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6月18日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介紹國際航運中心情況

2010-6-19 13:0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一) 
  在今天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市建設交通委副主任沈曉蘇介紹了一年多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的進展。 
  一、近期上海航運市場情況
  由于進出口貿易增幅迅猛,上海港今年以來吞吐量形勢逐月回暖。前五個月集裝箱吞吐量累計完成1142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8%,達到并略超2008年同期水平。上海港的貨物吞吐量前四個月累計完成2.08億噸,同比增長21%。按目前發展形勢看,全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可能會略高于前期2550萬標準箱的預測,但主要取決于下半年全球經濟的恢復程度。 
  上海外貿集裝箱運輸市場方面,由于船公司緊縮運力,有效緩解了運力過剩,運費逐步回升。6月4日,上海航交所發布的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報1502點,較年初水平增長35%,但受人民幣匯率、希臘債務危機、船舶運能供大于求的狀態仍未改變等因素影響,航運形勢依然嚴峻。 
  今年前四個月,上海空港已完成旅客吞吐量2073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16萬噸,貨郵吞吐量的增長好于預期。根據民航華東局預測,2010年上海空港預計旅客吞吐量和貨郵吞吐量分別約7290萬人次和328萬噸,將同比增長27%和10%。 
  二、中央各單位進一步加大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支持力度
  根據國務院(2009)19號文件的精神,2月6日,國務院相關部門通過上海“兩個中心”建設部際協調機制,在總結2009年上海“兩個中心”建設主要進展的基礎上,對下一步重大問題以及重點工作做出了安排。其中涉及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方面,主要是明確了推進江海直達船型標準研發和推廣、研究洋山深水港區鐵路上島規劃、出臺《船舶交易管理規定》、推動船舶管理公司、航運經紀公司落戶上海、進一步研究完善以“一單兩報”為重點的口岸信息聯網共享制度、開展啟運港退稅政策試點、完善中資外籍船特案免稅相關措施、加快上海航空樞紐港建設、舉辦“國際航運上海論壇2010”等九項重點工作。 
  1月28日,交通運輸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簽署了《加快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合作備忘錄》,備忘錄明確了推動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運價指數體系;支持國際班輪公司區域營運中心、航運經紀、船舶管理等國際航運服務企業落戶上海;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綜合信息共享平臺建設、集裝箱電子標簽的推廣應用、全國性船舶交易信息平臺建設等一些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具體內容。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之下,諸多工作已經取得突破。 
  3月25日,由交通運輸部、上海市政府主辦的“國際航運上海論壇2010”在北外灘航運服務業聚集區開幕。論壇匯聚了全球350多位航運專業人士,其中2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就國際海運問題和當前挑戰、中國航運事業發展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未來上海在航運領域的歷史責任、全球經貿展望及對航運業的影響、新型大規模船隊的挑戰、科技創新助力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保險在航運領域的作用等話題進行了精彩的主題演講。 
  6月10日,上海市政府與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外運長航集團公司將發揮綜合物流、航運、修造船、港航科研、通信導航、水上燃油供應等方面優勢,全方位參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把上海作為集團全球業務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逐步將航運業務中心轉移至上海。 
