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為啥敢叫“最美”高速
2010-6-9 11:2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丹通高速是遼寧省境內地形最復雜、橋隧比例最高、平均單公里投資最大的高速路
這條高速路穿過遼東山區,建設者立志將其建成“全國最美的高速公路”
一路多經風景名勝高速路上設置觀景臺
丹東人常說,丹東是遼寧最美的城市。
遼寧省高速公路建設局副局長、丹通(丹東——通化)高速公路桓仁段項目指揮張新財則表示:“我們力爭把丹通高速公路建成全國最美的高速公路之一。 ”
丹通高速公路全長196.6公里,是黑龍江鶴崗至大連高速公路的重要部分,與已建成通車的沈丹高速公路和丹大高速公路連接,是吉林、黑龍江兩省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預計2011年“十一”前建成通車后,將比現有的201國道縮短70公里、車速提高4至5倍、運輸能力提高10倍以上。它將進一步擴大丹東港的集疏功能,鞏固大連港的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助推東北腹地經濟快速發展。
在高速公路建設中,通常以“金洞銀橋”這句話來形容隧道和橋梁施工難度大、造價高。而丹通高速的橋隧里程竟然達到了總里程的33%,創下了我省高速公路建設史上的最高紀錄。
在該項目實施過程中,突出了科技創新理念和環保理念,不僅在北方山嶺重丘區攻克了橋隧施工等建設技術難題,也在保護自然、恢復生態、美化環境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嘗試。
丹通高速公路沿途經過的風景名勝非常多:虎谷峽風景區、青山溝旅游風景區、黃椅山地質公園、臥龍湖、天橋山……為了保護好這些風景名勝,丹通高速公路在選線上采取了“近景不進景”的原則。
這樣既能減少高速公路建設對景觀的破壞,又讓過往的駕車者不會錯過這些美景。高速公路上在沿途還設計修建了一些觀景臺,既為自駕游的車主創造了欣賞風景的好視角,也為長途旅行中的人們提供了舒緩放松的好去處。
“傳統的高速公路建設思維是‘遇山開洞、逢河架橋、人定勝天、征服自然’,但我們這個項目的設計理念徹底顛覆了這種落后的思維模式。 ”丹通高速公路桓仁段項目指揮告訴記者,“我們要把丹通高速公路打造成一條高水平、高品質的生態環保路、景觀旅游路、資源節約路、安全耐久路,全面提升我省高速公路建設水平,達到全國一流、世界先進的建設目標。
”
應對70℃溫差的挑戰建設“全壽命”高速
丹通高速公路遼寧工程已被列為國家北方寒冷地區高速公路典型示范工程。
與南方地區不同,北方地區盛夏與嚴冬溫差可達70℃左右,這常常會導致北方地區高速公路出現一些質量通病,很難徹底根治。
較大的溫差會導致高速公路產生裂縫。這樣一來,在冬季,滲入路面裂縫的水結冰后會進一步加大裂隙,另外,冬季降雪后,高速公路管護部門必須迅速融雪才能保證通車。
“目前北方高速公路除雪通常使用的是鹽和融雪劑,而這又會對混凝土造成危害,”省高建局副局長、丹通高速公路丹東段項目指揮李慶生說,“鹽是混凝土的‘天敵’,許多北方的高速公路在經過幾個冬季后,往往就能明顯看到混凝土‘脫皮’的現象。 ”
要建最美的高速公路,就必須針對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著力改進工程的內在品質。為此,我省樹立了建設“全壽命”丹通高速公路這一概念,采用耐久材料、優化施工工藝,以減輕高速公路后期養護的負擔,延長大修期,減少對環境的二次破壞。
在北方寒冷地區,高速公路上的橋尤其怕凍。凍透了的橋面反復承受車壓后,比其他路面更易發生變形、損壞。因此,為改善橋面、梁體的連接,在丹通高速公路建設橋梁時使用了高品質的界面連接劑。
