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跨海通道:胎動18年仍難產
2010-8-20 9:2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提了18年的渤海跨海大通道,僅僅因為近日舉行的一個海島經濟論壇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了解到,盡管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已經牽頭啟動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可能性和必要性研究,但由于受多重因素束縛,這一規劃中最大的跨海通道恐難進入“十二五”規劃,并在“十二五”期間實施。
2000億元投資規模堪比三峽
8月16、17兩日,在由國家海洋局和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煙臺市人民政府、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和中國太平洋[12.30 -0.73%]學會聯合承辦的首屆海島經濟論壇上,有關專家和官員重提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議題。
根據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課題組提出跨渤海灣大通道方案:應在山東蓬萊至遼寧旅順之間修建渤海海峽跨海公路和鐵路兩用通道。建成后,從遼東半島跨越大海到山東半島只需要2個小時。按此測算,總投資約2000億~3000億元,投資規模堪比三峽工程。
目前從煙臺到大連,直線距離為170公里,乘船需航行8小時,公路則需1500余公里。
魯東大學副校長柳新華是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課題組的副組長。也正是他早在1992年就提出建設“煙大輪渡”的構想。
渤海海峽南北兩端分別是遼東半島的旅順和膠東半島的蓬萊。柳新華認為,一旦修通跨海大通道,繞渤海的“C”型運輸就可實現“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的運輸方式,進而形成縱貫我國南北從黑龍江到海南十省(區)一市的東部鐵路、公路交通大動脈。
遠景期許,這則條跨海通道更可輻射至我國東北地區、環渤海地區、長三角、珠三角等4大經濟區域,并與俄羅斯東部地區緊密串聯。
難入“十二五”規劃
連續兩年的全國“兩會”上,山東和遼寧兩省的代表和委員均不約而同地提交了相同的議案——《加快推進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建設》,建議國家將項目納入“十二五”規劃,并適時啟動蓬萊至長島的跨海試驗工程。
今年1月,國務院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工程正式啟動。國務院責成國家發改委,組織國家有關部委以及國家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鐵道部工程設計鑒定中心等主管和科研部門開展前期工作。大連市地震局相應啟動前期工作,著手勘測地震數據及危險性分析等工作。
但項目仍僅僅停留在專家研究層面,遲遲未上升到國家決策層面。
柳新華承認,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工程再次引發關注,源于參與海島經濟論壇的媒體記者加以放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大連市振興辦地區發展與振興工作處處長殷永江,并獲悉目前這個項目屬于哪個部門統管還沒有劃定。他解釋說,目前是啟動研究階段,國家發改委東北司曾來做過調研,但是如何運作項目,地方層面沒有真正啟動,也沒有部門牽頭。
盡管公開場合山東遼寧地方政府均表態完全支持,但從現有層面看,山東的態度要比遼寧積極得多。
而有媒體曾報道,煙臺和大連方面的運輸企業因現在運力已經過剩,對項目并不支持。
此外,在項目啟動后的初步階段,對包括海洋在內的地質條件進行勘探、取樣評估、調研等牽涉的工程量之浩大,涉及到的部門和利益之多,均大于以往任何一個項目。
據記者了解,工程設計方案仍處于“三選一”的定奪中,而工程路線走向和選址并未最終確定。
選址方面,大連或旅順并未最終確定,有關人士表示這要待工程建設啟動后才會最后確定;工程設計方案上面,跨海橋梁、海底隧道或橋隧結合方式,也仍處于權衡中。
而一位接近項目考察組的人士則告訴記者,國家部委牽頭正在進行的項目可能性和必要性研究,目前無最新結論性進展,最快要等到明年才會有初步結論。之前省市和地方呼吁的將該項目納入“十二五”規劃中,恐怕目前看來難以實現。
而難進“十二五”,就會推后國家投資的審批期。上述人士說,涉及到地方投入資金會比較多,短期又難以見到效益,因此需要進行探討的層面很多。
多阻礙困擾最長跨海項目
這條我國目前已提方案中最長的跨海項目遲遲未能取得徹底突破,一個擔心是對海洋環境產生惡劣影響。柳新華表示,近來論證的重要課題包括,通車后怎樣控制噪音分貝才能減少對海洋生物的影響等。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專家苗綠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支撐大橋所用的橋墩會在局部對海洋潮汐流向有所影響,但整體看應該不會影響整個渤海。而對海洋物種的多樣性影響也較小。
苗綠田承認,從安全方面來說,海底隧道比跨海橋更理想。但因資金問題,他傾向于修建跨海橋。
“跨海大橋經濟上見效快,我預計八年就可收回2000億元成本。”苗綠田說。
除了資源利用、地理條件等,資金的可持續性與回報也幾乎成為了所有專家的擔心。在記者拿到的一份《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渤海海峽跨海通道項目投資風險分析》文中,項目的內部風險因素集中在資金和技術層面。
據統計,18年來,因為工程復雜程度和物價上漲,項目預算已經三次調整,從最初的600億升至目前的2000億元乃至更多。
此外,我國也缺乏相應政策法規保障跨海通道投資者的回報率。
影響版圖美觀也是反對理由之一。從我國版圖看,渤海海峽跨海大橋處于“公雞”咽喉位置,一橋橫跨,等于在咽喉處截斷。
有專家提出,渤海灣氣候所致霧多且冬易結冰積雪。在目前可通行的陸地上行車約需要1500公里,這段需繞行山海關的路途并不易走。而直達線路的“170公里”是在海上行車,其安全性更是遠不如隧道,一旦下雪結冰,在跨海大橋上的海上行車將很大程度受天氣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