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交通建設的“普洱速度”
2010-8-25 11:1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從2006年的7.2億元,到2009年的34.6億元,一直到2010年上半年的35.7億元,普洱市的交通投資在全省16個州市中一直位居前列,而今年上半年的投資,占到了全省的十分之一還多。不僅是投資炫目,在波瀾壯闊的全省52條二級公路建設大場面中,普洱又占到了7條,加之在建的思茅至瀾滄二級公路三期工程,全市在建二級公路共有8條,同樣居全省各州市之首。
超前謀劃大交通
古老的茶都,正在經歷著一次全新的大提速。
云南建設中國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重大戰略,進一步激活著普洱對未來的大膽構想。以茶、林、礦、電、烤煙、咖啡等骨干產業為龍頭,打造“中國著名、世界聞名、世人矚目”的普洱國際品牌,推動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普洱同樣也表達了外向發展的強烈訴求。
記者從《普洱市綜合交通發展戰略研究》上看到了這樣的美好愿景:普洱將抓住國家建設昆明至曼谷高等級公路大通道、瀾滄江—湄公河水路大通道,普洱機場改擴建的空中大通道及泛亞鐵路大通道的歷史機遇,加快發展,以適應中國西部地區和云南商品進出口東南亞中南半島國家中轉地、云南和中南半島林產品和普洱茶等具有普洱特色產品交易中心,以及與東南亞國家進行交流的文化走廊的需要。隨著國際大通道的建設及自身的發展,普洱將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經濟交融對接的重要地帶。
對自身經濟地位的理性評估,讓交融、對接成為承接普洱發展的關鍵詞。如果站在地方經濟發展的層面來理解普洱的交通建設,便可以明白為什么近年來普洱的交通會保持這樣奮進的狀態。快捷、高效、舒適、安全、綠色的大交通網絡是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基礎和關鍵。
然而,就普洱的公路現狀來說,總體技術等級低、路面狀況差、通行能力弱、縣鄉路通而不暢、鄉村路晴通雨阻、村組路普遍不通車,發展步伐遠遠落后于全國、全省水平。讓夢想變成現實,普洱必須以發展的眼光和戰略思維構建大交通網絡,通過系統謀劃、超前謀劃、高位謀劃,讓交通帶動普洱的經濟帶、產業帶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十一五”期間構建大交通,普洱作出縝密的思考:全力搞好公路建設;抓住國家和省水電開發機遇,順勢推進水路運輸;發展市內外空中運輸網絡。普洱提出“規劃構建大交通網絡,突破交通瓶頸制約”的戰略目標,建設“北上南下、內聯外環、水陸并進”快捷通道的發展戰略。
普洱市“十一五”規劃出爐:以國、省公路網為主線,完成G213磨黑至普洱高速公路和G214瀾滄至惠民、S213普洱至瀾滄公路建設,完成G214、G323、S0538線的改造任務,實現“北上南下、東西貫穿、連州達市”快捷通道;圍繞茶、林、水電、礦業等支柱產業和東、北、西3大區域發展規劃,建設農村公路交通網,形成以市域經濟、產業發展為中心的外連內環交通網絡;農村公路及渡口實現“4個100%”,即實現100%建制村通公路、100%鄉鎮公路硬化、100%的鄉鎮有客運站、100%完成渡口改造和渡改橋建設任務;貫通無量山、哀牢山經濟干線公路,建成瀾滄、孟連、西盟“綠三角”旅游公路;加快口岸公路建設,修建碼頭42個、停靠點124個等,創造良好旅游和水運環境。
力爭2010年逐步形成公路網絡化、水運規范化,公路、水路相補充,路、站相結合的交通運輸網絡,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明顯突破。同時,著手規劃連接普洱—大理、普洱—臨滄的出市高速公路。
在“北上南下,內聯外環,連州達市,水陸并進”的大交通網絡上可以清晰看到,用最短的時間,把普洱建設成為一個發達的生態經濟圈,營造一個優美的生態環境,創建一個和諧的生態家園,打造一個繁榮的生態城市,讓這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家園走向世界,讓世界走進普洱。
理念推進大建設
“十一五”規劃出臺后,在普洱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普洱市交通局干部職工和各族群眾迅速投入到普洱大交通建設中。井噴式的增長,體現了普洱在交通建設上對科學發展觀的積極實踐,對轉變交通發展方式的有益探索。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條經驗是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銳意進取。普洱交通局局長游偉告訴記者,面對普洱對交通強烈的渴望,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敢為人先,用新的理念才能孕育新的思路,采取超常舉措,才能快速扭轉交通發展滯后的局面,突破交通制約瓶頸。
