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轉型升級謀跨越 綠色增長路更寬

2010-8-22 10:0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山西省朔州市近幾年發展態勢之強勁,引人注目。在最近公布的2009年度山西省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結果通報中,朔州市取得發展指數全省第一、發展水平全省第三的佳績。 
  1989年建市時,朔州地區生產總值為17.6億元。到2001年達100億元,用了12年時間;到2006年突破200億元,用了5年時間;到2007年突破300億元,用了1年時間;之后,2008年突破400億元,2009年突破500億元……整個“十一五”前4年,年均增速達到15%,年平均增量100億元,超過“十五”期間5年的總增量。
  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對朔州發展經驗的總結是:“思路對,見事早,力度大,效果好,前景美。”
  黑色產業 綠色發展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是朔州市委書記田喜榮很愛引用的一句話,也是朔州市委、市政府近年來做決策的一種思維方式。“只要早謀劃、早布局,哪怕只比別人快一點點,就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他說。
  朔州是山西省最早主動進行煤炭資源整合的地市之一。
  朔州是一個新興的煤電能源工業城市,煤炭探明儲量占山西省的六分之一,因煤而生,憑煤而興,著名的平朔煤礦就位于此。同時,朔州也為煤所憂、被煤所困。“面對產業結構畸重單一、生態環境壓力巨大的現實,市委、市政府統一了認識,必須牢固樹立依靠資源又不依賴資源的思想,早轉早主動,不轉最被動。要以建設新型能源工業和生態畜牧城市為取向,盡早、盡快、盡最大努力推進轉型發展。”田喜榮說。
  2006年,朔州在第一輪煤炭資源整合中率先發力,將全市205座地方煤礦整合成135座,產能由3312萬噸提高到5367萬噸。同時,加快升級改造步伐,市委、市政府提出機械化開采率、回采率和洗選率分別達到70%的目標。
  2009年,山西省煤炭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兼并重組。先行一步的朔州依托中煤、同煤、陽煤、神華等大企業大集團,將全市的礦井進一步整合成67座,并進行了規模空前的高標準升級改造,平均單井生產規模由年產45萬噸提高到131萬噸,產能提高到8780萬噸。目前,全市煤炭生產能力、洗選能力、發運能力均居全省第一。去年,全市共生產原煤1.27億噸,同比增長7.1%,產量居全省第一。今年1至6月,生產原煤8055萬噸,同比增長52.84%。
  “實行大規模機械化升級改造后,安全生產有了明顯好轉。”田喜榮告訴記者,“這是讓人欣慰的成果。同時,煤炭企業兼并重組的較早推進和順利完成,為我們推動高碳產業向低碳發展的模式轉變,搶得了先機,創造了條件。”
  為了“挖好煤,用好煤”,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煤炭資源增值水平,朔州市加大力度發展電力產業,著力建設節能環保型電廠,基本形成了煤電聯動格局。目前,朔州市已建成的煤電裝機容量為455.1萬千瓦,在建的有388萬千瓦,其中40%左右為利用煤矸石發電。發電產生的副產品粉煤灰還成為制作建筑材料的好原料。
  在朔州市晶鑫粉煤灰制磚有限公司,記者看到,粉煤灰在這里被加工成一塊塊深灰色的方磚,據公司董事長李仕亮介紹,這里年產1.2億塊粉煤灰蒸壓磚,可實現銷售收入7200萬元。
  “與普通黏土磚相比,粉煤灰磚具有尺寸精確、保溫性好、隔音性能好、防火性強的特點,市場前景非常看好。”他說。
  在位于朔州市山陰縣的金海洋工業園區,有一個亞洲最大的管道輸煤系統已經投入運行。“我們投資2.8億元,建設了這條全長15.5公里的全封閉皮帶輸煤管線,年輸送能力1000萬噸。”中煤集團山西金海洋能源有限公司旗下的山陰金龍輸煤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鴻介紹,“它屬于超遠程輸煤,落差有500多米,施工難度和控制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記者在中央控制室看到,煤炭一出礦井即上傳輸線,全程處于視頻實時監控之下。僅此一項技術投入,每年就減少了50萬輛次的燃油消耗以及路面拋灑和尾氣排放,可為企業增效1.6億元。
  中煤集團山西金海洋能源有限公司去年8月掛牌,是朔州引入中煤集團對地方企業和民營企業進行整合重組后形成的,現擁有8座煤礦和10個地面企業。“央企和民企的嫁接,使得我們具有了在新起點上實現更大轉型跨越發展的資金實力和技術優勢。”朱鴻說,“金海洋力爭打造成為省內‘兩個典范’,即煤炭產業調優升級形成建設現代化標準礦井的典范,多元產業提速發力形成低碳循環經濟園區的典范。”
  火熱建設中的金海洋工業園區,將真正實現煤炭產業的封閉式全產業鏈循環,達到污染物零排放。已經投產的2座煤矸石電廠,每年消化煤矸石80萬噸,年發電量6億千瓦時;投資31億元正在建設的一座煤矸石電廠,建成后可年發電33億千瓦時,消化煤矸石260萬噸;利用粉煤灰、冶金礦渣生產的磚廠、水泥廠也已啟動;初步形成了煤電能源產業鏈、冶金新材料產業鏈和新型建材產業鏈。
  像這樣具備煤、電、建材和煤化工完整產業鏈條的循環經濟園區,在朔州已有10個。
  目前,朔州市正在與科研院所合作,組織力量進行技術攻關,爭取盡快實現從粉煤灰中提取白炭黑、氧化鋁、碳化硅等的工業化運用,不僅做到徹底將煤炭“吃干榨盡”,而且還可以從煤炭綜合利用的初級階段走向產業鏈高端,大幅提升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據了解,從粉煤灰中提取的納米級的白炭黑,是制作高檔化妝品的重要原料,一噸可以賣到6萬元。
  “在這方面,我們已經取得了6項國家專利、2項國際專利。”朔州市市長馮改朵說,“一旦進入工業化生產,朔州的煤炭產業鏈將進一步拉長并走向高端,實現更高水平的全循環。”
  改善生態 持續發展
