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勁增 金磚四國功不可沒
2010-6-28 12:5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經歷了2008年底和2009年初急劇、廣泛和同步的深度衰退之后,全球經濟漸趨穩(wěn)定并步入復蘇進程。與此同時,世界貿易也從低谷反彈,開始恢復增長。在經濟刺激政策和國際合作的推動下,2010年上半年世界貿易實現了強勁回升。新興市場回升勢頭突出,亞洲的增勢尤其令人震驚。憑借規(guī)模龐大的財政刺激措施,中國不僅推動了本國經濟增長,也提振了亞洲地區(qū)的貿易。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世界經濟全面下滑,特別是發(fā)達國家經濟在2009年上半年經歷了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為嚴重的衰退。全球經濟衰退導致國際市場需求驟減、貿易保護措施增加,世界貿易明顯下降。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tǒng)計,2009年全球貨物貿易額下降23%,跌至12.15萬億美元,世界貿易量下降12.2%,為70多年來的最大降幅。其中美國出口額下降13.9%,歐盟下降14.8%,日本下降24.9%,均高于世界平均降幅。參見下圖:
從去年第4季度以來,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率先復蘇,表現良好;發(fā)達經濟體也出現明顯復蘇跡象。進入2010年,隨著世界經濟緩慢恢復,主要經濟體對外貿易出現恢復性增長。今年前兩個月,美國進、出口同比分別增長16%和14.8%,歐元區(qū)分別增長3%和7%。3月份,日本進、出口分別增長20.7%和43.5%。中國、巴西等發(fā)展中大國貿易增長更為顯著。參見下表:
綜合看來,今年上半年世界貿易主要表現出以下四個特點:
全球商品貿易呈現出持續(xù)回升態(tài)勢
隨著世界經濟形勢趨穩(wěn),全球貿易在2009年第2季度開始穩(wěn)定下來,并逐漸從低谷回升,貿易額環(huán)比呈現正增長,而同比降幅收窄。2009年6月,世界貨物貿易量環(huán)比增長2.5%,這是自2008年7月以來增長最快的月份,也是危機以來月度出口首次出現正增長的月份。至2009年底,世界貿易復蘇態(tài)勢加強。荷蘭經濟政策研究局(the Netherlands Bureau of Economic Policy Analysis)的數據表明,截止12月,世界貨物貿易量已連續(xù)4個月反彈,其中9月環(huán)比增幅達5.3%,10至12月分別增長1.4%、1.1%和4.8%;從季度數據看,2009年第1季度世界貿易量驟降12.2%,第2季度降幅收窄至0.7%,而第4季度較第3季度增長6%。WTO的資料顯示,2009年第4季度,世界貿易出口額環(huán)比增長10.3%,同比增長3.9%;進口額環(huán)比增長8.5%,同比下降1.0%。參見2009年第4季度世界商品貿易的變化情況表:
貿易保護主義威脅依然存在
2009年,金融危機對世界貿易造成的影響比經濟更加嚴重。由于各國經濟衰退,需求減少,一些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增加。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紛紛提出通過擴大出口來促進經濟盡快復蘇,甚至通過本幣大幅貶值等手段提高本國產品競爭力,千方百計爭奪國際市場。為了促進本國經濟盡早復蘇,各主要經濟體的自顧性進一步增強,將優(yōu)先解決國內就業(yè)、產業(yè)發(fā)展等問題,持續(xù)出臺各種貿易限制措施和保護措施。目前,由于世界經濟尚未完全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貿易保護主義在一些領域依舊存在,且有將保護主義手段延伸至如匯率、知識產權以及低碳與環(huán)保節(jié)能等領域的可能。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聯合國貿易和發(fā)展會議(UNCTAD)、世界貿易組織(WTO)6月14日聯合發(fā)布的報告顯示,最近半年來,盡管經濟有所復蘇,但很多國家失業(yè)狀況依然嚴峻,貿易保護主義的風險仍舊存在,針對食品和原材料的出口限制似乎有著逐漸增多的趨勢。
大宗商品價格持續(xù)高企 通脹壓力大
