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糧食現代物流的范本
2010-7-24 11:3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胡增民
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糧食現代物流有了較快的發展,同其他行業物流相比較,不僅發展速度較快,而且較為規范,但“亂圈地”、盲目投資、無序發展現象亦存在,而宿遷糧食物流園“整合資源、盤活資產、做強龍頭、打造航母”的成功實踐,不僅為江蘇而且為全國現代糧食物流提供了范例。
◎前瞻規劃
地處蘇北的宿遷是糧食主產區,年產糧食350萬噸左右,本地加工轉化率僅占36.4%。要實現由糧食大市向糧食強市的轉變,根本任務就是推進加工轉化,做大做強糧油加工企業,從而提升加工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
隨著糧食市場的全面放開,糧食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糧食部門的行政管理職能被削弱了,而且面臨市場經營主體多元化、糧食價格多變化、市場競爭殘酷化所帶來的眾多嚴峻挑戰。
在這種形勢下,宿遷糧食部門出路何在?該做些什么?該如何去做?2005年底,適逢曾被評為全軍英模、擔任過兩屆全國人大代表的李先國出任市糧食局局長、黨組書記。
上任后,他首先帶領局領導班子進行深入廣泛的調研和思考。經過反復討論,大家形成了共識:緊緊抓住國家、省推動發展現代糧食物流契機,大膽設想,科學定位,堅持“高起點、高標準”,依托京杭大運河黃金水道和便捷的中高等級公路鐵路網,在市區建設集糧食儲備、加工、中轉、質量檢測、批發配送、電子商務、食品生產開發于一體,全省領先、蘇北一流、服務功能強、輻射范圍廣,在淮海經濟區具有較大影響的綜合性糧食物流中心。
2006年,針對國家開始在部分省市實施小麥最低價收購,同時出臺一系列扶持倉儲物流的利好政策,結合宿遷的市情、糧情,研究制定了《宿遷市“十一五”糧食現代物流規劃》,在全市實施以“1310工程”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糧食物流體系構建,核心內容是建設市糧食物流中心、3縣糧食產業集聚區和打造10個基層中心糧庫。
為完善規劃方案,他們邀請了南京財經大學、糧科院等物流方面的專家、教授,對糧食倉儲物流體系及物流園區進行規劃、論證,確保其發展定位、結構布局、公共設施等方面具有前瞻性、整體性。
◎ “24字”方針
宿遷糧食物流中心總體規劃面積2000畝,總投資15億元,工程分三期實施。其中,一期工程占地600畝,總投資4億元,由糧食儲備區、港口中轉區、綜合服務區、糧食交易區、糧食加工區等5個區域構成。一期工程完工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35億元、利稅1.35億元,帶動農民增收6000萬元。
然而,宿遷是全省經濟洼地,整體財力不足,“十一五”糧食現代物流規劃出臺后,“錢從哪里來”,成為擺在大家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思路決定出路。他們確立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經營主體多元化”的理念,提出了“24字”的建設思路,有效地解決了資金難題。
市區共建。市糧食物流中心納入宿城經濟開發區整體規劃,宿城區負責糧食物流中心的“六通一平”工程,并給予糧食物流中心最優惠政策。市糧食局負責糧食物流中心倉儲、碼頭、市場以及糧油質量檢測、信息化等建設,同時負責糧油加工項目的招商引資。
蘇宿聯建。以蘇州與宿遷南北掛鉤幫扶為契機,發揮該市糧食資源優勢,積極做好與蘇州的糧食產銷銜接工作。蘇州市糧食局則引導蘇南企業家到此投資辦廠。
糧企參建。鼓勵發動全市糧食企業在中心設立對外聯系窗口,開展對外交流協作、展示等業務,鼓勵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到中心進行項目投資。
招商引建。通過招商引資,發展糧油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興辦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品牌響的糧油精深加工企業,成為中心發展的龍頭,糧食產業化經營的助推器。
老庫置換。原江蘇宿遷國家糧食儲備庫是1985年投入使用的,地處運河東岸、運河1號橋南側,已被規劃為商業居住用地。采取退城進郊方式,將原有土地出讓,利用土地級差,籌集建設資金。
政策扶持。建設糧食物流中心離不開國家和省政策扶持,在建設過程中,他們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家和省資金、信貸等政策扶持,推動物流中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