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建材物流發展的突破口
2010-6-23 1:5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張艷
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日臻成熟,帶動了建材物流業的進一步發展,而信息化作為現代物流發展的主要特征,也成為當前建材物流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那么,目前我國建材物流信息化的發展現狀究竟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未來的發展趨勢又是什么?為了尋求答案,記者近日走訪了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主管信息化的副會長秦占學。
發展水平偏低
近年來,隨著房地產投資的巨額增長,加之此前奧運期間諸多奧運工程的全面建設,使建材物流業迎來了迅猛發展的新時期。有數據顯示,建筑業總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正逐漸增加,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提高建材物流業的發展水平是促進建筑業,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
眾所周知,我國物流成本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建材物流業也同樣如此。建材產品種類繁多,產品及生產原料又具有各自的特性,導致了其物流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造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據統計,物流費用在建筑業的造價中占到11%左右。此外,一些特殊產品,如散裝水泥及產品混凝土需用專用設備進行運輸,而有些產品需要特殊的環境進行倉儲保管等等,這些特性都對建材物流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建材市場科技環境的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新品種、新工藝不斷涌現,不僅要求經營者掌握新技術、新知識,更新產品品種,還要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實現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管理,減少物流流程,提高物流效率,進而降低物流成本,同時也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個性需求。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建材物流企業開始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進行管理和運營;還有一些大型企業集團,自己建立了ERP等管理信息系統,并開發建立了營銷管理系統、生產工藝數據庫管理、生產跟蹤系統及電子銷售平臺等物流信息化應用系統,提高了企業整體的管理水平。
這也說明,我國的建材物流信息化已開始起步,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秦占學告訴記者,總體而言,無論是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還是信息系統的實施、應用等方面,其發展水平還遠低于建材生產領域。
秦占學坦言:“很多中小型建材企業沒有設獨立的IT管理部門,信息化建設基本是各業務部門各自為陣,以單點應用為主,難以形成集中管理。而生產領域信息化普及率就比較高,例如水泥生產基本都是采用信息系統控制。”
此外,建材物流信息化的發展也極不平衡,例如建材企業的運輸車輛、倉儲設備普遍較少,且利用率不高;倉儲多使用人工管理的方式,機械化作業程度不高。雖然很多建材企業已將信息化建設提到了議事日程,但并未得到普遍重視。“有些企業認為,生產環節已經信息化了,物流環節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也無所謂。這種認識的不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建材物流信息化的發展。”秦占學說。
四措施促發展
為了推動我國建材物流信息化建設,秦占學認為,當前需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首先,對于建材生產企業來說,要更多地關注供應鏈信息化建設,其中包括采購、庫存、配送等。
其次,對于建材物流園區,要通過信息化建設,優化業務流程,提高信息透明度,改變建材物流園區過去“臟亂差”的管理混亂局面。
第三,建材家居市場的信息化建設,要針對租賃式管理的特點,通過信息化,實現對建材市場的各種產品的透明管理和智能監控。
第四,通過信息化建設,實現誠信管理。“現在企業對于客戶的交易信用評價,還只能憑借經驗進行模糊的、定性的判斷,將來要通過信息化逐漸讓其量化,比如交易信用等級達到什么程度,客戶管理體系是怎樣的等等,這些方面都會涉及,不論是建材物流園區、現代家居賣場,還是建材生產企業,都需要這種信息化的誠信管理體系。”
秦占學說,要通過這幾方面的建設,促進建材生產企業及建材物流企業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增強核心競爭力,最終達到推進產業結構優化的目的。而這幾個方面,也是即將召開的全國建材物流信息化(物聯網)建設會議的關注重點。秦占學希望能通過此次會議,總結提煉建材物流信息化的成功經驗,促進建材物流行業信息化整體水平上一個臺階。
集成應用是趨勢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去年,我國相繼出臺了許多政策扶植行業發展。而《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推出,對建材企業物流信息化建設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秦占學告訴記者,在金融危機以前,整個建材行業可謂是欣欣向榮的,而突然出現的金融危機,許多企業發現,物流體系不完善已成為企業發展的瓶頸。為了改變這一境況,很多企業紛紛加強了供應鏈體系建設,而這種建設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信息化的發展。通過信息化來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以及快速響應市場能力。而要提高企業的這兩種能力,就需要打通“信息孤島”,使得信息更透明,更及時,因此,企業信息化需求已經從單點應用轉向集成。
針對建材物流信息化發展的趨勢,秦占學認為,需要更專業化的服務來促進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比如專門為水泥企業提供的信息化服務,既要滿足生產企業在生產、管理方面的需求共性,還要能滿足水泥企業所有的個性需求,就如同專門從事節能減排的能源合同管理機構一樣。”秦占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