受世界經濟復蘇緩慢、消費和投資增長乏力、產能普遍過剩等因素影響,2009年全球范圍內并沒有出現通貨膨脹。但是,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狀況進一步好轉,2010年通脹壓力明顯增大。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很可能重新踏上高速增長之路,對原油、有色金屬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會有所增加。同時,為鞏固世界經濟復蘇勢頭,各國暫時不會大規(guī)模政策退出,一些經濟恢復緩慢的國家甚至還可能加碼宏觀政策以刺激經濟復蘇,因此全球流動性將相當寬松。在全球流動性過剩、美元存在貶值壓力以及投機炒作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可能繼續(xù)走高,加劇各國通脹壓力。自今年初以來國際鐵礦石價格已經連續(xù)兩次上漲,與去年基價相比累計漲幅高達145%,國際原油價格也持續(xù)維持在每桶70-85美元之間,這些都是非常不好的現象。參見下圖:
貿易失衡已成為全球性普遍現象
當前全球貿易失衡的突出表現是,中美兩國,乃至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及以美國為代表的發(fā)達國家兩個集團之間存在著巨額經常賬戶順差與逆差并存的現象。美國自1982年開始至今,除1991年外,一直持有一定規(guī)模的經常賬戶逆差,而同期的中國除1989年和1993年略有逆差外,一直保有一定的貿易順差。換言之,這種情況并不是一種短期現象。1995年后中美兩國經常賬戶余額的規(guī)模不約而同地開始迅速增長,2001年兩國同時達到近期的歷史低點后,呈現井噴態(tài)勢,兩國經常賬戶余額的規(guī)模增長之快令人擔憂。美國的經常賬戶逆差規(guī)模在2006年達到歷史最高點7881億美元,占同期GDP的5.98%,逼近經濟專家認定的6%警戒線。同期,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規(guī)模為1775億美元,占中國同期GDP的比重高達9.4%。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世界經濟中巨額經常賬戶順逆差的現象不僅存在于中美兩個國家之間,也存在于以美國為代表的發(fā)達經濟體與以中國為代表的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之間。
五大積極因素有望推動世界貿易恢復增長活力
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拉米不久前在法國科法斯國際信用保險集團(Coface)年會上表示認為,未來五大積極因素可促進世界貿易恢復增長活力。一是新技術產品促進世界貿易。新的通訊設備、網絡技術和軟件等創(chuàng)新產品將有力推動世界貿易增長;二是全球金融流通有利于促進世界貿易增長。全球金融流通將有力地推動各國的投資,從而促進世界貿易增長;三是消除貿易壁壘,有利于促進世界貿易增長。世界貿易組織希望于2010年底完成多哈回合貿易談判,消除各國貿易壁壘,促進全球貿易進一步增長;四是南南合作有利于促進世界貿易增長。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南非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強勁增長,所占全球貿易份額大幅提升。中國在非洲各國大量投資和購買原材料促進了中非貿易,中國和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生效也將促進全球貿易增長;五是經濟全球化推動世界貿易增長。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各國資本流通、擴大投資和產品流通,這將有力地推動世界貿易增長。
展望:政策不確定性增強 下半年謹慎樂觀
當前世界貿易形勢改善,但復蘇的力量在各國、各地區(qū)之間的表現不同。全球商品貿易的恢復主要得益于亞洲發(fā)展中國家貿易增長的推動,特別是中國和其他東亞經濟體的貿易增長強勁。全球貿易改善的態(tài)勢在繼續(xù)增強,但世界貿易水平仍遠低于危機前高峰。WTO的資料顯示,2009年12月的世界貿易量雖比2008年2月的最低點增長了15.6%,但仍比危機前2008年4月的高點低8%。世界銀行對56個國家和地區(qū)監(jiān)測的數據顯示,到2009年底世界貿易額雖比2月時的低點增長了近30%,但仍比危機前水平低20%左右。由于各國宏觀經濟和貿易政策依然存在不確定性,貿易增長能否持續(xù)以及增長力度如何,都有待觀察。
預計2010年世界貿易將呈恢復性增長,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回到危機前水平。聯合國預計,2010年世界經濟將增長2.4%,世界貿易則增長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10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9%,世界貿易量(貨物與服務)有望增長5.8%。WTO預計, 2010年世界貿易將增長9.5%,其中發(fā)達國家出口增長7.5%,發(fā)展中國家出口增長約11%,但世界貿易額仍無法回到2008年經濟危機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