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大勢未變”
2010-7-18 12:1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上半年的經濟數據昨天一公布,不少人擔心中國經濟下半年是否將“風云突變”、出現向下的重大轉折?昨天,在上海出席清華EMBA名師管理論壇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教授認為,中國經濟“大勢未變,政策穩定,調整加快”,基本按照宏觀調控的方向發展。當前投資者的問題還是出在信心上。
有“統計幻覺”成分
李稻葵說,經濟的增長率確實出現了一定的下滑,從第一個季度的11.9%降到了11.1%,CPI為2.6%,似乎比頭幾個月略有下降。事實上看數據要注意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統計幻覺”。
李稻葵表示,去年的情況太特殊,1月、2月的工業增長速度只有3.8%,到了3月、4月突然到了8.3%,出現了一個重大反轉。年初經濟活動弱、基數低,因此今年的第一季度所有的數據跟去年相比,都顯得特別的好。隨后經濟逐漸復蘇,今年第二季度數據同期一比,很自然會下滑。
這種“統計幻覺”在今年下半年還會不斷的出現。李稻葵說,今年下半年如果按季度算的GDP速度降到了9%以下,一點都不奇怪,因為去年的下半年太火了。
看數據產生錯覺的第二個因素,是中國經濟刺激計劃年底到期。大量的經濟刺激計劃到了今年年底基本到期,也導致部分經濟活動有所放緩,這是正常的,主要是工業發展的速度放緩較快,當新增的固定增產投資項目由去年的33%下降到25%,如果考慮到價格因素的話,就是由去年的35%降到了今年的20%左右。這自然會帶來相當部分的基礎性的工業產品的產量下降,但也還是意料之中的。
轉型積極因素凸顯
李稻葵表示,目前支持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依然向好,特別是經濟轉型的一些積極因素開始凸顯,這些都會保證對下半年的增長。如沿海地區的現代服務業發展迅猛,新興產業如上海的文化創意產業解決5%的就業人口,咨詢服務業帶動5.5%的就業人口。金融對GDP的貢獻率達到12%等。2009年沿海地區的現代服務業提供的增長動力達到80%以上。
第二個轉型開始出現成功苗頭的方向,是內地的產業轉移,廣東、上海的一些傳統的產業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朝內地轉移。第三是消費。根據這幾年的統計,我國消費進入到15%到16%的快速上升期。老百姓在過去十年之內,攢了大概七年到八年的儲蓄,現在逐漸開始消費。消費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正是可持續的,也是經濟轉型的重要基礎。
中國的低碳經濟如果成功實現改造,每年將節省10%的能源,這些資源完全可以產生更多的經濟增長動力。此外,我國目前的城市化率只有46.6%,低于發達國家歷史上同階段的水平11個百分點,中西部內地城市化還有相當大的余地。城市化會從東到西帶來一輪又一輪的消費和建設,這是中國這個大國所獨具的優勢。因此未來10年中國經濟保持9%的增長可以期待。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李稻葵說,從國內國際的情況來看,最新公布的統計數字沒有超出預期,當前的問題并不是出在經濟實體的發展上,股市下滑反映的是社會投資者的信心不足。這種信心不足沒有太多客觀的依據,而是一種心理作用。
目前的投資者好像看不到特別明顯的投資方向,股票市場價格已經很低了,14到15倍的市盈率基本上和澳大利亞、新西蘭一致。中國股市里兩極分化,有大量的新股、小股市盈率奇高,同時平均市盈率比較低或者適中,因此出現了大量市盈率很低的股票。事實上股市已經出現長期投資的機會。長期持有,反正市盈率很低,即便股價不漲也可以拿分紅。
李稻葵表示,現在投資者握有大量的資金,投資實業怕固定資產投資過剩,投資股票怕繼續跌,投資房地產害怕調控,總體感覺沒有投資的方向。造成這種信心不足的原因,在于投資者還沒有看到經濟轉型方向。國外的形勢雖然不那么壞,但會徘徊于低速增長,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機會大增。中國不是資金短缺,而是品牌、技術、管理短缺。另外,國內的機遇也相當多。內地有大量的商機,產能在升級,消費同時也在升級,新型的業態在不斷的出現。
所以,信心依然“比黃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