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中美博弈將轉向貿易紅利爭奪

2010-8-14 0:0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糾結于復蘇與平衡的全球經濟,隨著“后危機”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凸顯出其復雜性。當前全球經濟被許多經濟學家描述為“新常態”。所謂新常態就是“經濟增速減緩、總需求長期不足、不確定性嚴重、自利主義盛行”。在這樣一種新常態下,全球經濟潛在增長水平在下降,最稀缺的資源是國際市場空間。因此,各國之間的博弈由紅利的增長轉向紅利的爭奪與紅利的分配上。   早在2009年1月,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就把“出口倍增計劃”的最終目標概括為,“確保21世紀仍然是美國的世紀”。根據奧巴馬的出口戰略藍圖,美國政府日前已成立了“出口促進內閣”和“總統出口委員會”,按其目標測算,美國出口將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5年后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總出口額將超過3萬億美元,解決200萬個就業崗位。其中貨物出口額達到2.1萬億美元,將回歸世界第一的位置。
  然而事與愿違,中美貿易并未按照人們的預期實現“再平衡”,而是按原來的軌跡越走越遠。海關統計表上一路向上的線條勾勒出中國外貿的強勁復蘇,海關統計顯示,今年7月份,我國進出口值2623.1億美元,增長30.8%。其中出口1455.2億美元,增長38.1%;進口1167.9億美元,增長22.7%,出口增長大大超過人們的預期。
  美國5月貿易逆差增長4.8%至422.7億美元,并創18個月來最高水平,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5月擴大至222.8億美元,并較193.1億美元的美中4月貿易逆差增長15%,為2009年10月以來最高水平。貿易逆差對美國經濟形成極大的拖累。美國二季度
  GDP環比折年率增長2.4%,凈出口對GDP下拉2.78個百分點,為20年來最差,因此如何促進美國出口是奧巴馬政府未來最關注的政策導向,可以預計的是,奧巴馬將不遺余力的掄起“保護主義”的大棒,對中國施加更大的壓力。
  對于美國而言,中國是它能夠完成“出口倍增計劃”的戰略重點和最大的“肥肉”。作為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市場正對美國出口前景乃至整個美國經濟的恢復和結構調整產生日益重要的影響。對美國出口而言,中國市場有以下四個突出特征:
  首先,增長強勁迅速。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統計數據,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2009年底,美國對華的貨物出口總額從9年前的162億美元上升到去年的近700億美元,9年內增加了3.3倍,比增幅第二的巴西高出近260%。同期美國對世界其他市場的出口只增加了29%。
  其次,市場份額顯著提高。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統計,在美國的貨物出口份額中,中國市場的比例從9年前的1.5%上升到如今的6.6%。中國在2007年已經超越日本,成為美國除北美加拿大、墨西哥市場外的最大出口市場,而且比重將繼續提升。
  再次,中國正在向世界輸出總需求。美國財政部近期報告指出,2009年,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在這一年里,世界總需求下降了0.6%,中國實現內需增長13%,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1.6個百分點。中國的經濟刺激措施促使美國對華出口在2009年下半年增長了15%,而美國同期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出口減少了13%。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貿易國,中國已經是日本、韓國、東盟、澳大利亞、巴西、智利等重要經濟體最大貿易伙伴,是這些經濟體的主要貿易順差來源國。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進口增速開始超過出口增速,今年前7個月,我國出口增長35.6%;進口增長47.2%,中國進口對這些經濟體的迅速復蘇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對美國出口更加至關重要。
  在全球經濟逐漸恢復的過程中,美國、歐盟以及與中國貿易結構相似度很高的發展中國家一定會使出各種手段爭奪有限的外部需求市場,貿易戰動蕩升級在所難免,這也是國際經濟格局的一次被動調整。可以預期,未來兩年到五年之內,中國將面對極為密集的各種貿易摩擦。中國出口勢必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重災區,貿易壁壘將成為常態化,中美貿易大戰的序幕也才剛剛拉開,新一輪的人民幣升值壓力開始顯現。中國靠申訴,訴諸WTO等規則都無濟于事,中國如何突破貿易壁壘的圍剿,其根本還在于我國的戰略調整和國家盈利模式的轉型。
  從大的方向上看,應該實施貿易平衡策略、在建立國內外統籌的資源開發儲備體制方面考慮實行開放經濟新戰略。長期以來,我國外貿政策的重點和人們的關注點都集中在出口,并已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出口政策促進和調控體系,而進口調控政策相對滯后,并偏重于生產型進口導向政策,最終消費品進口少,進口促進政策和便利化措施較為薄弱,尚不能完全適應積極擴大進口的需要。未來中國應從宏觀上調控進口產品的商品結構,從而帶動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積極做好稀缺資源和先進技術的進口。對于國內稀缺、生產成本高的資源型原料可用進口原料予以替代,并進行國內的戰略儲備。對國內支柱產業和技術落后產業則可采用進口促進策略,著重引進關鍵設備和創新技術,在分享國外技術進步和創新成果的基礎上,加快我國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升級,提升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促進內需型經濟增長。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