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湖建設連接城市圈最大自主創新基地
2010-7-8 7:4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昨日,從東西湖區獲悉,截至目前,已有大朋電子、梅勒電器、晶科信息、盛華晟科技、爍森生物等2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云集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使該區成為連接武漢城市圈最大的自主創新基地。
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緊鄰漢口中心城區,地處武漢中環、外環之間,距漢口火車站7公里,武漢天河國際機場18公里。由于位于長江漢江航道、京廣鐵路、漢渝鐵路、京珠高速、機場高速、滬蓉高速十字交會處,因而成為武漢連接全國東、南、西、北地區的主要物流通道,成為各種生產要素和社會資源匯聚的首選區域,也是科技創業的首選之地。
2000年,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正式授牌,成為武漢市第三個國家級開發區,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成鼎足發展之勢,奧地利梅勒電器率先人駐,隨后,臺灣大朋電子、臺灣華城電機、臺灣士林電機、爍森生物、晶科信息、盛華晟科技等一批高新企業紛至沓來。
如今,在3平方公里的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內,已初步形成了機械電子、生物醫藥、新興能源、印刷包裝等四大產業,逐步建成輻射武漢城市圈的高新技術企業創業孵化基地。
近年來,東西湖區雄踞武漢九省通衢地利,搶抓國家中部崛起機遇,圍繞建設”高新技術孵化基地、科技人才集聚地”的目標,高標準建設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不斷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創意產業、研發服務機構,促進信息、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集聚,促進全民創業、企業自主科技創新。2009年,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81億元,科工貿總收人20.14億元,全口徑財政收人1.1億元,4年實現翻番。
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負責人介紹,園區正在向“科技創新、科技生態”的“海峽科技城”快速邁進。未來幾年,園區將以“百萬方”創業城為平臺,搶抓臺資企業向中部地區轉移機遇,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和公共技術平臺建設,使之成為中部地區具有東西湖特色的科技創新示范區。
盤點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高科技產業項目集聚壯大,知名高新技術企業200余家,使海峽科技產業園、海峽創業服務中心雙雙晉升國家級。目前,創業服務中心可供人孵企業直接使用的場地面積達3萬平方米,孵化企業500多家,53家高新企業在此實現“雛鷹變雄鷹”的騰飛,為社會提供實際就業崗位7000多個。
由政府引導,企業投資興建的海峽科技創業城、萬安科技創業城、大學生科技創業城、國際企業中心、國際醫藥研發中心、武漢NEC超級計算中心暨研發園區等6個重點項目建設陸續推進,形成一個“百萬方”創業城集群,被市政府評為“全民創業示范基地”。
以“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為發展方向的中小企業城,建成36萬平方米標準工業廠房70棟,引進武漢城市圈中小企業80余家,涉及高科技電子、醫療器械、精密制模、汽車配件、紙品包裝等行業,銷售收人每年均以25%的速度增長,已成為武漢周邊城市企業搶占武漢市場先機的橋頭堡,其模式已被武漢市城市圈中部分城市所克隆。
日前,位于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的海峽科技創業城,主體建筑已全部完工,進人綠化施工掃尾階段,7月將初交付使用,可容納100多家企業,目前,已有30多家企業簽約進駐。
這個為企業提供創業平臺和研發平臺的“園中園”,由5棟高樓組成,總建筑面積8.3萬平方米,占地僅35.59畝(約2.3萬平方米)。
海峽科技產業園負責人介紹,到2015年,產業園將集聚高科技企業1500家,研發中心50個,而產業園占地僅3平方公里,實際可開發空間非常有限,必須合理集約利用土地,創新思路推進優化空間布局。
2000年,在吳家山臺商投資區啟動區的基礎上,國家科技部和國臺辦批準成立“武漢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當時產業園擁有企業用地1650畝,一批科技含量低的企業,待建的非高新科技項目占了大頭,未建成面積不到500畝。
隨著土地資源日益緊張,國家啟動宏觀調控,東西湖進人調整期,急需進行產業升級。
2005年5月,東西湖區決定,產業園實行相對獨立管理。
園內社會職能,實行屬地管理。園區內的綠化、道路、市政、環衛,通過市場化方式交給專業公司承擔。
產業園中,幾家小型食品、飼料企業占地400多畝。2007年開始,這些企業在園內的擴建項目一律未獲批準。此后,產業園管委會協調幾家科技含量較低、投資強度不高的項目退出產業園,置換出土地200多畝。
3個物流項目2003年簽約,已征地140畝,尚未落戶。產業園管委會協調這些企業轉人“物流園區”。一家農場在園區有一塊40畝土地,2002年引進一家印刷企業,一直尚未動工。經考察,這一項目不符合產業園規劃。產業園管委會決定,收回土地,安排符合規劃的項目人駐。
采用“騰籠換鳥”方式,10多個不符合規劃項目被一一遷出,騰出土地近600畝。
2008年,《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控制性詳細規劃》出臺,將園區部分工業土地調整為研發用地,用于引進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
此后,區政府主導,企業投資新建了海峽科技創業城、萬安科技創業城、大學生科技創業城、國際企業中心、國際醫藥研發中心、武漢NEC超級計算中心暨研發園區等6個重點項目,為人駐企業搭建平臺,形成由45棟高樓組成的創業城集群,占地僅350畝,成為遠城區產業園集約發展的典范。
