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新經濟走廊:泛北合作新路徑 分工互惠促繁榮
2010-8-2 9:2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如期建成、東盟一體化進程的提速以及中國與東盟合作的不斷深化,全面探索泛北合作的新領域、新路徑,把泛北合作繼續引向深入,成為泛北論壇與泛北合作面臨的新課題。
當前,泛北合作主要是中國與東盟海上國家的合作,合作內容當然離不開港航物流合作。但在此基礎上,開拓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以下簡稱南新經濟走廊)建設不失為泛北合作的新路徑,并且建設南新經濟走廊的現實可行性也已基本具備。
一廊連十城 合作共贏謀發展
7月8-17日,記者隨中國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考察團一行,在10天里穿行越、老、泰、馬、新5國,具體線路為:南寧-越南河內-榮市-老撾他曲-泰國那空帕儂-孔敬-曼谷-馬來西亞檳城-吉隆坡-新加坡,全程共達3758公里。據業內人士分析,這是目前中國南寧通往新加坡最便捷的陸路通道。考察團沿途分別與當地國家級智庫進行了5場座談會,共同探討南新經濟走廊建設問題。
各國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南新經濟走廊可視為中國-東盟最重要的區域經濟合作項目之一。
首先,南新經濟走廊將成為中國-東盟最重要的陸路國際大通道。南新經濟走廊縱貫中南半島,中間經“東西走廊”連接印度洋,將成為東亞地區重要的陸路大通道,是泛亞鐵路網和亞洲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走廊經過的多為地勢較平緩的丘陵或平原地帶,公路和鐵路路況好,同中南半島上其它相似的走廊相比,該走廊具有基礎好、便捷快速、運力大、效益好等明顯優勢。
其次,將會促進走廊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相互投資與貿易合作。
南新經濟走廊全程連接了南寧、河內、榮市、他曲、那空帕儂、孔敬、曼谷、檳城、吉隆坡、新加坡共10個城市,可謂“一廊連十城”。該走廊還可延伸連接廣州、香港,根據區域經濟中的“點-軸”理論,通過南新經濟走廊上這12個城市的帶動,走廊沿線具有十分廣闊的合作空間和發展前景。走廊一端是東盟中相對發達的新加坡、吉隆坡,另一端通過南寧連接中國相對發達的珠三角地區,中間是相對落后的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國家,從而形成了經濟勢差,有利于形成互動,促進投資和產業梯度轉移,吸引物流,擴大交往,在走廊兩端的強勢“引擎”帶動下,將有效縮短走廊沿途國家的貧富差距,帶動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國家的發展。
第三,南新經濟走廊將大大促進沿線地區的旅游合作。越南旅游資源豐富,5處風景名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老撾瑯勃拉邦市、巴色瓦普寺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冊。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的旅游資源豐富,服務業發達,一直是東亞地區的旅游熱點。所以通過南新經濟走廊,中國和中南半島國家之間的旅游線路將更加豐富,加之簡便的手續,走廊上往來的游客必將大幅度提升。
作為南新走廊的起點,南寧是一年一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中國-東盟博覽會已逐步成為中國與東盟進行商品貿易、投資合作、服務貿易的重要平臺。所以,走廊的建設也將極大方便中南半島上東盟國家的客商到南寧參加博覽會。
“南新經濟走廊是現成的!”
考察所見,南新走廊沿途公路、鐵路不僅通暢,而且大部分路段等級較高。除了越南和老撾境內的公路基本上為二三級公路外,中國、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公路基本上是高速公路。考察團團長古小松嘆曰:“其實,南新走廊是現成的!”
總而言之,南新走廊沿途陸路通道建設(包括公路和鐵路)已經基本形成,各國邊境口岸通關較便利,貨物和客運暢通。簡言之,通路、通關還算便利。途經中國-東盟6國的南新經濟走廊過去鮮為人所知,其實它是現成的。在日益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只要沿途各方稍加開拓和利用,它將大大造福各方。
六國聚一廊 分工互惠促繁榮
南新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產業發展水平跨度很大,既有經濟發達的國家如新加坡,也有經濟較好的發展中國家馬來西亞、泰國,也有欠發達的國家如越南、老撾。新加坡的信息產業、生物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比較先進,服務業也很發達;馬來西亞及泰國的制造業、熱帶農業比較有競爭力;越南、老撾的農業、服裝業有發展前景;中國廣西傳統的制造業如機電、農林產品加工比較有優勢。因此,走廊內完全可以按照各方的產業優勢進行分工合作,促進產業整合、結構升級,逐漸形成結構不同的產業梯次轉移體系,共同打造區域競爭力。
從次區域的合作層面看,南新經濟走廊將出現三級產業分工梯隊。第一階梯是珠三角、曼谷、吉隆坡和新加坡,第二階梯是廣西、越南,第三階梯是老撾、柬埔寨、緬甸等國。第一梯隊的電子產品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家用電器、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制造業和服務業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和競爭力,呈現出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態勢。其勞動密集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將逐漸向第二梯隊轉移。隨著香港-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的貫通,構筑了一條中國發達地區(珠三角)和東盟發達地區(新加坡)與東盟發展中地區——中南半島陸上東盟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大動脈、陸上合作大通道,將有力促進區域內發達地區與相對落后地區的互動、交流與融合。
南新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經濟互補性較強。越南、老撾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水資源、礦產、林業以及肥沃的土壤,非常需要外來資金投入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而新加坡、馬來西亞這兩個新興工業國家,則可以和中國交流技術,互補不足。單就產業結構而言,新加坡更希望與中國開展服務業方面的合作,打開中國市場,而中國華南地區豐裕的資本和許多適用的技術及設備也可進入該地區。
結束語
中國已與東盟提出建立100億美元合作基金和150億美元信貸,用于發展建設中國-東盟的合作項目,這為建設南新經濟走廊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在未對南新大通道進行大規模改造和完善升級的情況下,沿途各方可以在交通、通關便利化方面先把合作機制建立起來,首先開展運輸和旅游合作,促進沿途地區互惠互利的友好交流,提高和方便沿途居民的生活,從而開創泛北合作新路徑。(林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