在超前謀劃的理念下,普洱扎實做好前期工作,編制《普洱市交通發展戰略研究》和《普洱市水運發展規劃》,且提前編制《十二五交通發展規劃》。緊緊圍繞全市產業群落和經濟帶規劃謀篇布局,圍繞昆曼國際大通道、改造國省道銜接鄰近州市、提升農村公路等,挖掘普洱交通空間,構建一體化普洱大交通思路。這樣的步調與中央及省委、省政府擴投資、保增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及時對接,搶先機,普洱一下子獲得了公路建設方面的10個大項目:磨思高速公路、瀾滄至惠民等8條二級公路、碧云大橋。
而新的建設理念為普洱公路建設注入活力。以人為本,建設節約型景觀公路發展理念,堅持“發展與節約、發展與環保”和“速度與安全、細節與品質、公路與景觀”的協調發展,提倡“安全、節約、環保、品質、景觀”的設計理念;用科技創新和科技支撐公路建設理念,通過省廳與全國交通科技院校對接,提高交通科技創新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普洱創新建設模式,探索投、融資體制改革,除用好國家政策外,采取群眾籌、上級補、財政投、市場融、部門幫、社會捐等多渠道籌資方式,建設多元化投資體制。交通投資由單一的國家補助、群眾投勞、以工代賑向國家補助資金、地方配套資金、國內外銀行貸款、引進企業投資收費還貸、村民“一事一議”等多元化、寬領域、高層次轉變。目前,普洱在建的重點工程資金到位情況良好,為交通建設注入了持續動力。
在建設模式上進一步創新,從政府單一投資建設管理模式轉向政企合作、省市合作共建和總承包等多方位、全社會參與建設模式。如省市合作共建模式的寧洱—景谷、思茅—江城、小黑江—瀾滄、永平—臨滄等二級公路,引進企業建設模式的思瀾二級公路,政企合作建設模式的磨思高速公路、采取設計施工總承包建設模式的國家公路旅游環線公路。碧云大橋項目在采用了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后,成本降低了1700多萬元。
全省52條二級公路開建,人才大量緊缺,然而普洱卻自有方法應對。在普洱市交通局,有3個智囊團。一個是懂得籌融資的融資隊伍,把握金融政策、投資方向,辦理融資手續,利用國內外資金,全面推進交通籌融資工作;一個是管理型人才隊伍,與交通運輸部有關單位、院校、咨詢公司等合作,在交通項目管理上探索新思路、引進新模式、采用新辦法,提升了交通項目建設模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國際化水平;還有一個是專家型人才隊伍,與全國的交通專業學院、交通研究院所合作,為交通項目建設提供專業技術,解決建設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復雜問題、技術難關。
良好的理念實踐下,普洱修建的路一條比一條好。
記者穿行了已經完工的瀾滄到惠民二級公路。這是普洱連接西雙版納的第一條高等級公路,既是國際通道,又是旅游觀光的形象路。12米寬的路面,路兩旁保護完好的生態美景,對于經過的乘客來說,真是一種享受。上坡設計了快慢車道,體現了安全、以人為本的理念。寬路面,高標準,投資卻控制在每公里1000萬元左右,體現了節約和管理的成效。伴隨著這條大道的貫通,景邁普洱茶莊園、惠民旅游小鎮紛紛布局落子,一條路,成就了一片投資洼地。
這樣的精彩一直在延伸。
人們驚喜地發現,普洱通往各地的公路在縮短、在拓寬、在變平…… 一條條為群眾謀利益的幸福路在筑起,建一條路、致富一方百姓的作用不斷顯現。“十一五”是普洱市交通面貌發生變化最大的5年,也是交通建設成就最輝煌的5年。交通建設實現量的突破和質的新飛躍,高等級公路的快速增加,加強了普洱與外界的溝通;農村公路等級提高,強化了區域內城市、鄉村的互通,等級公路大幅攀升,路網結構明顯改觀。
2008年,瀾滄縣勐朗鎮羅八村出村的道路鋪成了沙石路,從此這個村子雨天不出行的記憶被改寫。
再不怕下雨路難行,村里幾乎家家買了摩托車。在村口,記者遇到了村民李久蘭,他正忙著下山背谷子。“過去1天只能背1趟,還要天晴,現在騎著摩托1天可以背4趟。”回答完記者的問話,他急匆匆地騎上了摩托,看著他向好日子飛馳的背影,記者被這條路所帶來的變化感動著。
2009年,普洱公路里程達19072.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3公里、二級公路152.843公里;在建高速公路65公里和二級公路778.44公里,到2011年6月全市高速公路將達198公里、二級公路將達931.283公里;三級公路達817.309公里;四級公路達9588.636公里。公路網密度為42.1公里/百平方公里。市政府所在地到各縣公路實現油路化、并向高等級化轉變,103個鄉鎮通鄉公路油路化率達67.96%,992個行政村公路通達率80.89%。
