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中國反圍堵

2010-8-14 2:5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 肖三匝何伊凡白益民
    這讓本來就弱勢的中國海運、貨代等企業,轉眼陷入被動競爭局面。1993年,外資海運、貨代、船代企業洶涌而來,在華設立獨資公司,并與外資貿易商等達成利益協同:一方面,強勢推行出口FOB條款,共同構筑對中國外貿供應鏈的操控;另一方面,構成統一戰線,排擠著中國海運、貨代企業。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外資海運在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等地占逾70%的份額。外資不只是在遠洋海運,在近洋及內河運輸也在滲透中領先。2007年,商船三井和中外運長江航運公司簽署艙位租賃協議,從而借助中外運在長江水道織網。
    隨后,憑借掌握訂單權和海運壟斷優勢的外資貿易商與外資海運企業合謀,把運費等轉嫁給了中國貨主企業。按照出口FOB條款,外資買方要指定海運公司并承擔運費,但外資海運企業就巧立名目,把本應是外資買方承擔的運費轉嫁給中國貨主企業承擔。最初,洋班輪在華南地區收取ORC(始發地收貨費),并且含混稱是運費部分,因為收費較低,沒引起中國貨主警覺。
    到2000年后,TSA、WTSA、I-ADA、FEFC、AWRA、AADA等國際班輪公會深入各大港口城市,隨著國際海運企業在中國不斷延伸貨代等業務,向外貿供應鏈上下游延伸,掌控中國海運動脈。國際班輪組織2002年初在中國大興FOB條款,公開單獨收取THC(集裝箱碼頭裝卸作業費)等。20英尺集裝箱收370元,40英尺集裝箱收560元。面對這項巧立名目的霸王收費,30萬家中國貨主卻無力反抗。
    2002年底,亂收費引發的船貨沖突引起了中國有關部門的重視,開始調解THC爭端。在2003年,國家發改委、交通部、工商總局展開聯合調查,并在2006年聯合發布公告“THC在性質上屬于國際集裝箱班輪運費的組成部分”,“班輪公會、國際班輪運輸經營者享有集體訂立運價協議的權利,但不得對公平競爭和國際海運市場秩序造成損害,并應當依法向中國交通部備案”。這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市場行為,但很多問題還依然存在。
    在我國海運市場上,僅馬士基一家就占據30%的份額,超過中遠、中外運、中海三巨頭的總和。在華南四省區,洋班輪的市場份額約達85%,在深圳地區則高達90%以上。絕對壟斷地位使洋海運有恃無恐。
    2009年1月,馬士基逆市提高中國內地到蒙古國的THC收費,20英尺(1英尺=0.3048米)和40英尺的集裝箱THC分別提高到475元、750元。目前,發達國家基本都按出口CIF、C&F條款,進口FOB條款,而我國出口FOB條款高達80%,外資海運在華巧立名目的收費達13類,成為全球海運亂收費災區,中國貨主每年損失200多億元。
    對中國企業來說,最糟糕的不是經濟損失,而是產業安全和產業國際化受阻。我國汽車出口海運基本被日本的川崎汽船等6大海運企業和韓國的韓進等兩大海運企業壟斷。中國汽車出口地主要是非洲、南美等第三世界國家。這些國家整車進口關稅在40%~50%之間,而進口關稅是根據到岸價(由運費和成本保險組成)計算的。
    一輛中國出口汽車的海運費,占整個產品價值20%~50%,比日韓高出10%左右。2005年,奇瑞汽車對媒體透露,當年計劃1.5萬輛的汽車出口,但因為海運問題,減少了1/3的出口量。目前,中國汽車制造商每年因運輸問題減少的出口量為15%~20%,但中國車企卻敢怒不敢言。
    從陸運到海運,我國汽車貿易主要通道基本被日本物流企業操控。比如,川崎汽船在2003年就占全球汽車海運市場的20%的份額;2002年,日本郵船與中國最大航運企業中遠集團合資中遠日郵汽車船務公司;2003年11月,川崎汽船與中國第二大航運集團中海集團合資中海川崎汽車船運有限公司;2004年10月,商船三井與中國第三大航運企業中外運集團合資成立了中外運—商船三井航運有限公司。同樣,我國鐵礦石、煤炭、石油等能源礦產海運領域也長期為日本、韓國、新加坡海運企業壟斷。
    日本航運物流企業不只是著眼于合資贏利,更著眼于全產業鏈控制。近年有專家倡議,出口企業要逐步把出口CIF、C&F條款變成FOB條款;把進口FOB條款也逐步變成CIF條款,但弱勢的中國貨主及物流企業,很難撼動外資貿易及海運企業構筑的利益聯盟。
    2009年7月7日,DHL的子公司——中外運敦豪再次成立合資公司(此前一次收購成立合資公司是在2009年2月14日,中外運敦豪以3億元收購民營快遞企業上海全一快遞),以4600萬元價格收購了中外運空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外運發展)旗下的北京中外運速遞公司的全部股權。至此,昔日中外運集團的快遞大夢以破碎告終。
    2004年12月,在我國物流市場即將全面對外開放之際,中外運集團成立了外運發展速遞事業部,并在2005年以中外運速遞獨立運營。在麥肯錫指點的“海、陸、空”綜合物流帝國規劃下,時任中外運總經理張斌推出快遞品牌“E速快遞”,迅速在全國400個城市建立網點,并啟動了對國內最大民營快遞企業申通快遞的并購活動。中外運速遞計劃到2010年每年創收80億~120億元人民幣,進入國內快遞前三甲。 (未完待續)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