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省域城市化的路徑選擇
2010-5-3 11:5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證明,工業化和城市化是加快推進現代化的兩個輪子。以城市化為依托,發展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形成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雙力”拉動的發展格局,對于改變城鄉二元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擴大國內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它完全符合我國總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資源型省域城市化面對的難題
一般來說當工業化完成時,城市化率將達到70%。如此巨額數量人口的生活轉型,所涉及到的經濟和社會成本空前巨大,其復雜程度超出想象。一些資源型省域在推進城市化的進程中,更會遇到許多特殊的困難。對此,亟須以前瞻性的眼光超前謀劃,以科學理性的態度制定戰略規劃,做好路徑選擇。這里試以山西省為例,粗略作一些分析和探討。
山西省長期以來是國家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多數城市是資源型城市。資源型城市和資源型城鎮構成了山西城市體系的主體。這些城市或因煤而興,或先礦后市,存在著諸多先天不足,主要是:
城市建設落后,城市功能不足。工礦城市在建設之初,是作為生產基地建設的。先生產,后生活,是生產取向而非生活取向。這一指導思想長時間深度影響到城市建設規劃。生態容量有限,市場發育不良,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科技商貿、物流交通等公共設施不足,城市綜合服務能力不健全。
長期煤炭資源的粗放式開發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生態環境惡化。在有些工礦區二氧化硫超標排放,廢渣成山,污水四溢,河湖干涸,泉溪斷流,進而殃及到城市空氣質量、水資源安全和綠化覆蓋率,等等。
工礦型城市產業結構單一,未能融合到區域經濟發展之中。一個城市內,幾個央企,幾個省屬企業,或者煤半城,鋼半城,企業發展基本不依靠區域經濟的支持,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也十分有限。企業辦社會,工礦區內自成體系,自我循環,與所在城市沒有文化融合。
資源型省域城市化路徑探析
像山西這樣的資源型省域在城市化進程中,必須創新思維,做好路徑選擇,探索出一條符合本省實際、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化模式,其關鍵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做好城市規劃。做好城市規劃是城市政府的第一位任務、第一位責任,要提升到戰略高度來認識。城市規劃要明確城市的發展定位、發展目標、發展規模、功能布局和綜合配套,核心是要科學。歷史上由于規劃不當造成城市發展瓶頸、居民生活不便和頻繁的拆建,損失極大,教訓極深。要堅持先規劃,后建設,高起點,著眼當前,謀劃長遠,科學制定城市建設規劃,優化城鎮布局,完善城鎮體系,使城市越建越美,城市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使城市成為能承載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人才宜居、人民稱道的人居中心。
堅持走生態興省之路。優良的環境是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是高端產業和一流城市的載體。從這個意義上講,關注生態就是關注未來,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發展。山西有黑色的寶藏,黃色的厚土,紅色的傳統,更應有對綠色的追求。近十幾年來山西大力實施節能工程、造林綠化工程、藍天碧水工程,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積累了許多好的經驗,初步見到了成效。但是,要從根本上改善山西的生態環境,讓荒山披上綠裝,河道清水復流,還需要做出長期不懈的努力。有了山川秀美的山西,才會有生態優良的宜居城市。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能源基地綠色轉型。山西是國家的能源基地,這一定位無法改變。山西要揚煤之長,克煤之短,牢固樹立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的理念,把低碳觀念引入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建立低碳能源體系、技術體系、產業體系和消費體系,建設用現代技術裝備和先進工藝裝備起來的綠色新型能源基地。通過增加煤電就地轉化、高效脫硫除塵、發展煤基燃料,資源循環利用,減少耗能排碳,最大限度降低資源開發的環境代價。2009年山西通過煤炭資源整合和企業兼并重組,礦井數由2600座減至1053座,平均單井產量由30萬噸提高到100萬噸以上,保留礦井全部實現了機械化開采。大整合的積極效應已經顯現。2009年煤礦安全事故起數下降40%,百萬噸死亡率下降到0.328,相當全國平均水平的1/3,煤炭資源回收率將由平均15%提高到80%以上,這個方向是完全正確的。
由能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內生增長型轉變。以煤、電、焦、冶產業為依托,既利用本省的投資需求,又利用本省的資源低成本市場,向產業的兩頭延伸,在重型裝備、煤機制造、鐵道裝備、煤炭深精細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爭創一流水平,形成更長的“微笑曲線型”工業產業鏈。綜合考慮自然稟賦條件、商業上是否便利和區域定位等各種因素,調整區域中心城市的產業結構。采取“引資”和“引智”相結合,創造環境和改革產權制度相結合,以科技進步為先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統籌城鄉發展,支持自主創業和民營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為農村人口融入城市創造條件。
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城市的承載力。缺什么補什么,抓緊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發展現代服務業,增強城市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要加大中小戶型、中低價位普遍商品房和廉租房、公共租賃房供應量,為伴隨城市化而大量涌入城市的新市民安居創造條件。積累財力,為他們提供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山西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存豐富,民俗文化、旅游文化資源眾多,要著力發展文化產業,保持城市的特質。
提高教育水平,挖掘人力資源潛力。自然資源越挖越少,人力資源卻是越挖越多。提高教育水平,完善培訓網絡,提高人力資源素質,對增強一個城市的創新能力、實現充分就業至關重要。高素質高技能的市民越多,社會財富和個人財富增加就越快。農民進了城,一要有事做,二要有房住,這兩個問題不解決,無異于是貧困搬家,還會釀出新的社會問題。所以我們要為城市化的加快提供高水平的教育和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支持。
城市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資源型省域城市化推進遇到的困難尤多。城市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發展進程,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精心地做好這一篇大文章。(作者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