會非常多,這些投資都會有非常高的回報率。
  這些投資機會,一是在產業升級方面,二是在消除經濟增長瓶頸制約方面。只要發展中國家能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對發展中國家以及發達國家是雙贏的局面。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快,就會給發達國家的出口創造需求。
  根據研究,發展中國家只要進行100元的投資,就會給發達國家創造35元的出口,這是相互聯系的。而發展中國家的快速發展,對于達成千年目標,消除南北差距也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要使發展中國家經濟能夠快速增長,要靠經濟體自有資金來投資,也有困難。像中國這樣的國家,財政狀況好一些,外匯儲備比較多,可以使用內源性資金進行投資。但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投資機會雖多,但投資條件不足,財政有負債,外援資金方面也面臨短缺。
  對發達國家來說,資金不是主要限制。發達國家資本充足,并且是硬通貨國家,可以靠印鈔票來買東西。在這種狀況下,就需要把發達國家比較充裕的資金,通過一個機制流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
  目前,一些主要的多邊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的增資,有這個作用,這些多邊機構能夠有更多的錢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同時,也可以用一些創新型的方式,比如,過去主權基金主要投資美國股票市場,現在情形不好,可以投資到發展中國家實體經濟和產業升級領域,回報率很高;還可以創造一些新的基金,世行也在探索設立這樣的基金。
  發展中國家自身也須進行內部改革,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改善金融部門,動員更多的儲蓄,同時形成更好的環境,吸引外部投資。如果能這樣做,對發展中國家有利,對全球經濟復蘇有利。
  目前出現的全球多極增長格局,是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給我們的機遇。如果能把握這種機遇,全球多極增長格局將更為深化,對全球經濟將來穩定快速的發展也有更大的幫助。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