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線上的“暖流”
2010-6-1 15: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陽春三月,藏東高原依然寒氣逼人,風雪蔽天。
在海拔450 0多米的川藏線牛踏溝段,積雪一米多深,三處雪崩徹底阻斷藏胞回家過藏歷年的道路,五十多名游客被困在米堆冰川景點售票處。他們只能靠工作人員扎西倆口的一點柴火一鍋稀飯取暖糊口。
一陣陣機車的轟鳴聲,刺破了深谷的寂靜,3臺裝載機頂風冒雪,艱難地開進。三十米、二十米,就在所有人員準備振臂高呼,甚至有的車輛已點火起步時,突然間,山崩地裂,冰風挾著積雪順著山谷撲來,人們被惡風推著跑,積雪直接灌進耳朵里,袖口里。只見三臺裝載機擺開陣勢,冒著雪崩塌方的危險,迂回包抄,靈活機動,經過2個多小時的協同作戰,清除了塌方冰雪,及時打通了被堵的公路。
小木屋里,一片劫后余生的慶幸聲,夾雜著議論:這是哪支隊伍,竟和雪崩對著干?
扎西接過話頭,豎起大拇指:這里只有武警交通第四支隊的金珠瑪咪!
1996年,帶著原黨和國家領導江澤民主席的親筆簽批信,武警交通四支隊官兵從四面八方挺進千里川藏線。自那時起,支隊官兵就牢記使命,不辱重托,一次次改寫川藏公路的通行記錄,一次次救人民群眾于冰天雪地之中。
只要路比以前好就行
川藏公路素以海拔高,環境險,災害多而聞名天下,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十八軍奉命修建的,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名官兵因修路而長眠于此。
初來乍到,面對艱苦的環境、繁重的任務、不同的想法,支隊上下面臨著艱難的抉擇和考驗。
接管初,行業主管要求支隊在頭三年里邊組建邊整治,年通車時間不低于四個半月即可。19 9 6年10月部隊進駐沿線,剛過一年,19 97年元月1 0日,三中隊推土機操作手李明成,在保通左貢縣電站路段時,由于冰水中作業時間過長,剎車失靈,人機翻下二十多米的河床,壯烈犧牲。
不期而至的意外讓官兵產生了恐慌,一邊是黨和人民殷切的期望,一邊是戰友的犧牲。
路,怎么養護?災害,怎么搶通?頓時成了擺在支隊面前的第一道難題。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支隊上下統一了思想。一些官兵說這里氧氣不到內地一半,再艱苦的環境也要自力更生加以克服,再有限的經費也要向一線保障傾斜,絕不因海拔高就降低工作標準,絕不因環境險就打退堂鼓,就算躺在高原上也要奉獻,只要路比以前好就行。
海拔高標準更高,缺氧氣不缺志氣,被官兵刻在沿線十四座海撥4600多米的山頂上。風里來雪里去,官兵始終抱著這樣信念戰勝了上千次雪崩泥石流塌方,使川藏線路況連年好轉。
在西藏自治區交通廳有一組公路養護保通檢查評比統計表顯示:在支隊組建以來的四次公路大檢查中,支隊連續四次獲得搶險保通先進單位。去年11月,捷報再傳,自治區公路養護工作大檢查中,支隊奪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13年來,黨委班子換了一屆又一屆,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他們始終信念如一,無愧于“十八軍傳人”的光榮稱號。先后被軍地表彰260多次,被評為“全國交通戰備先進單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青年文明號”……
應急救援中的“國家隊”
堅持第一時間搶險保通,像十八軍一樣攻堅克險,如今已成為支隊完成中心任務的共識。凡是日常養護達不到行業主管、駐地政府、駐地群眾、過往人員、汽車部隊都滿意的,一律要追究單位領導責任,評選先進更是無望。
打開支隊的搶險保通歷史,其間記錄了他們堅持工作高標準,打贏一場場硬仗的記錄。
2001年4月,部隊駐地波密縣易貢鄉發生特大山體滑坡。帕龍藏布江被攔腰截斷,很快形成了高80米,長200米的堰塞湖,直接威脅下游4個民族鄉和鄰國印度人民的生命安全,川藏公路排龍段十四公里路基完全被毀。按照國家防總指示,部隊接受堰塞湖泄洪任務。黨委立即調集最優秀的機械操作手,日夜開挖壩體,終于提前半個月完成艱巨的任務。這此突擊搶險也標志著四支隊由單純擔負公路養護保通任務向遂行多樣化任務邁進。
危難時刻人民利益高舉過頭頂。
駐地森林廣布,群眾防火意識差,他們組織官兵開展送法律到村、知識進校活動,增強群眾法紀意識、生態意識,科學制定森林滅火方案,利用工余時間進行演練,提高滅火能力;維穩中沒有專業武器裝備,他們錄制政策攻心磁帶不停地播放。
2 0 07年8月,波密縣扎木鎮、通麥鎮,由于氣候干燥,相繼發生森林火災。
