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商務部建“專利預警”反擊貿易壁壘

2010-8-12 3:3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一個產品遭遇337調查如果敗訴,關聯到該產品的整個上下游行業輸美的道路可能都將被堵死。近期,這種被稱為“最嚴厲”貿易限制措施的337調查越發頻繁地盯上中國企業。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起的這種調查中,就有5起涉及在華企業,占案件總數的55.6%。中國已成為美國“最嚴厲”貿易限制措施的最大受害國。   為破解中國企業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壁壘,記者獨家獲悉,商務部意圖通過一款“專利預警”數字模型系統,事先對被調查企業進行一系列應訴成本等知識產權風險驗證,為我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應對貿易壁壘提供參考和警示。部分企業呼吁,應對337調查不是一家企業,而是整個行業的問題,建議該系統更多地考慮到能否幫助企業分擔一部分應訴成本。
  中國企業勝少敗多難以承受
  商務部公平貿易局近日發布公告稱,美國惠普公司已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起申請,指控全球7家生產及銷售企業侵犯了其關于噴墨打印機墨盒(含打印頭)的6項專利,并要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被申請人啟動337調查,發布排除令和禁止令,中國麥普科技有限公司被列入其中。
  此次是該公司第二次提起337調查申請。此前,美國惠普公司曾于3月5日就同一訴求提起337調查申請,但于5月26日以準備時間不足為理由申請撤訴。惠普上次的訴訟文件稱,麥普科技購入惠普產品元件后進行改裝,然后以自己的品牌進行出售。
  據了解,這是今年美國企業對我國企業提起的第5起337調查申請。之前還有企業就分動態隨機存儲器及其同類產品、顯示設備、大型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及其同類產品等發起調查,并將一些中國企業列為被告。所涉及的產品多為IT類高新技術產品。商務部預計,美方調查一般在18個月內完成,一次立案可將所有涉嫌侵權企業列為被告。
  相對于俗稱“雙反”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337調查并不被外界所熟知。337調查就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授權,對進口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不公平行為”或“不正當手段”進行的調查。從近年美國337調查實踐看,絕大多數案件都涉及知識產權。一旦ITC經過調查,認定被指控的“不公平行為”或“不正當手段”屬實(多為侵犯知識產權行為),ITC可以簽發有限排除令或者普遍排除令,禁止侵權產品甚至其上下游產品進入美國市場。
  如果說 “雙反”調查提高了“中國制造”進入國外的門檻,那么美國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的大量337調查,則是直接將“中國制造”輸美的道路徹底堵死。
  “337調查是一項極具排他性的條款,主要針對知識產權和對外貿易,以貿易的保護措施來限制知識產權產品的進口。”廣盛律師事務所律師閆海告訴記者,337調查大都涉及知識產權問題。美國規定,對違反“337條款”輸入美國的產品,ITC可以發布命令進行扣押和沒收。和解的代價基本上都是在企業被迫付出巨額專利費后,該產品方被允許進入進口國家;而一旦敗訴,被裁定違反“337條款”的整個中國產業都將會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
  而統計數據顯示,從1995年開始,美國每年都對我國產品發起337調查,且呈不斷增長趨勢。尤其是我國入世后,美國對華337調查增長提速。
  在案件數量不斷攀升的同時,我國企業被調查的產品結構不斷升級,電子產品涉案最多。商務部國際貿易研究院副研究員閔森提供給記者的一份統計顯示,1998年以前,美國337調查涉及的中國產品主要是輕工產品;1998年之后,受調查的產品涉及電子、輕工、機械、化工、汽車、冶金、建材、醫藥等,計算機軟件、半導體集成電路等產品成為美國涉華337調查的主打產品。“隨著我國制造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出口產品技術含量的不斷增加,國外企業限制中國產品進入的手段也隨之轉向了高端。”閔森分析。
  令人擔憂的是,在這些調查案件中,中國企業卻勝少敗多。在1986-2008年美國對華發起的337調查案件中,已結案共80起。其中13起以和解方式結案,占比16.3%;申訴方撤訴以及適用有限排除令的分別為8起,各占比10%,其余均是敗訴。337調查已成為中國企業不能承受之痛。
  勝訴難擋官司持續消耗戰
  不過,在遭遇337調查時,仍有企業殺出重圍。2006年7月7日,燕加隆成為中國地板產業首次勝訴美國337調查的企業。但燕加隆也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未來還極有可能遭遇馬拉松式的訴訟消耗戰。
  2005年7月,國際地板公司Unilin以“中國鎖扣地板產品侵犯其專利權”為名,在美國發動了337調查,此次共有18家中國企業被訴。但是根據申訴方的訴訟請求,該案并非只針對被訴的18家中國企業,而是針對中國生產的所有使用“鎖扣技術”的相關產品,實質上所有中國相關企業均為涉案企業。如果此次被訴的18家中國企業的產品全部被判定侵權,將意味著中國生產的所有使用“鎖扣技術”的相關產品都侵犯了Unilin的專利權,都不得進入美國市場,其中就包括燕加隆。
