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崛起令人期待 區域聯動奏響沿海開發協奏曲
2010-6-15 11:0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個共識已落實到行動:不僅是沿海人開發沿海,包括蘇北、長三角乃至廣袤中西部在內的廣大區域,正通過大合作、大聯動,共建共用江蘇沿海,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
沿海開發一年來,江蘇千里海岸正以開放的胸襟,集聚中西部的龐大經濟流,與蓬勃發展的長三角城市群結成發展共同體。
龍騰江海,兩大國家戰略引領南北合作
5月28日上午9時,大豐港二期碼頭泊位上,一艘“勤豐196”散貨輪徐徐駛入,塔吊巨臂緊張作業,將一件件大宗貨物運上貨輪。“勤豐196”將于兩天后抵達上海港交付,滿載的貨物分別來自秦皇島、鹽城和南通三地。
“一個港口就像一個公交站牌,貨輪沿途帶貨南下,費用由上海港統一買單。”大豐港港口管理局副局長陶瑩介紹,這一創新合作機制好像是“海上公交”,既方便了江蘇各港散貨進出,又增加了上海港的貨源。
港口聯動,是江蘇沿海開發與長三角一體化兩個國家戰略“碰撞”出的“靈感”之一。從港口到產業,兩大國家戰略交相輝映,區域板塊間的經濟合作交流,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
5月26日,包括日本丸紅、美國沃爾瑪等近百家“世界500強”企業老總在內的400多名中外客商,云集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出席在這里舉行的“龍騰江海·耀眼南通”中國·南通(上海)投資環境推介周活動。當天,41個重大投資項目正式簽約,總投資43.74億美元,平均單體投資規模1.06億美元。“上海就是我們集聚全球資源的大舞臺。”南通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藍紹敏說,滬通深度合作的一個大背景是,在5月25日國務院通過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南通的定位是“長三角北翼的經濟中心。”
省沿海開發研究院專家指出,長三角地區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資源大舉北上,為沿海開發的縱深推進提供了產業基礎;沿海開發開拓出巨大發展空間,提升了產業承載力,這又為長三角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腹地支撐。
聯動發展的大勢之下,區域行政藩籬正在“破冰”。今年4月,經省政府批準,上海嘉定工業區(建湖)科技工業園被批準為全省首批蘇滬共建園區,這塊來自上海的“產業飛地”,將享受到我省關于南北共建園區的各項支持性優惠政策。目前,上海的嘉定電爐、天烽機械、特耐環保、飛科等22個億元以上產業轉移項目,在江蘇找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以“海”串聯起的江蘇“黃金海岸”,和以“江”串聯起的長三角地區,正在更大空間、更深層次上實施“江海聯動”,一個立體化的東部增長極已浮出水面。
劍指中西部,“巨龍圖”繪出美妙前景
走進連云港徐圩新區建設現場指揮部,墻上一張碩大的“巨龍圖”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在這幅經濟腹地形勢圖上,全長1759公里的隴海鐵路為“軸”,沿途各省市、自治區的經濟體“串珠成線”,宛如一條貫穿東中西部的經濟巨龍,“龍頭”就在連云港。
“這里是江蘇沿海開發的主戰場,正在打造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工作人員指著沙盤告訴記者,建設中的“東西互動論壇商務主題區”、“東學西漸陸橋合作主題區”、“東來西往航運服務主題區”、“東西合璧產業服務主題區”等功能區,將成為東中西部區域合作的現實載體。
“服務中西部”,正成為江蘇沿海各市的自覺選擇。5月10日至16日,江蘇省政府代表團先后在河南、陜西、甘肅、新疆舉行江蘇沿海開發推介活動。每到一地,都召開企業界及鐵路、海關等部門參加的座談會,傾聽他們對貨物進出連云港的意見和建議,同時與鄭州、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四城市簽訂了大陸橋物流合作聯盟協議。
“從連云港出海,多、快、好、省。”陜西鋼鐵集團董事長張丹力說,西安到連云港的鐵路運距比青島、天津、上海等港口分別少442、175、479公里,散貨噸公里鐵路運費一年可以省下幾千萬元!從去年開始,河南安陽鋼鐵集團、甘肅蘭州金川集團等一批中西部大型企業,也開始轉從連云港出海。據統計,目前連云港港超過60%的貨源來自于中西部地區。
一個共識是,港口發展直接為腹地經濟發展所驅動,中西部龐大的經濟流,成為江蘇沿海開發的強力驅動。今年1到5月份,連云港港累計完成吞吐量5589萬噸,同比增長18.7%,刷新了吞吐量、日裝車、引航船舶、大貨輪數等多項紀錄。
以連云港港為代表的江蘇沿海港口,不僅是物資交匯、物流聚散的連結點,更是一個具有積極主動意義的綜合運籌和處理物流生成及運動的基地,這驅使港口城市與陸向腹地經濟的建設發展融為一體。
打造“群優勢”,三足鼎立經濟新增長極
國家戰略并非只青睞江蘇沿海。目前,濱海新區、遼寧沿海“五點一線”經濟區、長三角、江蘇沿海經濟區、珠三角、海峽西岸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加上黃三角經濟區,全國范圍的沿海開發,從南至北已經連成一線。
同處國家戰略平臺,就看誰能搶抓戰略機遇期。
江蘇沿海港口群雄崛起,要“各顯其能”而不“各謀其政”,加快形成“群優勢”。
鹿鳴呦呦,海鳥翔集,巨大的塔吊繁忙作業……每晚黃金時間,央視播出的“特色產業港”形象短片讓大豐港聲名大噪。“特色產業港”這個定位,讓大豐港在億噸大港環伺的魯浙滬沿海,走上了自己的強港之路。而大豐港,是江蘇沿海一盤棋中的棋子之一。
省發改委人士介紹,“一盤棋”的前提是功能區分、錯位發展,各有側重、優勢互補。
同樣是接軌上海。南通——與上海簽訂港口戰略合作協議,啟動綠色快航航線、電子數據交換中心、港口物流園區及港口生產等一攬子合作項目;鹽城——各港則身兼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喂給港和連云港港組合港的“雙重角色”;連云港港——發揮新亞歐大陸橋橋頭堡的區位優勢,對接中西部地區與上海港間的貨物中轉,做大“海鐵聯運”規模。
“沿海三市,要做‘三足’,不能做‘三國’。”省沿海開發研究院專家指出,得益于港口建設和臨港產業的統籌推進、聯動發展,我省沿海諸港“串珠成線”,形成優勢互補的“鏈”式發展生動局面。
與此同時,“不沿海”的蘇北各市,也把沿海開發視為歷史性機遇,他們以實際行動對接規劃,加速奔向海洋。宿遷市提出“東向戰略”,重點發展與臨港產業基地配套的產業,攜手連云港融入淮海經濟帶,對接日韓經濟的前沿;徐州市作出實施“東進戰略”的重大決策,發揮“沿東隴海線產業帶中心節點城市”的區位優勢,打造“無水碼頭”來承東接西、呼南應北;淮安則明確“借港出海”戰略,啟動鹽河航道整治工程,把地處江蘇中腹的淮安直接引向海洋。
一系列的舉措,正在釋放江蘇沿海“群優勢”的經濟拉動效應。沿海開發一年來,我國東部海岸線上曾經的“經濟洼地”,正成為江蘇乃至全國經濟的新增長極。江蘇沿海集群崛起令人充滿期待,定然不負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