  三、本市航運中心建設的配套推進情況
  (一)航運發展綜合實驗區免征營業稅政策見到實效 
  經過辦理搬遷手續的時間以后,洋山航運發展綜合實驗區國際航運企業免征營業稅政策的政策開始實際發揮效益。以中遠集運公司為例,包括旗下泛亞航運公司、中遠集裝箱綜合發展有限公司等均將公司注冊地轉移到洋山,先后開始享受洋山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的營業稅減免的優惠政策。在國際航運市場形勢嚴峻的大環境下,免征營業稅政策,對于航運企業猶如雪中送炭,相關政策快速落地生效令企業倍受鼓舞,也為企業今后發展增添了動力。 
  (二)江海直達船型研究取得階段性成績 
  為有效提高長江黃金水道的運輸效益,上海海事局承擔了“長江至洋山集裝箱直達運輸標準船型”研究課題。在前期調研基礎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根據市場情況,完成了推薦船型的篩選、評估工作,下一步相關部門將結合國家發展水運事業的有關政策,積極利用財政補貼政策,推動和促進長江航運市場盡快多采用標準化船型。 
  (三)啟運港退稅政策推進 
  為了使啟運港退稅政策更加具有廣泛性,市交通港口局等部門在長江、沿海骨干航運企業的支持下,在武漢市和青島市積極配合下,重新起草了更科學合理的試點工作方案。目前正積極爭取國務院相關部門的認可,不久將可開展由洋山港中轉的出口貨物啟運港退稅的試點。 
  (四)《船舶交易管理規定》得到有效執行 
  為了規范船舶交易,交通運輸部于去年頒布了《船舶交易管理規定》。4月1日開始實施以來,全國各船舶交易市場已通過“全國船舶交易信息平臺”向交通運輸部委托單位――上海航運交易所報送交易信息。上海航交所通過此信息平臺集聚船舶交易供求信息,匯總、整理、統計成交信息,通過對有疑義的船舶交易信息公示,加強對交易船舶的廣泛監督,保證船舶交易的信息對稱和透明,從而實現船舶資產的高效、有序流轉;幫助金融、保險企業了解船舶市場行情,為其實現有效服務提供技術保證;幫助政府主管部門實現市場監管,為船舶運力調控提供決策參考。 
  (五)航運信息平臺建設取得進展 
  3月25日,上海航運交易所承辦的“上海國際航運信息中心”正式揭牌。該中心可實現航運信息的有效集聚、專業分析、權威發布、輔助決策、增值業務等五大服務功能,為航運市場提供足夠規模和影響力的行業數據,進一步促進信息的流動性、透明性和對稱性。 
  (六)船員人才市場和航運經紀人制度建設順利推進 
  歷年在上海考試注冊的船員數量占全國總數50%,特別是高級船員數量在全國獨占鰲頭。為建設上海的船員人才市場,上海海事局制定了多項措施。目前,在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海員評估中心已初步擬定上海的選址,并完成設備配置標準的初步制定工作。上海船員服務協會也完成可行性研究、會員召集、協會章程起草等工作,進入申請程序。招募中心的籌備工作也按照推進方案順利地逐步落實。(具體情況由上海海事局介紹。) 
  隨著對航運市場發展規律研究的深入,各方面都認識到:建立航運經紀人制度,通過航運經紀人可以有效繁榮和活躍航運市場。市交通港口局、市工商局、虹口區等單位和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發起的國內首家航運經紀人俱樂部共同在交通運輸部的指導下,完成了建立航運經紀人制度的初步研究工作,依靠經紀人自律發展、淡化準入審核、注重培養和提高是目前制度設計的亮點。 
  (七)外高橋與洋山港區正式聯動 
  為提升洋山國際樞紐港的地位,完善洋山港區集疏運體系,降低客戶陸路運輸成本。在上海海關、檢驗檢疫局等口岸單位支持下,上海港于2010年5月起正式實施外高橋港區和洋山港區的聯動運作項目。該項目指將原先直接通過陸路運輸至洋山保稅港區裝船離境的上海出口集裝箱貨物,改成先通過陸路運抵外高橋港區后,再由穿梭巴士通過水路駁運至洋山保稅港區換裝國際航行船舶離境。該模式在今年試行期間,共受理出口貨物350多批,1900多標準箱,貨值近3400萬美元。該項目能夠把外高橋港的貨源組織集散優勢和洋山港的航線資源優勢合兩為一,有效降低因洋山港特殊地理位置造成的陸路運輸物流成本高的問題,吸引更多出口企業選擇洋山深水港作為出口港,促進洋山深水港樞紐港建設。 
  (八)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封關運作 
  4月2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一期)通過國家有關部委的驗收。市政府制定出臺了《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管理辦法》,將于7月1日起正式實施。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的區域功能明確為國際貨物中轉、國際采購配送、國際轉口貿易、國際快件轉運、維修檢測、融資租賃、倉儲物流、出口加工、商品展示交易以及配套的金融保險、代理等業務。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投入使用后,“三港三區”聯動將名副其實。 