高等級公路工程進度不斷加快,完成景永、瀾惠路,思瀾路98.34%、磨思高速路74.29%、寧景路77.28%、思江路71.63%、小黑江—瀾滄57.66%、永臨路56.84%、普洱旅游環線55.11%等,農村公路改造、客運站建設成績顯著。普洱交通又好又快發展促進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實施“東部思寧江墨、北部景景鎮、西部瀾孟西”三大經濟區發展戰略提供保障,為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鋪筑了坦途。
著眼未來謀新篇
即將送走輝煌的“十一五”,又要迎來“十二五”交通運輸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向現代服務業轉型的戰略機遇期,藍圖令人振奮,目標產生動力。
著眼未來,普洱如何建設好這個國際大通道上重要樞紐,推動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一系列的課題擺在普洱市決策者的面前。
機遇常常垂青于有準備的人。普洱市緊緊把握國家西部大開發第二輪的機遇和把云南建成中國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的機遇,普洱市委書記沈培平、市長李小平等領導帶頭研究交通、謀劃交通,提出把普洱交通定位為昆曼國際大通道上的“重要橋頭堡”及滇南公路交通節點的重要樞紐,按照“南北暢通、東西貫穿、立體交錯、升級提速”的思路,構建以公路運輸為主、長途大宗貨物運輸以鐵路為骨干、空運為輔、水運為補充的立體交通新格局,超前謀劃“十二五”大交通。
“十二五”交通發展方向:完善交通運輸網絡,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引導城鎮空間格局協調發展,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為普洱贏得發展先機,奠定區域中心城市地位,發揮區域輻射功能創造基礎。
“十二五”交通發展目標:以建設普洱作為區域重要交通樞紐城市為重點,以建設現代化城市高速綜合交通網為骨架,抓好公路、鐵路、港站和航空運輸及支持保障系統建設并與其他運輸方式相互協調,構筑規模適應、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管理先進、多種運輸方式銜接協調的國際化城市大交通網絡體系,做到“兩個率先”,即在全省同行業中率先實現交通現代化,在全市各行業中率先實現現代化。
公路建設方面著力“構筑一個體系、突出兩個主軸,完善三大網絡、打造四個交通圈,實現五個連接”。
“構筑一個體系”就是融入全省的公路交通體系,提升普洱市與云南省及相鄰國家城市之間的交通聯系。對外強化普洱與周邊區域公路網的交通銜接和交通輻射,對內優化整合普洱市域內公路網絡系統,縮短中心城區與市域縣市之間的空間距離;突出普洱城市特色,完善疏港交通、旅游交通體系,構建一體化的交通網絡。
“突出兩個主軸”就是以國際大通道的建設為基礎,突出兩條主軸的發展,一條景谷—寧洱—墨江發展軸,依托昆明—磨憨高速公路、普洱—臨滄高速公路;一條景東—鎮沅—寧洱—普洱發展軸,依托大理—普洱高速公路。
“完善三大網絡”:一是以完善主干線公路網絡,構筑普洱市域內以高等級公路為主的主干線網絡體系。二是完善次干線公路網絡,結合城市總體規劃的調整,重新優化和梳理普洱市次干線網絡形態,協調次干線公路網與城市道路之間的銜接水平,完善次干線公路體系。三是完善農村公路網絡,構筑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農村公路網體系,提高農村公路網密度,提高和改善農村公路網技術等級,建設好農村“出口路”和“經濟路”。
“打造四個交通圈”:實現到達普洱相鄰縣的時間在2小時以內,普洱中心城區到各自治縣中心區時間在2.5個小時之內,普洱中心城區到相鄰地級市中心區時間在6小時之內,普洱中心城區到泛珠三角地區時間在一天之內。
“實現五個連接”:實現中心城區與省會高速連接,實現中心城區、縣(區)干線連接,各縣(區)之間二級以上公路連接,縣城到重點鎮三級以上公路連接,縣到一般鄉鎮等級公路連接,重要建制村等級公路連接。
水運建設方面:構建以瀾滄江、李仙江出境水運通道為骨干,其中一般船道為補充,構建內聯外接,通江達海的內河航道體系;以瀾滄江思茅港、普洱港等港口為重點、一般性港口為補充,滿足物資儲運、中轉需要和大中小結合的港口布局。
航空建設方面:爭取普洱機場搬遷,建成面向東南亞和國內主要城市的區域性國際航空港。新開普洱至北京、上海的航班;遠期,開通普洱至曼谷、河內、金邊、仰光、萬象等國際航線,并建設景東和瀾滄機場。
鐵路建設方面:玉溪至磨憨鐵路工程建設爭取2010年底或2011年上半年開工建設。加快啟動臨滄至寧洱鐵路建設前期工作。
戰略目標、戰略構想、建設目標體現了普洱人“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未雨綢繆、高位謀劃、大膽創新、科學發展”的精神。公路、水運、航空,一個立體的大交通體系,正托起普洱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