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車行業復蘇 杭叉改制順發展
2010-6-8 15:0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時至5月,叉車市場火爆異常。在經歷了2009年全行業同比下降30%以上的低迷行情之后,我國叉車制造業積蓄了一年之久的壓抑氣氛終在2010年上半年得以全面釋放。
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最新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叉車銷量達到47567臺,同比增長83.3%,較2009年第四季度環比增長17.6%。雖然叉車市場復蘇的步伐略微滯后于其他工程機械產品,但勢頭尤為強勁。火爆行情來勢之猛,出乎業內預料。
叉車制造領軍企業之一的浙江杭叉工程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杭叉”)今年1~4月銷量更是創下歷史新高,發貨量超過1.9萬臺,同比增長110.7%。其中,僅3月份單月銷量就達6700余臺,平均每天生產、銷售超過200臺,刷新了該企業甚至全行業單月銷售的歷史最高紀錄。
近幾年,面對跨國公司全面布局中國、國內工程機械大集團紛紛介入叉車行業,杭叉與安徽合力(我國叉車行業的另一支老牌勁旅)一起,依然牢牢掌控著我國叉車市場的半壁江山,并用各自不同的發展方式共同引領和推動著我國的叉車制造業逐漸向世界強國靠近,保持逐年上升的態勢。
而一向處事低調的杭叉,其近兩年的業績增長卻并不低調。“憑借較為敏銳的市場判斷力及相對靈活的反應能力,杭叉在市場份額以及產銷量方面甚至躍居行業首位。”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杭叉儼然已經成為我國叉車行業內舉足輕重的“大腕”之一。
2009年是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近幾年來最為困難和艱苦的一年,而身在“重災區”的叉車制造業更是受到了歷史上少有的較大沖擊。經過去年后半年的緩慢恢復,我國叉車市場如今再次重新被點燃。然而,能否抓住眼下的商機成為叉車企業判斷力和決策力的真實體現。
而現在看來,杭叉在去年年中市場最為冷淡的時刻果斷搬遷所帶來的產能擴大和技術升級,成為其目前能夠傲立市場的關鍵。有業內人士評價,杭叉這一“搬”,完成了該企業發展過程中一次“化蝶”般的華麗轉身。同時,這也將給我國甚至全球的叉車制造業發展帶來較為深遠的影響。
搬遷“進化論”
2005年底,囿于產能及物流瓶頸,杭叉主動作出搬遷決定。
但何時搬?搬到哪兒?怎么搬?都將決定這個企業未來命運的走向。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2009年7月1日,杭叉臨安生產基地幾乎在一瞬間實現全面投產。僅用10天時間,“杭叉完成了該企業歷史上規模最大、距離最遠、外部環境最為復雜的一次搬遷。”杭叉董事長趙禮敏對此作出了這樣的評價。
據記者了解,杭叉在此次搬遷中不僅達到了銷售零影響、員工零上訪、效益零下降的目標,并在2009年實現了內銷、出口、效益行業最佳。
然而在趙禮敏看來,這次搬遷不僅讓杭叉抓住了今年上半年的火爆市場,更重要的是,杭叉因此實現了從傳統制造向現代制造的徹底轉型。試想一下,假如搬遷略微向后拖延一段時間,杭叉很可能在尚未磨合到位的狀態中失去眼下“突然”出現的火爆市場,也很有可能被其他優勢企業從此拉大差距。
趙禮敏對《中國工業報》記者表示,搬遷之后,最直觀的變化是產能的大幅提高。據他介紹,如今的杭叉工業園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大叉車研發、生產的單體工廠之一,年產能力單班達到6萬臺,雙班達到8萬臺。而此前的舊廠區滿負荷運轉的最大年產能也不過3萬臺左右。
搬遷后,杭叉終于突破了原有場地的限制,全部實行專業化生產流水線組裝、調試和整機檢測,擁有了五條叉車總裝線、四條整機檢測線、三條門架裝配線、兩條橋箱裝配線和四條部件及整機涂裝線。同時,新基地大規模應用數控焊接變位機、焊接機器手、激光切割機等新設備,使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高、現場環境明顯改善,而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趙禮敏認為,新廠區較為先進的生產裝備及優厚的廠房資源,尤其是ERP等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對生產工藝的優化產生了質的飛躍。“它使計劃更精確,成品及零部件的庫存和運輸等物流費用大幅降低,同時企業應急交貨的反應能力也得到進一步增強。”他說,現在的零部件都采用蓄電池牽引車運輸,使整個園區物流更加順暢、行車更安全,還降低了空氣和噪聲污染,達到了節能減排的目的。
