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工業標準亟待完善升級
2010-6-9 0:3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楊世新
在鋼材社會需求不斷升級的現狀下,我們不禁要問:除了節能減排、抑制過剩產能的目的外,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能否幫助企業真正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競爭力呢?在此背景下,行業標準化的建設升級再一次被推到了歷史的前臺。
淘汰落后不能根治行業頑疾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落后產能?一些企業發出質疑。“300、400立方米的爐子到年底要淘汰,但500立方米的爐子照樣可以生產不合格的產品。”一家下游用鋼企業用戶向現代物流報記者反映,一些雖然不是要淘汰的爐子,但是他們不合格的產品卻在不斷地流入市場。該企業人士認為,淘汰落后政策若能真正淘汰落后的產品、規范市場秩序,會得到更多企業的擁護。
在河南一家鋼材市場上,一位從事鋼材加工的用戶向記者說了他的“傷心事”。他用的是標識Q235的鋼材,用來加工鑄件一打就碎,買了20噸一根也不能用,找到廠家,廠家拿出產品材質書,說是合格產品,“以前買大廠家的用著沒有問題,這次覺得價格便宜就買了一家小企業的,不想就出了問題。”
有些小企業小高爐生產的產品不可靠,那么大企業大高爐生產的產品就一定沒有問題嗎,也不能一概而論。
“一流裝備不一定能生產一流的產品”,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冶金業商會副秘書長劉勇昌向現代物流報記者表示,近幾年,鋼鐵企業的裝備水平尤其是高爐容積提高得很快,有的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基本具備了提高質量,發展高端品種的條件。但是,“一些企業白班生產與夜班生產不一樣,上一爐鋼與下一爐鋼不一樣”,質量很不穩定,用戶不予認可。
據了解,目前我國鋼鐵產品存在部分產品質量穩定性不夠、性能指標尚有波動等問題,其根源在于行業標準建設滯后。
“全面推行標準化作業,嚴格作業管理,成為當前鋼鐵企業穩定提高質量水平的重要問題,也是提高管理能力的基本標志。”劉勇昌言辭懇切。
劉勇昌進而強調,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產量和消費最大的螺紋鋼筋,去年生產1.2億噸,其中2/3是國外早已淘汰的低檔鋼筋(HR335)。
“中國鋼鐵工業在‘十二五’要實行質重于量的發展方針,國產鋼材質量要穩定提高,穩定提高質量的關鍵在于管理,管理的基礎是標準化的規范。”劉勇昌大聲疾呼。
據了解,目前我國鋼鐵產品存在部分產品質量穩定性不夠、性能指標尚有波動等問題,其根源在于行業標準建設滯后。
此外,目前我國一些產品標準中引用的基礎(通用)標準和檢驗標準未完全與國際接軌。
產品與標準脫節
“目前,我國一些產品標準中引用的基礎 (通用)標準和檢驗標準未完全與國際接軌。”在河北省鋼管行業協會,該協會秘書長王連元對現代物流報記者說。
河北省是鋼管生產大省,因此王連元對于國家鋼管行業的標準格外關注,“我們與國際標準存在不銜接的地方,例如鋼管尺寸規格使用習慣的差異,鋼的牌號表示方法不一致,鋼的化學成分規定存在著差異,檢驗方法標準有的還未采標等等。”“我們有一項焊管張力減徑的標準已經上報國家相關部門,目前正在等待批復。”王連元向記者反饋。“由于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快,而標準更新進度則相對較慢,標準的水平提高也較慢。”在采訪中,有業內流通商向記者反映。
據了解,目前,我國的鋼管標準標齡普遍較長,標準更新周期一般為10年左右,個別標準從發布至今,10多年未做任何修訂。”
如此長的更新周期,勢必造成鋼管標準與鋼管行業的技術水平發展、產品質量的提高和用戶的需求更新脫節,造成鋼管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品種不能及時納標,因而造成新產品不能及時得到市場的認可,不能及時滿足用戶新的需求。采訪中,業內人士對此反應強烈。“標準內容偏重生產技術多,而關注流通則較少,與市場需求脫節。”業內人士還向記者反映說,國內的一些鋼鐵企業通常只重視產品的前期開發,而忽略開發成果的專利化及產品后期的市場推廣。“我國鋼管標準較多地偏重制造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水平,從而造成標準中規定的技術要求和用戶的使用要求還存在一定的距離,出現標準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的現象。”
與此同時,更應引起關注的是,行業新技術、新產品發展加快,而標準更新進度卻沒有相應跟上,“市場上有了新產品,卻沒有相關產品的標準,造成產品不能及時得到用戶和市場的認可,影響企業開發新產品的積極性。”一李姓鋼材流通商對記者說。
由此,將國內外鋼鐵新技術、新產品及時轉化為標準,使鋼鐵標準化更加貼近市場、貼近用戶,顯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