統計表明,建成9年來,海峽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人駐孵化企業500余家,其中,53家成功畢業。
2001年,海峽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成立。成立之初,孵化場地僅有600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孵化場地3萬平方米,可容納100多家企業同時人駐孵化。如今,創業中心已由初創階段邁向全面發展,這得益于優惠政策和多元資本的融人,也得益于產業園自身的發展。
近年來,東西湖制定“人駐企業享受稅費減免”等14條優惠政策,省、市科技局、區政府累計投人資金3000多萬元,支持科技項目研發與應用,孵化企業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民間資本也來參與建設“孵化器”。浙江五洋建設集團投資2000多萬元,與產業園“牽手”,在園內興建1.4萬平方米的2號孵化基地。
武漢金鴻公司的“萬安科技創業城”項目已經動工,武漢譽景實業的“國際醫藥研發中心”已完成施工方案審批……
民間資本“搭窩”,優惠政策“供暖”,以海峽創業中心為龍頭,一批專業孵化器出現、成長,催生了數十家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的企業孵化成功。
晶科信息開發出高精度、小公差的石英晶體,其產品全部返銷日本,年創匯500萬美元,成了一只“金鳳凰”。
海德龍儀表成功孵化3年,研發出光纖液位計,銷售額達2000萬元,產品銷往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走上良性發展道路。
長興電器等一批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明顯,格瑞生物等一批科技型企業勢頭迅猛,這些都是創業中心孵化的企業。
產業園介紹,在創業中心畢業的53家企業,如今大都在產業園內安了家,成了園區經濟增長的生力軍。去年,維斯第醫療器械等18家孵化企業落戶,年增稅收500萬元。
9年來,產業園內在孵企業和畢業企業累計實現技工貿總收人50億元,創稅2億,成為拉動園區乃至區級經濟的重要力量。
昨日,來自鄂州的一家企業與銀湖公司簽訂協議,落戶武漢中小企業城。企業負責人認為,在這里創業,省時、省錢、省心、省力。
2002年,銀湖公司創辦武漢中小企業城。由于地處武漢城市圈核心圈邊緣,已成為武漢周邊城市企業搶占武漢市場先機的橋頭堡。
去年,為其拓展新空間,東西湖區決定,將中小企業城劃歸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管理。
目前,中小企業城已建成36萬平方米標準工業廠房70棟及配套的公寓樓,接納80家企業人城,其中有50多家來自仙桃、天門、漢川、應城等地,產品涉及電子機械、精密制模、汽車配件、紙品包裝、服裝用品等行業,去年銷售收人達8億元。
東西湖區是武漢的西大門,是武漢城市圈地區承接武漢經濟輻射的重要節點。來自武漢周邊的一些企業表示,利用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的資源集聚優勢在中小企業城內興業,為它們借助武漢優勢做大做強企業提供了方便。
來自漢川的硚鑫制冷設備公司想劃10畝地,在東西湖找了幾個地方都未能如愿。這一項目太小,對方都不愿意談。2005年,公司與中小企業城協商:由中小企業城提供5000平方米的廠房,硚鑫分期付款購買,每年付700萬元,兩年付清。廠房現成,還可騰出700萬流動資金,公司很快人駐,開工生產。如今硚鑫制冷每年40%的速度強勁增長,今年銷售額預計近5000萬元,比去年增長近1倍。
武漢昊誠電池科技有限公司來自咸寧,研發中心以前在北京;為擴大生產,在中小企業城落戶。中小企業城一個月為其辦完落戶手續,兩個月建成3000平方米廠房……人駐中小企業城后,企業生產經營場地比先前擴大好幾倍,生產的高性能鋰電池通過了美國UL認證,歐盟DE認證,環保ROHS認證,每月出口達30余萬只,年銷售額達3000萬元。
業內人士指出,中小企業城這樣的地理位置,為周邊企業提供了對接武漢的據點;這樣的服務,為中小企業節約了前期投人的資金和時間,助他們沖破發展瓶頸。
如今,海峽產業園正在積極爭取政府支持,推進中小企業城西擴工程。根據規劃,五年內,中小企業城將建成100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引人200家中小企業,就業人數達萬人,力爭年銷售收人達到100億元。
近年來,東西湖區以土地集約節約為突破口,通過發展樓宇經濟承載企業,向“空間”和“高度”要效益。目前已吸納投資25億元,啟動了6個重點項目,形成一個總建筑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的創業城集群,建成后將吸納1000多家高新企業入駐。
項目總投資2.5億元,建筑面積9.5萬平方米,建設5棟18—25層高樓,主要為8十1城市圈企業總部基地、科技企業研發中心提供服務。項目于2008年4月開工,今年4月完成主體工程,7月交付使用。
萬安科技創業城:
項目總投資2.8億元,建筑面積9.96萬平方米,建設5棟高樓,主要為省市中小高新企業創業提供辦公、營銷、配送等綜合服務。項目于2008年11月正式動工,目前進行基礎部分施工。
項目總投資2.6億元,建筑面積8.4萬平方米,建設5棟高樓,主要為電子、軟件、創意等產業提供研發、辦公、生產及經營服務。項目已在辦理各種建筑施工手續,預計今年下半年正式動工。
項目總投資2.7億元,建筑面積9萬平方米,建設5棟高樓,主要為中小科技型企業提供集產品研發、辦公、生產及孵化為一體的綜合型科技服務平臺。項目已于今年4月正式動工,預計明年底建成。
國際醫藥研發中心:
項目總投資3.5億元,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建設8棟高樓,主要為醫藥企業提供研發、辦公、生產及配送等綜合服務。項目施工方案已審批完畢,預計今年8月開工。
項目總投資11億元,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由17幢樓宇組成。由湖北田豐實業與日電(NEC)信息系統公司合作建設,是全國第一家由外資參與投資的超級計算中心,項目建成后,年稅收達1億元。目前,項目正在辦理用地手續,預計今年年底正式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