在螞蟻嶺特大橋的施工現場,中鐵十五局五公司的項目經理李雁鳴告訴記者:“為保證工程質量,我們不但選用了最適合的材料,還首次學習和借鑒了美國的技術,對施工工藝進行了改進。 ”
也許從短期看,材料的成本提高了,工藝更復雜、更麻煩了,但是,由于高速公路的品質提高后,使用壽命得以延長,維修的頻次和費用便可大大降低,從長遠看反而更實惠。
建設前綠水青山建設后青山綠水
丹通高速公路位于我省東部長白山南麓,是我國北方降水最多的地區,全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最多可達1400毫米,相當于長江中下游的雨量。這里雨雪充沛、四季分明,森林覆蓋率達到75%以上,為全省最高。
來到丹東兩年多,中鐵五局丹通高速公路第20合同段黨工委書記楊森林對當地的生態贊不絕口:“我以前在陜西、湖南、四川和山東等地都參加過工程項目建設,但我看這里的植被是最好的。晚上睡覺特別香甜,就像睡在氧吧里一樣!這么棒的生態環境可絕不能因為施工而破壞了。 ”
丹通高速公路的建設者們始終把生態環保放在首位,把“自然的就是最美的”、“施工中最小程度地破壞,施工后最大程度地恢復”等理念貫穿到建設全過程,堅持環保水保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第20合同段明確要求施工隊伍:“施工前,路堤兩側先挖設臨時排水設施,防止水土流失。在有地表水經過的地段,埋設臨時過水涵管,防止阻礙天然水系,待路基排水設施完工后進行引流……”
在丹通高速公路建設者眼中,合理安置各種地表土是實現路景融合、環境友好的關鍵所在。
地表的“熟土”是大自然的恩賜,都被工人們集中堆放,以便工程結束前用于恢復工地周邊植被;其他的土和碎石等,能達到施工強度要求的就用作建設材料,無法利用的要送到棄土場地;工程完工前還要對取土和棄土場地進行植被恢復。
丹通高速的建設中,把通常的劈山開道改成了隧道穿山,填溝筑路變成了凌空架橋,并適當增加橋長和隧道,這就大大減少了對植被的干擾和破壞。
記者在楊木川隧道施工現場采訪時發現,該隧道洞口處的上方土層只有1.5米左右,要是按照過去的施工能力,這些土和植被早就被挖走了。中鐵十九局三公司丹通高速公路17合同段副經理高兆剛告訴記者:“我們在施工中首次把長管棚的長度從10米延長到了30米,它們在山體內形成了長長的水泥護拱,把隧道上方的土層與隧道隔開。經過這樣的優化設計,減少了明洞和露天開挖長度,更多的原生態植被保留下來了。 ”
3D動漫推廣新技術質量管理自動監控
為打造一條集疏港旅游、環保、生態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高速公路,丹通高速公路在建設中引進和采用了許多尚未大范圍推廣的先進技術,并對許多施工工藝進行了優化和改進。
如何將新技術、新工藝從小規模的試驗場所“搬”到大規模的建設工地?用什么樣的方式把它們從技術人員手上交到一線工人手中?為了不使培訓停留在紙面上,避免培訓內容在“逐級傳達”中發生遺漏和曲解,丹通高速公路項目指揮部不但聘請省級和國家級專家就混凝土施工、隧道施工、安全及環保管理等方面進行授課,還制作了《丹通高速公路施工技術3D動漫》,形象地演示路基、橋涵、隧道各道工序的施工工藝及技術要求。相關人員只需點擊與自身崗位密切相關的內容,就能通過3D動漫輕松地接受培訓了。
欲大幅度地提高工程的內在品質,通過培訓提高建設者的能力和素質是必要的,而加強對各施工環節的監管同樣必不可少。
高速公路路面工程拌和站監控系統被中百公司研發成功后,很快就在丹通高速公路上找到了用武之地。據該公司副總經理張小松介紹,這個系統能自動監控瀝青、水泥、混凝土、鋼筋、鋼絞線等材料是否按設計量足額進場,并能實現數據實時傳輸、在線監控,規范操作行為,增強質量管理的時效性,是提高工程質量、降低工程造價、加快工程進度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