  (九)海港基礎設施、內河航道建設有序推進 
  海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一是外高橋港區六期項目后續工程建設繼續加快,碼頭設備進入安裝調試。二是臨港新城東港區一期工程已進入初步設計階段。臨港新城港區配套的進港航道工程也已由市發改委批準立項。三是吳淞口國際郵輪項目上游段420米泊位結構已于3月底完工,4月27日凌晨,首次迎來大型國際豪華郵輪美國“鉆石公主號”試泊。 
  內河航道建設方面,趙家溝和杭申線等航道整治工程建設得以加快推進;黃浦江(泖港段)工程已進入工程初步設計審批階段;大蘆線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大治河段)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已獲市環保局批準;相關管理部門還完成并下發規范《內河航道工程竣工驗收規程》,啟動蘇申外港線工程竣工驗收準備工作。 
  (十)上海港務集團擴大對外合作 
  面對周圍港口的競爭形勢,上海港應對積極有效:成立了長江港口物流有限公司,將沿江資產進行整合,形成了一個新的物流平臺。目前,經營港口資源包括長江流域的重慶、武漢、九江、南京、江陰、長沙、宜賓等港口,并在部分港口設立大型物流園區和倉庫,為各大支線公司及客戶提供服務。 
  上海港務集團國際化戰略也邁出重要一步,5月底以2700多萬歐元向丹麥A.P.穆勒-馬士基集團收購了其在比利時澤布呂赫碼頭公司中25%的股份,成為該碼頭公司第二大股東。澤布呂赫港是歐洲最大的煤氣轉運港和液化氣進口港,同時也是歐洲第六大集裝箱港。 
  (二)
  在今天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海事局副局長洪沖介紹了海事部門為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所開展的工作情況。 
  按照《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2010年重點工作安排》,上海海事局在2010年的工作任務內容涉及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郵輪產業發展以及現代航運服務體現等方面。 
  一、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方面
  主要牽頭推進工作有“加快長江至洋山集裝箱運輸推薦船型的研究;有效推動江海直達船舶推廣應用的工作機制,提高水水中轉比例。”2008年6月頒布的《特定航線船舶安全管理暫行規定》已經解決了現有內河集裝箱船舶(指2008年5月1日之前建造完工并持有內河A級航區適航證書的集裝箱船舶)直達洋山的問題,而2010年的推進工作任務主要研究解決長江直達洋山的新造集裝箱船舶,總體上按照推進計劃進展順利,目前已初步完成“推薦船型需求研究”第一個子課題任務。下一步,將著重開展“推薦船型技術要求研究”和“推進船型推廣應用研究”,預計今年年底完成。 
  二、促進和規范郵輪產業發展方面:主要有兩項工作,上海海事局都是作為第二牽頭單位。
  一是“落實境外大型郵輪沿海港口多點掛靠政策。發揮海事信息平臺優勢,為郵輪多點掛靠監管提供信息服務”。推進舉措有:開發了“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口岸EDI口岸申報系統”,實現了24小時國際航行船舶動態的及時更新,保安信息的網上傳送,查驗信息的網上提交,縮短了船舶通關的時間。國際郵輪通過該系統在辦妥進口岸審批手續后,將以傳真及電子郵件形式把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口岸計劃動態發送告知其他查驗單位,并在網上公布,便利有關查驗機關辦理通關手續,共同提高通關效能,便利港航單位及時了解國際航行船舶動態。 
  二是“落實郵輪通關便利化措施,為世博期間郵輪旅客參觀世博園區提供便利。加強研究郵輪母港進出安全保障方案,確保大型國際郵輪掛靠的安全”方面。具體通關便利措施包括:完善“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口岸EDI口岸申報系統”平臺便利郵輪辦理進出口岸審批手續;上海海事局報檢中心實施全天候辦理郵輪報檢等手續,為郵輪報檢通關提供優質服務。郵輪安全保障方案:完成了《炮臺灣國際郵輪碼頭進出安全保障方案》課題研究,形成初步方案;通過VTS、AIS、CCTV對郵輪安全航行全程監控,海事巡邏艇護航進港;航標和海測部門實行“5+2天”工作制,制定應急預案,隨時處置航標和水深資料掃測的突發事件。 
  三、現代航運服務體系方面:
  主要牽頭工作有“繼續推廣特案免稅登記制度,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開展特殊船舶登記制度研究”、“配套建設海員專業人才市場”等。 
