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紡織:退守加工貿易
2010-7-24 10:5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現在,我們公司又改回做加工貿易了。”2010年7月14日,三維數碼紡織公司董事長曾祥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因為人民幣升值和國內原材料漲價,目前公司盡量避免用國內的原材料。” 曾祥是最早一批到東莞經營紡織業的香港人,在紡織行業40年,由于在紡織技術領域的權威性及江湖地位,他被業內人尊稱為“曾爺”。
近幾年,經濟大起大落,曾爺不得不頻繁地調整公司策略。
國內的紡織品出口企業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一般出口企業,目前基本不賺錢,就靠出口退稅賺取一點利潤;二是加工貿易企業,即原料進口,成品出口,企業賺中間的加工費。
曾爺介紹,最近三年里,他的紡織公司就在這兩類出口企業中“變身”了三次。
最初,公司采用“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方式。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內的棉花、棉紗等原料價格大幅下跌,并且紡織服裝出口退稅率從11%調高到16%。“2008~2009年,公司改為從國內采購原料,拿出口退稅。”曾爺說,盡管處于金融危機深谷期,但“當時企業利潤有4%~5%”。
不料,時過境遷。2010年國內的棉價讓紡織企業既吃驚又困惑。2009年10月份時,棉花的市場價還是12500元/噸,2010年7月上旬棉價一度漲到19500元/噸,漲幅超過50%!創下近十年來的新高。
考慮到國內原料價格高漲,出口退稅已遠遠無法彌補紡織企業的損失,再加上人民幣升值有利進口,不利出口,曾爺不得不讓公司改從國外進口原料,于是公司再次退回加工貿易模式。轉型為加工貿易企業后,曾爺的紡織公司減輕了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壓力。
然而,出口企業生產成本仍在不斷上升。 “2009年以來,人工、原料等總成本增加了30%。公司沒辦法把上升的成本全部轉嫁給客戶,自己要消化一部分,現在企業的利潤不超過4%。”曾爺介紹,“公司出口的產品用美元結算,但我們要換成人民幣來發工資,人民幣升值仍然間接增加了成本。”
無疑,在人民幣升值時,國外原材料市場相對便宜,從國外進口原材料,開展加工貿易,對企業更有利。然而,加工貿易方式也并非適合所有的出口企業。廣州奧美施皂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莫錦濤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我們公司在1998年前也是‘三來一補’企業,后來改從國內采購原料。企業變來變去也很麻煩,因為我們公司需要采購的原料較多,進口原料要處理各種關稅問題也有諸多不便。”
曾爺也明白,轉型成加工貿易企業并不能解決企業的根本問題。他的戰略是:三維數碼紡織公司自主研發設計高附加值的面料和服裝,接海外訂單后,轉而做貿易公司,找代工廠生產。目前高端的訂單是由珠三角的代工廠來完成,未來,曾爺希望由成本更低廉的東南亞國家來完成代工,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潤。他的遠期目標是企業能最終走向內銷,成功地打造自創的服裝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