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貿促會系統的特殊優勢開創物流與生產資料流通國際交往新局面
2010-8-25 0:5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國際貿促會物流行業分會會長丁俊發
歷史回顧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打破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封鎖”、“禁運”,推動國際貿易的正常開展,1952年5月4日,成立了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以下簡稱 “貿促會”)。1952年以來,貿促會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2~1960):主要任務是打破西方“封鎖”,打開國際民間貿易大門。
第二階段(1961~1971):主要任務是與以美國為首國家對中國的孤立,以蘇聯為首的東歐國家對中國的經濟斷交進行斗爭。廣交朋友,“以民促官”,“以經促政”。
第三階段(1972~1978):在1971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和1972年尼克松訪華的情況下,發揮窗口作用,深化“官民并舉”的貿促工作格局。
第四階段(1979~1991):適應改革開放需要,開展全方位、多渠道的貿促工作,提出促進對外貿易,促進吸引外資,促進引進技術,促進各種形式的中外經濟技術合作的“四促”方針。
第五階段(1992年以來):隨著中國加入WTO,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貿促事業快速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歷任貿促會會長的有南漢宸、王躍庭、賈石、鄭鴻業、郭東坡、俞曉松、萬季飛。
主要職能
中國國際貿促會與中國國際商會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主要承擔的職責有:
第一,作為國內最大的民間國際貿易促進機構,開展對外經貿交流與合作。
第二,主辦或參加境內或境外重大展覽會、洽談會、報告會、論壇。
第三,涉外經貿仲裁和海事仲裁。
第四,商業證明書的出證、認證,ATA的出證和擔保。
第五,提供對內、對外經貿信息。
第六,招商引資、投資促進、資訊服務。
五大優勢
第一,是我國公共外交的一支重要力量。50多年來貿促會通過“以民促官”、“以經促政”,為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改革開放,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有廣泛的國內外網絡。到2008年,貿促會已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工商企業界建立了經貿關系,與300多個對口組織簽訂了合作協議,牽頭成立和參加了25個重大區域性合作機制。全國已有地方、行業貿促機構796家,其中地方分會50家,行業分會22家,地市級貿促機構375家,縣級貿促機構349家,駐外代表處17個。
第三,業務面廣闊。包括對外合作、展覽、信息、法律、仲裁、知識產權等多種類型的服務。服務于國家外交外經貿工作的大局、服務于工商企業、服務于地方經濟。
第四,有較好的行政資源與市場資源。比如出國經貿展覽會審批管理,審批中國貿促系統在境內舉辦的對外經濟技術展覽會,代表國家參加國際貿易局的活動,出具中國出口商品原產地證明書,為國外駐華商會、外國商協會組織的駐京代表機構設立、延期、變更、撤銷提供服務等。
第五,商業仲裁與調節。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與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是國內最權威與最有國際公信力的仲裁機構。
物流分會任重道遠
早在20世紀90年代,物資部與內貿部時期,就申報過成立物資貿促會,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實現,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成立后,中國貿促會批準成立物流行業貿促分會,與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合署辦公。這幾年,如何充分利用貿促會的優勢開展物流與生產資料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很不夠。希望各省市物流協會、生產資料行業協會、以及所有的物流企業、生產資料流通企業,努力改變這種局面。
第一,積極參與國家貿促會組織的各種對外交流活動,物流貿促會也要組織有關物流領域與生產資料領域的一些交流活動,如組織考察、洽談會、研討會、國外培訓等等。
第二,充分利用貿促會的國內外網絡優勢,在引進外資以及走出去方面大膽探索。
第三,以物流貿促會名義,組織國際展覽會,申請參加國外展覽。
第四,凡物流領域的經濟糾紛可由海事仲裁委仲裁或調解,目前海事仲裁總部設在北京,在上海設有分會,還設立了物流爭議解決中心,并在大連、天津、寧波、青島和廣州設有辦事處。
第五,物流貿促會將積極配合兄弟行業貿促會以及各省市貿促會,開展物流方面的有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