  關于“特案免稅登記制度,開展特殊船舶登記制度研究”上海海事局已經在今年1月份市政府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做了新聞通報,今天主要通報“配套建設船員專業人才市場”工作推進情況。“配套建設船員專業人才市場”是上海市落實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船員作為國際航運市場重要的基礎資源,形成專業市場對于發展現代航運服務業、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介紹上海船員市場當前總體情況。 
  船員教育、培訓機構情況:上海的基礎較好,但辦學規模不大,獲交通運輸部海事局批準的航海院校和船員培訓機構5家,包括本科、高職、中專等層次的院校及專業培訓機構。 
  船員服務機構情況:目前上海海事局轄區范圍內已申請甲級服務機構資質并通過審核的有24家;申請乙級服務機構資質并通過審核的有41家。 
  船員情況:上海海事局轄區范圍內值班海船船員約6萬,其中高級船員約4.4萬,85%左右為國際航線船員。目前,上海戶籍船員逐年在減少,新進船員多數是為上海航運服務的非上海戶籍船員。歷年在上海考試注冊的船員數量占全國總數的50%,特別是高級船員數量在全國獨占鰲頭。 
  第二,配套建設船員專業人才市場舉措 
  根據上海市人民政府安排,成立由上海海事局牽頭的工作小組,負責推進落實配套建設船員專業人才市場,開展配套建設船員專業人才市場推進實施方案。主要舉措及取得的成效包括: 
  1.構建海員評估中心。目前,國內外航運市場對高素質船員的需求矛盾越來越突出,提升船員總體素質特別是實操能力是建設船員專業人才市場的重中之重。通過建立海員評估中心,能夠促進海員評估標準統一、評估試題庫專業標準化、船員實操能力大步提升,促進海員實操能力更加符合國際海事公約對船員評估質量的要求,更好地滿足航運發展對高素質海員的需求。在交通運輸部海事局的指導下,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目前,海員評估中心建設已初步擬定評估中心選址,初步完成海員評估中心設備配置標準的制定工作。 
  2.成立上海船員服務協會。近幾年來,上海船員市場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足之處,諸如假證、假資歷現象屢禁不止、船員社會保障不規范、船員外派方式不完善、市場信息渠道不通暢以及高素質船員流失嚴重等一系列問題,造成目前船員市場的無序競爭和不良發展態勢,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推進發展步伐不相匹配。因此,根據《船員條例》和《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精神,通過建立上海船員服務協會,推動會員單位間橫向聯系、交流信息、增進協作,鼓勵和監督會員單位依法經營、規范競爭,依法代表行業利益,維護會員合法權益,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加強行業管理,自律、協調、服務、監督并重,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目前,上海船員服務協會已完成前期調研、可行性研究、會員召集、協會章程起草等工作,目前正在按照有關規定向相關部門申請。 
  3.擬建立船員招募中心。按照國際勞工組織的預計,《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將于2011年生效,根據該公約規定,成立類似船員招募中心機構是締約國政府的職責,確保海員有機會利用高效和規范的海員招募和安置系統。同樣,根據我國《就業促進法》的精神,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設立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勞動者免費提供相關服務。因此,在配套建設海員專業人才市場過程中,建立船員招募中心也是必然之舉。目前,招募中心的籌備工作正順利按照推進方案逐步落實。 
  4.加強船員服務市場的監管。根據《船員條例》規定海事管理機構應當建立健全船員管理的監督檢查制度,重點加強對船員注冊、任職資格、履行職責、安全記錄,船員培訓機構培訓質量,船員服務機構誠實守信以及船員用人單位保護船員合法權益等情況的監督檢查,督促船員用人單位、船舶所有人以及相關的機構建立健全船員在船舶上的人身安全、衛生、健康和勞動安全保障制度,落實相應的保障措施。另外,根據2010年頒布的《商務部交通運輸部關于加強外派海員類對外勞務合作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交通運輸部負責所有赴外籍船舶或港澳臺地區籍船舶工作的外派海員類勞務人員的管理,包括外派企業經營資格管理、證件管理、人員培訓、項目審查、項目招收備案、境外管理,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處理境外突發事件和船員勞務糾紛、打擊違規違法外派及整頓市場秩序、強化政府公共服務等。因此,在配套建設船員專業人才市場的同時,加大對市場的監管非常必要。目前,對應管理辦法都在研究制定之中。 