  以煤為基,多元驅動,內涵發展,朔州的煤炭主業加速向綠色轉型,迅猛崛起,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一寒二旱三風沙”,曾是朔州的真實寫照;而今天的朔州,已被綠色的森林環繞,獲得了“全國綠化先進單位”的稱號,摘得了“省級園林城市”的桂冠。“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右玉縣更是聞名全國。
  記者來到朔州市區西部,只見林草郁郁蔥蔥,讓人很難想象10年前這里還是荒山禿嶺,沙田薄地。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郭健告訴記者,從2001年開始實施的西山綜合治沙項目,總治理面積40萬畝,如今,項目區林草總蓋度由最初的11.5%大幅提高到了50%。“按照規劃,再過3至5年,超過40萬畝的西山森林公園將建成,成為市民旅游、休閑的好去處。”他說。
  在城區近郊的下團堡鄉,通過退耕還林,以前的溝壑被森林覆蓋。這里共規劃了20萬畝混交林,采取1行樹、6行檸條的種植方式,“這種混交林種植方式,有利于發展林草經濟和畜牧業,增強農民創收的能力。”鄉黨委書記丁連信說,“過去因為地薄,糧食產量很低,一畝地產的糧食一個人就能背走。現在,我們探索出了使生態效益與群眾經濟利益同步最大化的12個林草治理模式,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普遍比全區平均水平高5個―10個百分點,群眾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的積極性很高。”
  近幾年,朔州市加大各級投入,采取工程隊招標的形式,進行大規模、專業化的植樹造林,年初付款40%,年底根據成活率付40%,剩下的20%到第二年再根據成活率支付,這使得成活率保持在90%以上。全市綠化覆蓋率很快提高到26.6%,居山西前列。
  大片的鹽堿地通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得到了充分利用。在山陰縣,有極重度蘇打型鹽堿地20多萬畝,是內陸干旱型鹽堿地分布的重點縣之一。佳聯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就是通過打造一整套農業循環產業鏈,改良土壤的同時,也發展了生態型畜牧產業。
  “鹽堿地種飼草喂牛,產出的牛奶供應市場,糞便生產沼氣,沼氣渣則是改良鹽堿地的最好肥料。經過8年來的不斷嘗試和完善,我們已經成功改造鹽堿地6000畝。”佳聯公司董事長樊世雄說。
  如今,這里出產的古城牛奶及奶制品已成為名牌產品,昔日萬畝鹽堿荒灘呈現出田方、路通、渠暢、樹綠的新景象,成為了富民強縣的米糧川。
  他們堅持造林與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結合,造林與造景相結合,造林與水利、畜牧相結合,治沙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生態先動、畜牧推動、農林牧副各業齊動的綠色產業滾動發展之路,不僅以綠興市,而且以綠富民。
  綠色,孕育著生機;新生的綠色資源,承載著朔州市新的發展空間;深化綠色發展理念,成為朔州市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
  拓寬視野 轉型發展
  走進朔州豪德光彩貿易廣場,記者一下子被迎面的朔州特色產品展示區吸引住了。這里有傳統意義上的土特產:小雜糧、應縣木塔模型、特色食品等,也有從粉煤灰中提煉出來的白炭黑、氧化鋁等產品。總經理江龍告訴記者,他們不僅專門開辟出朔州產品展廳,還建立了電子商務信息服務中心,并通過通達國內外的豪德商貿網,為朔州企業、朔州產品建立廣闊的市場渠道。“我們之所以來到這里投資,主要是朔州‘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思路與我們的發展理念相吻合。”江龍說。
  公司副總經理鐘璐告訴記者,豪德光彩貿易廣場是晉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商貿物流龍頭,去年建成的一期工程一年內已經吸引商戶1500多戶,解決就業6000多人,年營業額接近20億元。不僅促進了市場繁榮,最主要是使朔州成為晉西北地區的物流中心,對朔州整體投資環境、綜合競爭實力都有很大的帶動作用。
  對豪德集團的引進,只是朔州近年來加大力度,引入新鮮血液,努力調整三次產業比例的一個縮影。3年前,朔州市委四屆三次全會上提出,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每年要提高3個以上百分點,到2010年,在GDP中的份額要提高到40%左右。市里制定了30條鼓勵支持政策,每年拿出1億元設立服務業發展基金,拿出2000萬元作為引導資金,支持帶動力強的項目。
  田喜榮說,朔州的城市精神有著“海納百川”的氣度,已成為晉北的勞動力凈流入地區。這里不僅要下大力氣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變城市面貌,而且還要打造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軟環境平臺。基于煤炭化工產業需求,朔州市政府與平朔露天煤礦聯合建立了一個高新技術研發中心,聘請東北大學、陜西材料學院和北京材料研究院的專家到這里搞研究。“從去年開始,我們準備建立一所山西能源學院,將已經升格為本科學院的山西電力專科學校整體搬遷過來,總投資10億元。以此發展朔州能源高端研究,解決能源生產領域的技術問題。同時增加朔州的人口容量,改變人口結構,提升人們的素質和水平。”
  如今的朔州,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共同得到了改善。建設宜居城市和宜發展城市的新理念,激勵著朔州在城市經濟硬實力與軟環境建設等方面大步向前。田喜榮表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朔州新的城市定位是要成為山西轉型發展的示范區、全省加快發展的領先區,同時要建設現代化的工業新城,我們對實現這個目標充滿信心!”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