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物聯網推動海峽兩岸農業新發展
2010-8-18 9:4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作為海峽兩岸經貿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岸農業的交流與合作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深度開發農業的新功能、建立農產品電子交易平臺已經成為農業合作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
基于兩岸農業合作的新形勢,近日,兩岸專家在北京共同組織召開了2010年京臺青年科學家論壇。大會旨在開通京臺農產品電子交易平臺,發展農業物聯網技術,實現產品、市場、商家的網絡對接,并通過創意農業成果展示來推動農業創意產業的發展。
物聯網為農產品質量把關
近年來,作為“物物相連的互聯網”,物聯網的技術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的生活。在上海世博會上,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更是隨處可見。游客使用的嵌入射頻識別芯片的門票,可追溯食品來源的物流配送,園區內布滿傳感設施的電子圍欄,都依賴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未來,物聯網還將在交通、教育娛樂、醫療、公用事業等領域發揮更大的能量。
物聯網發展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在后經濟危機時代,各國更是將物聯網作為振興經濟的武器和戰略選擇。因為物聯網有感知全面、傳遞可靠和智能處理等優勢,在交通、電力、農業、安全、環保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物聯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利用物聯網技術對農產品信息進行收集和反饋。從農產品最初的生命、環境信息,到其生產環境履歷,以及后續的冷鏈流通環節和交易環節都有相應的感知設備。”北京農業信息化學會理事楊信廷介紹說。
除此之外,物聯網在質量安全管理與溯源方面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面對農民和農產品企業,國家農業信息研究中心還將物聯網技術落實到設施農業生產、精準畜牧養殖以及農產品物流配送等環節。例如,開發了豬場健康養殖管理系統,從源頭把關豬的質量安全。面向消費者,國家農業信息研究中心推出了農產品溯源系統,讓消費者了解食品的所有信息,買得安心、吃得放心。農產品溯源系統已經在許多農產品基地進行了普及與推廣,如北京新發地農產品電子交易平臺和天津蔬菜銷售基地等,獲得了消費者的好評和市場的認可。
實現兩岸農產品24小時配送
作為兩岸農業合作的重要項目,京臺農產品電子交易平臺在此次大會上開通,兩岸相關協會和部門也就共同維護京臺農產品電子交易平臺簽署了合作協議。
臺灣財團法人農漁會聯合信息中心執行長徐嘉鴻生動地描繪了京臺農產品電子交易平臺的前景:“隨著大陸的銀聯卡服務和網上購物的迅速發展,臺灣的農產品也將走進千家萬戶。打個比方,大陸消費者在網上訂購臺灣的農產品,24小時內商品將從臺灣桃園機場出發宅配到消費者家中,我們預計兩年內便能實現這一目標。”
徐嘉鴻還向與會者介紹了臺灣農產品交易平臺的運作經驗。臺灣農會采用三級制,共有343家分會,1154個據點,以及大約200萬會員。農會通過搭建第一代農產品交易平臺efarm,將農民與農產品網絡商場聯系起來。利用IT技術將農產品預購給消費者,免去農民賣不出去產品的后顧之憂。
第二代農產品交易平臺Farmers Direct升級了營運技術和送貨服務技術,將品牌行銷作為發展重點,并制定相應規則來保障農產品的安全質量,建立了制定生產流程、填寫生產日記、資料生產、無毒生產、制定標簽等一系列的安全保障措施。另外,Farmers Direct也針對農民生產提出了獎勵機制。例如,農會對優秀的農民發放生產履歷標準識別證書,以獎勵他們在農產品安全保障方面作出的貢獻。
與會專家表示,京臺農產品電子交易平臺的開通,將成為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新途徑,促進兩岸農業的繁榮與發展,實現互補與雙贏。
推動農業文化創意產業
北京的城市新定位要求轉變農業發展模式,將第一產業與二產、三產有機融合,通過創意元素的加入來改造傳統農業。目前北京創意農業的主要發展模式有五種,分別是產品創意、節慶創意、園區創意、產業創意和功能創意。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郭新宇在報告中特別強調了信息技術在推動農業文化創意產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郭新宇表示,信息技術主要是由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娛樂形式以及網絡數字化媒體這三部分組成,它們分別強調了虛擬體驗、寓教于樂和傳播效率的功能。信息基礎設施的健全與完善,有利于提高受眾的接受程度,帶動創意農產品的生產與消費。
“為了普及農民在現代農業技術方面的知識,我們研發了‘看動畫學知識’的3D軟件,增添趣味性,作為知識傳播者的綠泉博士以及代表土壤和大地的卡通人物泥巴。”郭新宇向與會者展示了關于北京昌平區2012年世界草莓大會的農業科普動畫。動畫不僅介紹了昌平在種植草莓方面的優勢,還以生動的畫面演示了草莓的生長過程,詳細講解草莓的種植知識,讓人耳目一新。
如果說植物3D設計軟件旨在向農民和小朋友普及科學知識,那么農業景觀虛擬設計更多的是向游客展示都市型農業景觀,為其出行游覽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例如北京的京承路農業景觀展示系統,將周邊的24個農業園區景觀整合在動畫中,游客可以點擊自己感興趣的園區,通過園區景觀的三維展示快速了解關于園區的一切信息,包括種植農作物的種類、休閑設施和體驗項目等等。
與會專家建議,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要將產品、創意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增添人文和科技內涵。
創意帶動農產品營銷
“將農漁村從傳統的生產基地,轉型為結合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休閑產地,是農漁業的發展方向。”臺灣高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總監林文集在報告中如是說。
林文集與臺灣農會的發展有著深厚的淵源,他多次為臺灣的地方農會出謀劃策,推動其農產品的品牌營銷。例如在幫助臺東農會一農民推銷梨的過程中,他另辟蹊徑,邀請12個家庭來果園認養梨樹,讓農民教授小朋友嫁接、授粉、套袋等種植技術。通過建立教育體驗基地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家庭投入到認養活動中,從而為梨產品打開銷路。
在打造農產品品牌方面,林文集也有獨特的心得,那就是要“偷”自然資源,“搶”在地文化。“要將自然資源與產品相結合,從周遭的自然環境中取材。比如說臺灣花蓮出產大理石,當地農會就利用這個地方特色推出大理石年糕,將普通的年糕與當地的自然資源相結合,成功從同質產品中脫穎而出。”林文集表示,“要用創意把產品賣出去,同時用文化把消費者帶進來。”創意可以有力地推動農產品行銷,讓農業走上品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