  第三,配套建設船員專業人才市場的下一步工作打算: 
  配套建設船員專業人才市場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下一步推進過程中,重點放在海員評估中心、船員服務協會、船員招募中心的細化推進;同時建立研究機制,邊實踐、邊研究、邊完善,不斷完善船員專業人才市場建設方案;另外積極參與相關政策落實舉措和管理辦法的制定工作。 
  (三) 
  在今天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中遠集運副總經理陳翔介紹了中遠集運積極參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相關工作情況。 
  一、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帶來的變化成果
  1、綜合試驗區的優惠政策極大減輕企業渡危機的負擔 
  在上海市政府有關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目前中遠集運包括旗下泛亞航運公司、中遠集裝箱綜合發展有限公司均將公司注冊地轉移到洋山保稅港區,并先后開始享受洋山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的營業稅減免的優惠政策。在國際航運市場形勢嚴峻的大環境下,免征營業稅政策,對于航運企業猶如雪中送炭,相關政策快速落地生效令航運企業倍受鼓舞,也為企業今后發展增添了動力。 
  2、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進一步發展完善 
  2009年11月中遠集運旗下泛亞航運公司308TEU的“泛亞太倉”正式下水運營,標志著首條江海直達船進入生產運營階段,后續8條船目前正在陸續交付并投入使用,該類型船舶的實用,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集疏運體系中江海直達船型標準化發展提供了行業引導。 
  同時,為配合航運中心集疏運體系完善,并結合未來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中遠集運尤其重視水水中轉業務的發展,尤其是內河航道水運資源的發掘利用,中遠集運旗下泛亞航運公司是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提供內河航運服務的航運企業,目前運營有兩條內河航線:無錫線和宜興線,每周約5個航班,目前還在考慮研究開通嘉興航線。此外,泛亞公司還開通了至長江流域29個口岸的航線,每周航班達60班。2009年泛亞公司長江箱運量突破45萬TEU,同比增長約11%,以實際行動推動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水水中轉業務的增長。 
  3、組建成立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航運發展研究所 
  構建以航運研究、信息、交易、保險、海事等為特色的航運服務體系,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由硬實力建設向軟實力建設轉變的關鍵。中遠集運充分發揮自身研究力量優勢,與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今年元月28日共同組建的“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航運發展研究所”將正式揭牌,以發揮公司在行業的影響力和優勢,形成與世界航運研究和咨詢機構互動和互補的格局。目前研究所已經發布了“集裝箱運輸市場季度分析報告”,以及“中國進口集裝箱市場研究報告”,并每月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4、積極參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立綜合信息平臺的建設 
  建立航運綜合信息平臺,實現信息共享,是提升國際航運中心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中遠集運一直致力于先進的航運信息系統建設,是國內信息化建設的百強企業。 
  目前中遠集運正積極參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綜合信息平臺的一期“可視化航運”建設,以及集裝箱管理、集裝箱拖車采購等公共平臺的開發,用中遠集運公司在航運業務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統建設方面積累的經驗,全力協助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綜合信息平臺的建設,以進一步完善對客戶的服務,并為提升上海國際航中心軟實力助力。 
