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新改建各類公路4544.94公里 農牧民借路增收
2010-7-13 11:4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全省最大的自治州,面積30.09萬平方公里,人口56萬。然而,由于地廣人稀,氣候干燥,自然環境艱苦,長期以來交通十分落后。尤其是廣大農牧區,缺路少橋,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和農牧民增收的“瓶頸”。好在近年來青海省交通廳在交通運輸部的支持下,加大這一地區的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十一五”前4年,共投入資金10.05億元,新改建各類公路4544.94公里,修建便民橋梁150余座,使全州35個鄉鎮全部通了公路,80%的鄉鎮通了瀝青路;305個建制村(牧委會)有257個通了公路。如今,一條條農村公路串聯城鄉,溝通千家萬戶,成為惠及廣大農牧民群眾的致富路、幸福路。
大格勒鄉的“小康路”
地處大漠深處的格爾木市大格勒鄉,是典型的綠洲農業區。1657平方公里的戈壁荒灘上只有一塊1萬多畝林田相間的耕地。然而,當記者走進這個只有618戶農家、2113名村民的小鄉鎮時,卻見一條平坦筆直的瀝青路貫連全鄉4個村,一條條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戶門口。馬路上人來車往,路兩旁行道樹高大挺直,路面干凈整潔,處處顯示著生機與活力。
鄉長賀忠祥告訴記者,過去,這里十分閉塞。出門要先走十幾里土路才能到達109國道,再攔車去80多公里外的格爾木。土路上坑坑洼洼,有一次他整整走了4個多小時。2003年,交通部門投入298萬元,將通往109國道的7.8公里土路按鄉道改建為三級瀝青路;2006年以來,又先后補助資金300多萬元,分兩期修通了連接4個村的瀝青路,并把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戶戶門口。現在,大格勒鄉農民再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而是家家戶戶有了拖拉機、摩托車,一些人還購買了汽車,直達格爾木的公交專線也開到了這里。
說起農村公路帶來的好處,鄉黨委書記馬繼元興奮地告訴記者,過去這里的農民只種小麥、青稞、油菜等,收入低,成本高,用水量大。如今路通了,信息靈了,種植結構調整加快。2007年,他們試種241畝枸杞獲得成功。此后,逐年擴大種植面積,目前已達7265畝,占全鄉耕地總面積的70%以上。這里生產的枸杞個大、質優、無污染,一上市就供不應求。2009年枸杞產量達到320噸,收入700多萬元。今年,他們正對3200畝低產田進行改造,并引進節水滴灌技術,擴大種植面積;同時,重新規劃村鎮布局,同西寧康普公司合作開發生物農藥,從西寧、寧夏等地引進生產加工企業,共同打造萬畝有機枸杞種植加工基地,力爭產品躋身國際市場。現在,農民群眾親切地把這條鄉道稱為“小康路”,把連接4個村的村道稱為“幸福大道”。
一座橋成就了富裕村
都蘭縣下西臺村是個不足千人的半農半牧村,距縣城察汗烏蘇鎮只有6公里,站在村口就能看見城里的樓房。但是多少年來,一條奔騰不息的察汗烏蘇河擋住了道路,人、車都要繞行20多公里才能到達對岸。因此,河里常有機械車輛被水沖翻;2006年夏天,兩名學生冒險過河被洪水吞噬……
下西臺村村長文昌才郎告訴記者,他從小就盼望著河上能有一座結實好走的橋梁。2007年7月,交通部門投資460多萬元,要在河上建造一座全長147米的7孔鋼筋混凝土大橋。開工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盛裝圍觀,比過年還高興。現在,橋已建成兩年多了,村莊與縣城的距離拉近了,村民與黨和政府的心也更貼近了。目前,全村有一二百人在鎮上打工,早去晚歸,十分方便。有50多戶利用村莊臨近礦山的優勢,購買了大型礦車搞運輸,一年下來一輛車可掙六七萬元。村里還辦起了牛羊育肥合作社,養羊規模達4萬多只。200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6000多元。村民澆地的水費、合作醫療費、電視收視費等,全由集體經濟承擔,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村黨支部還被省里評為基層黨建先進組織。
克魯諾牧民開上私家車
在德令哈市農村牧區采訪,問起農村公路建設的成效,人人都會津津樂道地講述發生在身邊的故事。
在由克魯克鎮通往陶生諾爾牧委會的路上,記者邂逅了克魯諾村的蒙古族牧民喬格生。據他講,他們村是個純牧業村,距德令哈市區30多公里,距鎮上15公里。過去,他們村根本沒有路,祖祖輩輩都是騎馬或駱駝行走在戈壁荒灘上。為了換取基本的生活用品,他們每年不得不趕著羊群走上兩三天到收購點去交易。要是趕上誰家有急重病人,要么就是用土辦法救治,要么就是等死。自從交通部門修通了這里的柏油路和通村砂石路,牧民們的出行一下子方便了起來。現在,這個有著106戶牧民、357口人的牧委會,家家都有摩托車,70%以上的牧戶有了汽車。年輕人騎著摩托車放牧,開著汽車打工。畜牧產品銷售不用愁,收購商早早登門訂貨。牧民年收入從前幾年的一兩千元增長到去年的四五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