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方代表:貿易失衡并非不好
2010-7-26 12:4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歐盟企業代表表示,外商一直很關注在中國的投資環境。 昨日,由上海市政協承辦的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下稱中國經社)和歐盟經濟社會委員會圓桌會議在比利時歐盟館開幕,中歐經貿問題聯合研究小組就中歐“貿易與發展”展開討論,中國經社理事會副主席王勝洪表示,中歐經貿關系已經成為中歐全面戰略伙伴的重要引擎,加強中歐互利共贏,符合雙方的根本利益。
中歐圓桌會議機制是根據2006年第九次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聲明由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和歐盟經濟社會委員會共同建立,迄今已成功舉辦六次會議,雙方在會議框架下成立“中歐經貿問題聯合研究小組”。據了解,此次“貿易與發展”研討會為期兩天,將分三大議題:貿易和發展、貿易和氣候變化以及投資、技術和知識產權合作。
貿易失衡并非關鍵
中歐貿易不平衡問題一直被外界所關注,歐盟作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今年上半年中歐貿易額達到2194億美元,盡管受金融危機影響,中歐貿易仍占中國整體外貿的17%左右。商務部歐洲司司長孫永福表示,中歐雙邊貿易趨于平衡。數據顯示,去年中方對歐貿易順差同比減少了32.3%。
中歐圓桌會議貿易和發展問題聯合研究小組歐方組長、歐盟經濟社會委員會委員喬納森·皮爾(Jonathan Peel)指出,貿易不平衡并不是不好的事情。“我們雙方是互補的,這些都是小問題,我們應更多發展健康的雙邊貿易。”皮爾說道。皮爾表示,中歐需要共同努力來定義什么是循環經濟,“談到發展就是談到可持續性發展,這和我們所談的循環吻合,我們需要不斷改進。”
皮爾認為,貿易失衡并非關鍵,需要看貿易量,“就算整個全球貿易量整體下滑12%,我們也是整體保持了總量。”皮爾說道。商務部國際貿易和經濟合作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金融危機后的2009年中歐雙邊貿易總值達到3640.4億美元,同比下降14.5%。但中歐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所占份額仍與危機前相當,約為16.5%。皮爾指出,中歐貿易關鍵是諸如平等競爭環境、知識產權之類的邊緣性問題。
中歐貿易呈現互補性
據孫永福介紹,中歐貿易除傳統貨物貿易外,服務貿易是中國第三大合作伙伴,去年雙邊服務貿易達374億美元,歐盟對中國服務貿易年均順差增38.2%,“中歐貿易特點之一就是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相互補充。”孫永福說。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表示,中國與歐洲的結構貿易是明顯的互補性,對歐盟出口產品中勞動密集型和機電產品占了很大比例,且雙方均從中獲得了最大的貿易利益。張燕生認為,中歐貿易不平衡是全球化背景中供需分工的結構所導致的,而中國未來5至10年內低成本的競爭優勢恐怕要告一段落。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幼文指出,加工貿易虛假反映了中國產業的結構進步,使發展更加集中在使用廉價勞動力的發展模式中,而加工貿易從根本上改變了國際收支格局,成為順差主要原因。
皮爾認為,中歐貿易的核心是很強的互補性,而中歐貿易的廣度和深度也是令人欣慰的。
據商務部《后危機時代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課題組研究顯示,2020年中歐貿易額有望達到8000億美元左右。商務部國際貿易和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雨時認為,中歐服務貿易領域具有很大發展空間,技術貿易領域的雙向合作特別是高科技產業領域將更為深入。
外商關注投資環境
此前,歐盟貿易專員古赫特(Karel De Gucht)曾指出中國需要改善外企在華投資環境,而亦有不少外企也曾抱怨市場不夠開放,不能獲得平等待遇。中國歐盟商會總經理瓊安娜(Ioana Kfaft)認為公司之間沒有絕對的平等,但如果盡可能平等,有利于市場發展。
作為在華展開業務的歐盟企業代表,瓊安娜稱,歐盟企業希望在中國能夠有一個平等的商業環境,并且有更好的可確定性。對于貿易保護主義,瓊安娜指出,貿易保護主義不僅存在于中國,中歐雙方都有一些貿易保護主義的本能,“我們必須保持市場開放,才能讓貿易以及技術雙向流動。”瓊安娜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