  二、當前集裝箱航運市場形勢 
  1、全球經濟貿易回暖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2009年世界貿易和全球集裝箱海運貿易量都下降10%左右。2009年下半年以來,在多國政府經濟刺激政策等影響下,歐美主要經濟指標出現改善跡象,美國就業市場已經觸底,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在今年3月-5月連續回升。從2010年世界經濟的運行情況來看,無論是歐美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都已經完成本輪經濟周期的筑底,并進入了緩慢復蘇時期。今年前幾個月全球經濟呈現明顯復蘇:一季度美國GDP增長3.0%,歐盟GDP增長0.7%,日本GDP增長4.9%,中國增長11.9%。IMF預計,2010年全球GDP將增長4.2%;聯合國的最新預測則是2010年全球GDP增長3%。世界貿易組織預測2010年世界貿易將增長9.5%。 
  2、集裝箱海運需求恢復增長,供求關系逐步緩和 
  2010年全球集裝箱海運貿易量逐漸恢復,從歐美主干航線市場來看,2010年上半年,在歐美地區零售商補充庫存需求的拉動下,歐美航線運量恢復勢頭良好,預計2010年全年歐美航線進口運量增幅在7-8%左右,由于歐美航線經歷了2009年15%的明顯衰退,總體上今年還難以恢復到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水平。 
  預計2010年全球集裝箱運輸市場運量增幅在5-10%之間。而在運力方面,為緩解供求壓力,班輪公司積極采取措施控制運力,通過加快拆船、推遲訂單、取消訂單、加船減速等方式,讓全球船隊運力增速放慢,預計2010年全球集裝箱船隊實際運力增長在7.6%左右。相比2009年,全球集裝箱運市場供求關系有所緩和。 
  3、中國外貿強勁反彈,長三角增速領先 
  據海關統計,2010年1-5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1000.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4%。其中出口5677.4億美元,增長33.2%;進口5323.5億美元,增長57.5%。據多家機構的預測,2010年中國的外貿進出口增長將在15%以上。 
  我國外貿反彈促進我國集裝箱運輸市場的恢復,1-5月份,我國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31.8億噸,同比增長19%,集裝箱吞吐量完成5627萬TEU,同比增長22.5%。 
  中國外貿的強勁復蘇得益于兩方面因素:一是世界經濟復蘇尤其是歐美經濟回暖帶動出口消費品增長,二是中國自貿區戰略為外貿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 
  2010年1月1日起,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中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從之前的9.8%降至0.1%,2010年1-5月份,中國東盟國家進出口貿易額同比大幅增長57.5%。2010年3月1日起《中國-秘魯自由貿易協定》全面實施。該協定是我國與拉美國家簽署的第一個一攬子自貿協定。另外,2010年兩岸可能會簽署ECFA,預計兩岸貿易額會進一步擴大。這些政策的實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對相關地區貿易貨流的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日益成為中國外貿和航運市場的重中之重。從今年前幾個月的數據看: 
  今年1-5月份包括上海、江蘇和浙江在內的長三角地區的進出口貿易額4084億美元,同比增幅在45%左右,而廣東省外貿進出額為2794億美元,同比增幅3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長三角地區外貿進出口增長速度明顯領先于珠三角地區,并領跑全國。 
  今年以來,上海外貿和港口吞吐量恢復正增長。2010年1-5月上海外貿進出口額為1394億美元,同比增長44%,而上海港繼續穩居我國第一大港,2010年1-5月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1142萬TEU,同比增長18%。 
  4、內貿航運市場前景看好 
  2010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11.9%,比上年同期加快5.7個百分點。2010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8%以上的增長,預計2010年國內投資量將基本維持2009年水平,并且,2010年我國政府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進一步促進消費,這些都將進一步促進內貿航線發展。 
