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港:“東大門”提升江蘇區域競爭力
2010-7-27 13:5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7月11日,作為2010年中國航海日太倉分會場,太倉鄭和公園內,人們載歌載舞,紀念“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在長三角經濟版圖上,江蘇太倉雖然地域面積不大,卻因坐擁38公里長江岸線和一個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成為江蘇經濟發展戰略布局中舉足輕重的“東大門”。
“歷史上太倉因港而興,今日太倉的發展也在于以
港興市。在新一輪競爭中,太倉港將成為太倉跨越發展的‘提速引擎’。”太倉市委書記、太倉港黨工委書記浦榮皋說,建設太倉港,不僅是太倉自身發展的需要。“在更大范圍、用更寬視野發展太倉港,以港口競爭力和服務功能的提升來增強蘇州、蘇南和江蘇的競爭力,這正是江蘇省委省政府賦予太倉的一項使命”。
“六國碼頭”:歷史帶來的精神啟示
盛夏時節,站在太倉港口,江天一色。橋吊林立的碼頭一派繁忙景象,巨輪泊在港灣,卡車穿梭往來,眼前的一切不由得讓人想到600年前,鄭和下西洋船隊起錨的盛況。
“鄭和七下西洋都從這里啟錨”,港口負責人告訴記者,昔日太倉港就是溝通亞非各國重要的樞紐港。鄭和的壯舉也使太倉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起錨地,并從一個濱海小村落發展成為揚名天下的“六國碼頭”,被視為中國古代對外開放的“航標”。
然而,在明末清初“閉關鎖國”政策之下,“六國碼頭”不可避免走向沒落。仿佛是一個歷史的輪回,1992年,太倉設立港口開發區,呼應上海浦東開發開放,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再度開啟了太倉開發開放的新篇章。“對太倉人來說,鄭和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太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陸衛其告訴記者,“太倉紀念鄭和,不僅是為了讓太倉進一步走向世界,更要借此弘揚鄭和精神,激勵太倉人以鄭和下西洋時面向海洋、面向未來的氣魄和膽識,勇于開拓、擴大開放。”
在蘇南的縣域方陣中,太倉地域面積最小。然而,就在這十年間,太倉以“鄭和精神”為動力,加大對外開放力度。2009年,太倉地區生產總值達608億元,人均近2萬美元,在全國百強縣中名列第四。
埃克森美孚、聯合利華、西門子等22家世界500強企業前來太倉投資;太倉德資工業園已入駐147家德國企業。如今,每1000個太倉人中,就有1個德國人。太倉被國家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共同授予了中國唯一一個“中德企業合作基地”稱號。
“依托太倉港這個對外開放的‘窗口’,堅定不移地走出去,融入經濟全球化,這是歷史演變帶來的深刻啟示,也是太倉未來發展的戰略選擇。”浦榮皋深有感觸地說。
腹地優勢:蘇南共享一個“黃金通道”
在太倉港區規劃展示廳,豎立著一排玻璃立柱,里面放入的黃色乒乓球,呈逐年上升趨勢,這是太倉港歷年集裝箱吞吐量的形象展示。從2005年的25萬標箱,到2009年完成151.3萬標箱,太倉港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實現正增長的港口。發展之快,令業內震動。
“依靠蘇南及江蘇廣闊的經濟腹地和發達的產業支撐,以及枕江控海的區位優勢,太倉港得以迅速崛起。”蘇州市副市長、太倉港口管委會主任梅正榮說。
從地圖上看,太倉港位于長江經濟帶與沿海經濟帶的“T”形交匯處,是江海聯運的最佳節點,成為江蘇與世界經濟連接通道的“東大門”,其開發開放的“橋頭堡”地位不言而喻。
梅正榮說,江蘇是經濟大省,外向型經濟發達,對港口發展的需求很強烈。2009年,江蘇進出口總額達到了3389.5億美金,繼續保持全國第二,進出口總額占到了全國的15.4%。但是港口運輸與經濟強省的地位不相匹配,數據顯示,蘇錫常三市集裝箱生成量,高達90%由公路東運上海港,不能就近港口水運。
“滬寧高速堵一堵,全球IT抖一抖”,這句話曾被用來形容蘇州IT產業的密集度和公路運輸的現狀。作為全省經濟“領頭羊”,蘇州地區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企業云集,去年進出口總值占全省比重為59.5%。但由于蘇滬陸路交通日益擁堵,且在通關程序上存在著在蘇滬“二次報關、二次查驗”的制約,企業的物流、時間成本居高不下。物流逐漸成為制約蘇南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關系蘇南開發開放格局。
如今,作為最靠近蘇南地區的港口,太倉港的強勢發展正在扭轉這一局面。
截至目前,通過太倉港走貨的企業,僅蘇州就達1600多家。目前班輪航線總數達81條,每月靠泊的集裝箱班輪已超過1200艘次。太倉港已成功從喂給港、支線港向干線港轉變,通達美、日、韓及我國臺灣的12個港口,全球前20強班輪公司均已在此開展業務。
在2010年江蘇港口發展目標中,加快建成沿江以太倉港為集裝箱干線港,成為全省集裝箱運界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在服務蘇南中快速發展的太倉港,正朝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干線港、江蘇外貿第一大港疾行。
區港聯動:凸顯成本優勢
專家指出,港口的發展離不開腹地經濟的發展,反之港口發展方式轉變帶來的服務質量和成本優勢,也是決定區域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對于太倉港而言,“區港聯動”就是港口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路徑。
區港聯動的要義是讓企業在家門口坐擁“出海口”。
2008年2月,太倉港與蘇州各縣市區開始大膽創新,把太倉港的港口功能延伸到蘇州進出口企業的家門口,形成蘇州腹地與太倉港口物流的深度融合與無縫對接,同時將口岸功能引入內陸海關監管場所和區域,實現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友達光電是“區港聯動”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負責人算了一筆賬:友達的進口料件從結關到進廠,走太倉港的周期是4至5天,61%的進口貨物到港當天就拉進了工廠,而從上海港出入境的周期是7至8天。進口的速度快了近一半,每個標箱還能節約25%的運輸成本。
“吃螃蟹”的人不斷增加,目前把進出口岸選擇在太倉港的臺企就有150多家。根據太倉海關測算,區港聯動模式運行兩年多來,已為蘇州眾企業節約物流成本3000多萬元。期間正遇上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既快又省的進出效應,頓時成了企業抗御危機震蕩波的直接助力。
今年4月17日,太倉港口首開至美國西海岸洛杉磯港的美西航線,這也是太倉港在現代運輸條件下的第一條遠洋航線。“太倉港由此將真正由‘江港’變成‘海港’,為蘇南企業提供最近的‘出海口’。”太倉港口管委會負責人說。據了解,美西航線共投入了5艘船舶,每周一班。以全年進出口量計算,每年可為企業節省物流成本2億元。
“區港聯動、虛擬口岸”的通關模式,形成了區域物流功能共享、互動發展的良好格局,對改善地區投資軟環境,提升蘇州乃至江蘇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這一模式已覆蓋蘇州全市,并已延伸至無錫,正在向南通、常州、徐州等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