據記者了解,杭叉搬遷之后,注冊設立了浙江杭叉工程機械集團,把9個生產型子公司納入集團化管理范圍,這不僅能夠提升該集團的整體形象,而且節省了一大筆管理運營費用和時間。一位杭叉內部人士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因為老廠區的辦公地點相對分散,以前辦一件事情有可能需要一整天,而現在同樣一天的時間可以完成之前數倍的工作量,效率提高不少。”同時在生產上,杭叉結合工業園布局,堅持“兩頭強、中間精”(兩頭指研發和銷售,中間指整機制造)的發展模式,逐步轉移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利用社會資源走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這正是趙禮敏最為看重的一點——通過搬遷實現杭叉生產組織方式、管理模式、增長方式的徹底轉型。
杭叉因素
“在恰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這是一位業內專家對杭叉的印象。
的確,正是去年年中的這次關鍵性的搬遷,使杭叉在面對眼下這段突如其來的火爆行情時,有了更為沉著的應對能力,當然也為其帶來了可觀的市場效益。
而這在另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杭叉已是推動我國叉車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它的這次轉型將對我國甚至世界叉車制造行業帶來深遠的影響。
首先,對于我國叉車制造業來說,杭叉產能的翻番,勢必會帶動叉車產業鏈的擴張和發展,部分相關配套件企業無疑將從中受惠。同時,在杭叉原有的品牌效應支持下,新的工業園給該企業帶來的產能放大和技術工藝的提升,或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國叉車行業的競爭格局,尤其是對叉車生產規模較小的工程機械企業來說,將會迎來更加激烈的競爭。
其次,有資料顯示,我國已于2009年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叉車制造和銷售中心,去年的銷量達到138908臺(美國在12萬臺以下)。而杭叉2009年的銷量約為34000臺,雖然年初該企業制定的經營目標是2010年銷量力爭突破4萬臺,但通過產能擴張之后僅今年1~4月就達到1.9萬余臺的銷量,這似乎表明,4萬臺的目標不難實現甚至大有超越的可能。雖然有業內人士看淡今年后半年的市場行情,但隨著日前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將今年走勢定調為“前高后穩”(之前大部分業內人士對今年工程機械市場行情預測為“前高后低”),可以想像,我國有望在2010年繼續蟬聯世界叉車銷量的冠軍,甚至逐漸拉開與身后其他國家的距離,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最大叉車制造和銷售中心。而杭叉的這次轉型升級無疑將是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
“從目前的市場來看,今年的勢頭很好。一季度一些企業銷量均創下歷史新高。”趙禮敏也向《中國工業報》記者表示,世界經濟正在復蘇,中國經濟正在步入一個新的上升通道,物流業也已被列入十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2010年形勢總體來講對叉車行業是有利的。
但他指出,行業競爭也將隨之變得更加激烈。目前我國已有100余家叉車生產商,世界上較為著名的叉車跨國公司均已全面布局中國市場,獨資、合資企業大批涌現。2009年在全球叉車行業整體遭受重創的情況下,仍有后來者不斷進入。同時,山推、柳工、龍工、山河智能等大型工程機械集團也紛紛介入并逐步釋放產能。趙禮敏認為,行業同質化競爭將日趨激烈,加之原材料及人工成本的高企,利潤下降已成普遍現象。
但業內專家也表示,包括杭叉在內的我國部分叉車制造企業,近幾年通過各自的轉型升級,已經初步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長遠來看,隨著中國叉車市場容量的日益擴大,我國將不僅只是世界最大的叉車制造和銷售中心,還有望成為引領世界叉車制造業的技術強國。而杭叉也已劍指世界叉車前五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