  同時,上海世博建設一定程度上帶動上海口岸內貿貨量增長。2010年1-4月份,上海世博會相關場館、配套設施建設進入沖刺階段,相關貨物運輸帶動上海口岸貨量增長,尤其是上海內貿航線受益良多。2010年1-4月上海港內貿集裝箱吞吐量114萬TEU,同比增長21.3%,高于上海港總集裝箱吞吐量的增長水平。 
  受市場回暖的拉動,今年前五個月,中遠集運公司貨量也大幅回升,重箱量同比增長30%以上,其中上海地區的出口重箱量同比增長50%以上,而長江流域的中轉貨源表現更加突出,經上海中轉的外貿出口箱量同比增長55%,內貿箱量更是翻番。 
  三、今后航運中心建設面臨的市場發展趨勢
  1、全球航運市場未來走勢仍存在不確定因素 
  2010年5月初,受到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出現了較大的動蕩。盡管歐盟和IMF的緊急救助計劃暫時穩定了市場信心,但歐洲債務危機引發歐元貶值,導致人民幣兌歐元快速升值,削減中國對歐洲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目前整個歐盟占我國出口的17%,是我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因而不得不對未來中國出口走勢有所擔憂。 
  其次,歐美地區失業率持續居高不下,最新公布數據顯示,美國失業率為9.7%,歐元區高達10.1%,就業市場的復蘇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困擾2010年歐美經濟進一步的復蘇以及進口消費品貨量的提升力度。 
  供需差距雖有所收窄,但供大于求的狀態仍未改變。目前全球集裝箱船訂單運力仍超過400萬TEU,占現有船隊運力的30%左右,而消化這些運力仍需要幾年的時間。另外,截至今年6月初全球仍有234艘、48.2萬TEU的閑置集裝箱船,這些閑置運力隨時可能重返航線,引發市場波動。 
  由于歐洲債務危機的情況,多國政府將推遲經濟刺激政策的退出時間,考慮到2009年班輪行業出現的150多億美元的巨額虧損,盡管目前市場出現一定程度回暖,但船公司的經營壓力仍然較大,希望政府有關部門繼續在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中營造良好的政策條件和商業環境,為港航企業提供必要的優惠扶持,支持港航企業徹底走出危機的陰霾,取得更快地發展。 
  2、低碳、環保將影響航運業的未來發展 
  在全球倡導低碳經濟,中國政府力推節能減排的經濟環境下,節能、環保將成為航運業發展方向。未來,以環保為著眼點的技術革新將成為集裝箱運輸企業的發展重點。目前部分船公司已開始積極研發綠色船舶。從短期來看,推行低速航行,是班輪公司主要的減排方式。越來越多船公司在航線上實施加船減速,遠東/歐地航線加船減速最為突出。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未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和戰略目標,與公路、鐵路和航空運輸相比,航運業在碳效率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將一噸貨物從越南的胡志明運送到中國的天津港,運送距離3327公里,所釋放出來的CO2,要比將同樣的貨物用卡車從中國的內陸城市武漢運送到天津,運送距離988公里少。依托長江、沿海兩大優勢,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要進一步適應環保節能的發展趨勢,繼續大力推進水水中轉的發展,在航道整治和港口建設逐步取得成果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大型化、標準化、環保型內河船型,以提高內河航運的綜合效益,積極促進駁船支線網絡的發展和完善。 
  3、未來中國進口增長潛力大 
  2010年中央進一步明確將“擴進口”作為化解多重國際壓力的戰略資源,并出臺了一系列具體的便利進口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2010年1-5月我國進口貿易增幅(57.5%)明顯高于出口(33.2%),貿易順差為353.9億美元,下降60%。 
  通過擴大進口可以彌補我國國內資源的不足,也可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化解外匯儲備風險、促進貿易平衡,減少貿易摩擦。未來,我國產業技術升級及國內消費水平的提高將有力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和消費品的進口,預計我國進口增長的步伐將有所加快。 
  為適應未來我國進口持續增長,今后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發展中可進一步加強進口貿易相關的軟環境建設,為進口貨物中轉創造的便利的通關環境。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