  據了解,在之前,美國Unilin公司和瑞典Valinge公司共同擁有傳統的斜插鎖扣專利技術。專利授權收入是這兩大巨頭的主要經濟來源,全球眾多地板企業每年均需向這兩大巨頭交納幾十億美元的專利授權費。
  為打破這一壟斷,燕加隆加快地板鎖扣技術研發工作。用兩年左右的時間,確定了新的設計方案,對原來的研制設備重新進行調整和測試,完成升級樣品的制造。最終,這項被命名為“一拍即合”地板鎖扣技術的自主核心技術成為勝訴337調查的關鍵。
  然而,針對中國企業的337調查并非終止。以燕加隆為例,該公司從2004年起,接連遭遇加拿大反傾銷反補貼、美國337調查、德國臨時禁止令三項國際貿易壁壘糾紛,核心內容均為知識產權調查。
  盡管在上述貿易糾紛中燕加隆接連獲勝,但面對勝訴,燕加隆董事長何貽信怎么都高興不起來。“我們從2004年至今,花在海外維權上的費用保守估計在3000萬元以上,這還不算所牽制的人力財力等費用。因為打官司消耗了太多精力,公司這幾年發展得并不快。”憑借多年應對Unilin的經驗,何貽信斷定,Unilin未來可能還將在英國、法國等世界不同國家對燕加隆連續提起訴訟,“這是他們的戰略。究竟什么時候是頭,我們也不知道。長此以往,就算是勝了,我們也會被拖垮”。
  “幾乎所有跨國公司就知識產權起訴中國制造,無非就兩個目的,打贏官司和拖垮企業。”在閆海看來,國外公司憑借自己的知識產權優勢,不僅依靠基礎專利占據市場,而且將后續改進技術和外圍相關技術都申請專利,形成專利池,使競爭對手難以突破。337調查企圖遏制中國產業升級和產品出口,把我國產業局限在價值鏈的最低端。
  以Unilin為例,其起訴中國企業的最大目的是打贏官司,直接把中國專利扼殺掉,以實現繼續在該行業的壟斷;即便打不贏官司,通過接連在不同國家馬拉松式的訴訟,凍結中國企業的外貿交易,并使其承擔巨額訴訟費用,最終拖垮企業。
  商務部欲推預警系統絕地反擊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所占份額持續擴大,“中國制造”在為多國提供物美價廉產品之時,也引起了他國產業的“抵制”。出于對自己國家產業保護的需要,部分進口國對我國產品采取了多種多樣的貿易壁壘措施。
  其中,中國對外貿易中的知識產權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核心熱點。在世界貿易組織層面上,美國將中國的知識產權問題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導致很長時間內中美雙邊知識產權談判擱置;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層面,歐盟將中國的知識產權問題提升到雙邊經貿的主要議題中;在國家層面,美國多次將中國列入“301條款/306條款”重點觀察國家名單中,日本、歐洲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國家層面就中國知識產權問題跟隨美國;在企業層面,美國企業對中國對美出口企業發起大量337調查(包括332、334)、歐洲企業搶注中國馳名商標(包括老字號)等等,對中國知識產權的“侵權”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中國政府不可能坐以待斃,商務部即將推出的一套應對337調查的專利預警系統便是我們絕地反擊的開始。”閔森透露,為了應對愈發嚴重的337調查,商務部課題組已經研究出一套數學模型的專利預警。
  “專利預警是指通過風險評估等方式,事先對我國在進出口貿易中涉及337調查的企業,進行產品是否應該起訴、應訴成本、律師費用等知識產權風險的調查研究。企業在建立的風險評估模型和評價指標體系下,自行測試在對外貿易中面臨的知識產權風險指數。”閔森告訴記者,在該系統指導下,相關人員經過大約3個月的數據采集和3個月的模型建立,得出相應的評估結果,為我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供參考和警示,從而避免國內企業浪費不必要的精力和金錢應對國外調查,同時發揮積極的主動性應對美對我國的貿易壁壘。
  企業呼吁政府分擔應訴成本
  “事實上,我國也存在針對于‘雙反’調查的預警系統。”閆海說,該系統通過監控出口數量、價格,以紅燈作為警示,但是企業更多關注出口額和業績,對預警無動于衷,地方政府為了保增長,也沒有對企業進行更好的引導。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薛榮久告訴記者,很早之前曾呼吁商務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等多部委成立知識產權風險預警系統,構建快速反應應急機制,爭取在外國還沒有啟動爭端前,就提出對策,積極應對。
  “針對美國337調查的預警系統很可能為我國應對國外設置的貿易壁壘帶來‘革命性’的轉變。但具體怎么實施,效果如何,還有待一段時間的觀察。”薛榮久告訴記者,一直以來,國內企業在應對337調查的過程中,以“單打獨斗”居多,究竟應訴與否,怎樣應訴,多半是自行與律師商量判斷。如果這套新的預警措施能有效實施,那么在每一個反傾銷案件發生的時候,便可為企業提供充分的研究數據,幫助企業分析問題根源、應訴勝算成本、是否應訴等。讓企業做到有備而打,增大官司打贏的概率。
  也有部分涉及過337調查的企業表示,與其他外貿調查不同,337調查牽扯的幾乎不是某一家企業,而是整個行業。“實際上,美國對我們任何一家企業進行的337調查,都可以說是對我們整個行業的調查,而企業在應訴中成本非常高,因此我們希望政府在未來做預警系統時,多考慮能否幫助企業分擔一部分應訴成本,畢竟應對337調查不是一家企業的事情。”
  薛榮久同時也表示,除了針對337調查的預警系統外,在外貿的其他方面我國也需要加強建立更加完備的風險預警系統,從而在面對國外的各種貿易保護措施中化被動為主動。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