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興辦鋼市是圈錢行為嗎?
2010-6-8 15:3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評論員寸土
近年來,不少鋼貿商走出上海灘,去長三角乃至全國各地興辦鋼市,一度引起業內外人士質疑。有人把企業視為“賺錢的機器”,進而又簡單地把企業發展的各種舉措與“圈錢”等同起來,以為興辦鋼市就是為了“圈錢”。
對于如此質疑,筆者認為值得商榷。為此,筆者在行業進行了大量走訪,并結合現代物流報去年組織的全國鋼市高峰論壇的內容,談一下筆者和市場人士的總體感受:上海鋼貿商走出去興辦鋼市是順應調整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勢,當屬明智之舉。
我國市場經濟尚處初創階段,僅靠市場無形的手解決市場里出現的新問題是不可能的,需要有政府宏觀調控有形的手進行干預。因此,人們思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認定,我國市場經濟是政策市場。在這樣的市場里,市場無形的手和調控有形的手相握——攜手共進,才會開創長期、和諧、穩定發展新局面。自從政府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來,市場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內容、新理念,各行各業發展有了新的驅動力。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才發展起來的鋼貿行業,前期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區域位置、基礎建設、經濟商貿、金融服務等諸多方面的優勢,為行業發展書寫了無限風光的一頁。全國首家生產資料交易市場出現在上海,為鋼材全流通打開了口子。此后,伴隨經濟形勢發展,不斷推出有影響力的業態創新之舉。從最早的票據式市場到前店后庫式現貨市場,從網上信息交流平臺到網上遠期合約交易,從完善現貨市場管理到推出鋼材期貨市場,上海鋼市一步一個腳印地獲得各方面佳譽。業內流傳一句話很能說明問題:“全國鋼市看華東,華東鋼市看上海。”據上海市工商局截至2009年底的一項統計顯示:上海已經擁有各類鋼市62家之多。
擁有輝煌的過去,并不等于擁有輝煌的未來。業內外人士似乎也達成共識,鋼市建設在上海已經達到飽和狀態,鋼市之間競爭或多或少給市場經濟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面對現實,上海鋼貿商不再在上海重復建設鋼市而到全國各地興辦鋼市,實為明智之舉。這樣的明智之舉又創造了一次機會,讓上海鋼貿商身體力行地將在本地取得興辦鋼市的成功經驗復制到全國各地去。當然,復制不是簡單的翻版,而是在完善鋼市服務功能后質的提升。這樣一來,又促進了上海本土鋼市的發展。 ◆(下轉A2版
◆上接A1版)
科學發展觀核心,就是為了發展。任何企業在任何時間段里,都會有發展的新需求。這些新需求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就發展所拓寬的空間而言,歸納起來僅有兩個:利益空間和發展空間。應該看到,興辦鋼市不是無條件奉獻的義舉。對企業而言,直面利益空間和發展空間,就有責任作出合情合理合法的選擇。一個企業要獲取長期、和諧、穩定的發展,一定要處理好利益和發展兩大空間的關系。利益不是企業追求的唯一,因為利益空間不等于發展空間。凡是好的企業,在任何環境下的任何時段里,都會始終傾向于發展空間而非傾向于利益空間。在世界500強企業和同行優秀企業中,不乏有這樣的個案。在此,我用“傾向”一詞,目的是兼顧兩大空間的拓展。可以這么說,不斷追求利益和發展空間,歷來是企業生存、壯大的基本形式。
話再說回來,生活是多彩多姿的。在興辦鋼市熱潮中,或許有不顧發展空間而只追逐利益空間的,他們把主要精力消耗在囤地圈錢上。筆者斷言,類似這樣的鋼市,生命周期一定是短促的。事實上,走出去興辦鋼市的上海鋼貿商,已經給社會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他們在新創辦的鋼市里,不僅僅滿足規模上的擴展,而在完善、提升鋼市服務功能上花費了大功夫,變原先與商家租賃管理關系為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你不會做生意,鋼市教你做生意。你在做生意中,再也無須疲于奔命,鋼市有一套讓你輕松、快捷、方便做生意的機制。從目前一些新辦的鋼市里,已經有了未來鋼市的雛形,為面目一新的知識創新型的鋼市問世,做好了準備。未來的鋼市,將融合信息交流、加工配送、倉儲物流、網上交易、金融服務等方面為一體,真正地為鋼鐵現代物流作出新的貢獻。
鋼市存在的價值觀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尋找新的利益和發展空間。這就是鋼貿商作為社會人的社會職責所在!走出上海灘興辦鋼市的鋼貿商們,把握好處理利益和發展空間的關系,成功就在你的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