山火肆虐,草木含悲。波密縣電廠、易貢國家地質公園、崗自然保護區都面臨滅頂之災。災情就是命令!支隊3 0多名官兵火速奔赴兩個火災現場。由于天氣干燥,地勢險要。加之救火取水源頭較遠,給官兵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部隊從木材場爭取到50多把油鋸,出動十余臺裝載機、挖掘機,很快開出了兩條5公里的隔離帶,控制了火勢。
同年8月某日深夜,新加坡華僑蔡先生乘坐的一輛中巴車在波密縣古鄉亂石灘處,被泥石流困住。有的被嚇得爬上車頂,幾位女士蜷縮在車內,連向外爬的力氣都沒有。“十大忠誠衛士”、參謀長劉紅春立即帶領七中隊官兵前去救人。官兵們冒著被泥石流沖走的危險,用尼龍繩一頭拴在裝載機上,一頭系在腰上,一步步趟過泥石流向蔡先生他們靠近。經過三個多小時奮斗,十三名游客全部獲救。蔡先生,回到新加坡后,專門致信中國駐新加坡大使張小康,為官兵們請功。
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波密縣境內連降大雨,川藏線排龍段50多米路基全部被泥石流沖毀。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白馬才旺需路過此地檢查維穩工作,還有一位危重病人急需通過這里到成都治病,情形非常緊要,開挖便道是唯一辦法。但在臨江懸崖上挖便道,官兵還是第一次。支隊政委李希平參加過中尼公路、川藏、青藏等多條公路建設,他第一時間到現場選路線、計算方量、調運物資,結果兩天就挖通了便道。
20 0 9年3月上旬,當官兵還沉浸在打贏牛踏溝保通戰的喜悅時,3月10日,川藏線排龍溝發生山體滑坡,巨石阻斷道路。東進西出的車輛近五百輛。支隊長陳軍顧不上休息,帶領突擊隊星夜馳援排龍溝。爆破手曹成斌,因牛踏溝雪崩搶通中誘發重感冒,正在衛生隊治療。得知情況緊急后,拔掉針頭,主動擔負山體爆破小組組長,連續十多個小時進行鉆眼、引爆作業。
這些只不過是四支隊官兵出生入死一次又一次搶通川藏公路的一個縮影。
沒有專業應急救援設備,如何在突發情況下確保部隊緊急出動和任務圓滿完成?四支隊官兵已經用實際行動為我們拉直了這個問號。
近八年來,支隊先后參與森林滅火、抗震救災、武裝巡邏等應急行動610多次,挽救損失國家和人民經濟損失近3億元,救助危機人員1300多人,確保沿線沒有發生大的森林火災。
整裝待迎新的硬仗
2 0 0 8 年7月,武警總部副司令員霍毅,踏著塌方泥石流來到支隊,給沿線官兵帶來了總部黨委和首長的親切關懷。
官兵從土坯房搬出來了么?新兵適應了這里氣候不?在然烏“一線天”工地上,霍副司令員握著官兵龜裂的雙手,動情地說:“同志們,發揚老西藏‘三特別’精神,爬冰臥雪,出生入死保通川藏線,無愧于十八軍傳人的光榮稱號。沿線山高彎急路險,大家一定要善打硬仗,保護好自己。”
2005年,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表彰支隊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支隊代表獲獎單位在全國雙擁表彰大會上介紹了經驗做法。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領導親切接見了支隊官兵代表。2009年1月,支隊被中央文明辦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這是厚愛更是期望和重托。
去年7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批準,將水電部隊納入國家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它標志著水電部隊的職能任務進一步拓展,地位作用進一步凸顯。8月21日,交通運輸部、水利部、武警總部在京聯合召開武警水電、交通部隊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工作部署會議,傳達貫徹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對《武警水電、交通部隊納入國家應急救援力量體系方案》的批復精神,支隊成為遂行應急救援任務的“國家隊”,主要擔負公路、橋梁等交通設施的搶修保通和特殊時期、特定條件下重要公路橋隧的管護,以及其他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等任務。
在川藏線上,官兵明白自己隨時都需要轉換角色,經受多樣化任務的考驗。用他們的一句話說:我是人民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在各級關懷下,四支隊官兵整裝再出發,準備迎接一個又一個硬仗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