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為經濟發展添加平衡“砝碼”
2010-7-11 10:5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長期以來,“市大縣小、南強北弱、城鄉不均”的尷尬局面,制約著徐州的發展。今年以來,徐州人把這個“家丑”攤到了臺面上。市委書記曹新平表示,平衡發展,直接關系到徐州的振興和蘇北板塊的崛起,也成為徐州振興攻堅之年的主題詞。
縣域發力,“經濟短腿”拉長變粗
“五一”前夕,在徐州市推進科學發展大會上,曹新平通報了這樣一組數字:2009年,6縣(市)和賈汪區實現GDP1461億元,占全市比重的61.2%,發展速度連續6年超全市平均水平。
近年來的發展軌跡表明,徐州已躋身于全國特大城市行列,并成為徐州都市圈和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而縣域經濟則相對薄弱,尤其是豐縣和睢寧,至今還是江蘇省貧困縣,在全省52個縣(市)中排名幾近末位,這與市域經濟的強勢發展很不協調,也拖了徐州在蘇北率先全面實現小康的后腿。
為改變這種市縣發展失衡態勢,徐州今年實施了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雙輪驅動戰略,以推動縣域經濟形成產業集聚優勢,讓“經濟短腿”拉長變粗。
5月6日,豐縣在南京向全國推介今年7月舉辦的中國·豐縣首屆電動車展銷會。據介紹,電動三輪車是豐縣近年崛起的特色產業集群。目前,全縣已有200余家電動三輪車生產企業,年整車生產能力已突破300萬輛,銷售額達40多億元。今明兩年,該縣還將繼續整合資源,打造龍頭企業集團,力爭年產值超百億元。
如今,徐州縣域經濟在“平衡”的鮮明導向中競相發力:沛縣改變煤礦粗放經營方式,發展煤化工、煤電鋁等二次能源轉化和延伸項目,建成6.5平方公里新型鋁材產業園,年加工能力突破60多萬噸;睢寧縣實施“突破睢寧”戰略,建設全國最大的白色家電、紡織產業基地,實現“洼地崛起”;新沂市加快推進農化工產業轉型,打造煤化工、精細化工和機械制造等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的循環型經濟新路。與此同時,各縣市還放大參照系,在全省乃至全國爭先進位。銅山在全國百強縣的評比中兩年躍升15位,邳州去年首次挺進全國百強方陣,沛縣也向百強目標發起沖刺。
北區崛起,“龍須溝”變臉
4月底,國內電器巨頭蘇寧集團斥資60億元,在徐州市鼓樓區開建高達266米、總面積47萬平方米的徐州蘇寧置業廣場。這是鼓樓區史上最大的單體項目,也是蘇寧集團在全國投資的最大置業項目。據蘇寧集團徐州置業市場經理顧曉剛介紹,他們之所以把投資最大的項目落戶在經濟并不發達的鼓樓區,是看中了徐州北區日新月異的環境變化和迅速提升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潛力。
對徐州來說,北區的巨變實屬不易。鼓樓、九里兩區同屬徐州“老城北”,一度被徐州市布點為北部工業區,成了化工、建材、水泥、造紙等高污染產業的“集中營”。加上眾多煤礦和港口的污染,整個北區成了“龍須溝”,下轉A2版
上接A1版 背上了沉重的生態環境負債。兩區經濟因此長期滯后于徐州南部的泉山、云龍以及銅山新區。
北區發展的滯后和污染,漸漸成為徐州人心頭的一塊傷疤,為徹底解決“老城北”問題,徐州實施北區改造計劃,啟動采煤塌陷地生態修復工程,累計投資5億元,把位于九里區的龐莊礦塌陷地改造為碧波蕩漾的九里湖生態濕地公園。鼓樓區更是以壯士斷腕的氣魄,永久關停運河沿線的30多座煤港碼頭,將90余家重點化工企業退城入園,不僅減少污水、廢氣近萬噸,還置換出土地1800余畝,引來12個億元項目集中落地,成為全市集中開發、集約發展的成功典范。
生態再造引來了九里區人氣的飚升。該區大手筆發展現代物流等支柱產業。目前該區擁有物流企業112家,去年完成收入10億元。九里物流園項目已被列入徐州市重點建設的五大物流基地之一。而鼓樓區則在工業企業退城入園之后,騰籠換鳥,崛起了金鷹國際、金地商都、八里家居、國際頂級凱悅酒店等一大批現代商業“巨無霸”。該區還將用3年時間把鼓樓中心商圈,打造成蘇北首個經營面積突破100萬平方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今年一季度,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6.3億元,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32億元,分別增長26.8%和70.9%,增幅列徐州主城區第一。
城鄉統籌,農民得“頭彩”
5月20日,記者走進銅山縣柳新鎮新橋村農民付松家里,新建的二層小樓內,裝修大方而洋氣,光滑的地板磚一塵不染,房內家電設施一應俱全。最重要的,是家里還裝上了集成式衛浴系統。
該村黨支部書記陳言君告訴記者,現在對農民來說,家里添置些電器不是難事,最困難的是廁所和浴室的改造。因為農村長期沒有地下管網,所以廁水浴水無處可排。今年村里鋪設地下水道管網,解決了農民的一大難題。
瞄準城鄉統籌發展目標,徐州打破傳統發展路徑,舉全市之力實施五個“一體化”,即:規劃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社會保障一體化、就業一體化,讓城鄉百姓共享公共資源和政策利好。
為了“補差”,徐州在全國率先建成市、縣、鎮、村四級定點醫療服務體系,創造了管理“七統一”的徐州模式。2009年,全市農民參合率高達99.09%,參合率和參合人數均居全省第一。今年,該市又將住院補償封頂線提高到10萬元,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6倍,遠高于國家“6倍以上”的目標。
同時,徐州各縣都在打造百姓生活的“幸福三圈”,即10分鐘平安圈、10分鐘生活圈、10分鐘就業圈,農民的生產生活、就業醫療、文娛教育等基本需求,均可在10分鐘的里程半徑內得到滿足。
今年“兩會”上,市長張敬華透露,全市年內將建設360公里鄉村公路和10個農村客運站,改造20萬農廁,讓27萬人脫貧,70萬農民用上自來水。未來2—3年,通過政府推動、政策扶持,打造30個中心鎮,推動農民人口向鎮區集中,提高徐州的城市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