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平方公里灘涂是濰坊“走向藍色”最大本錢
2010-5-29 10:3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譚洪安
“別人爭當深藍,我們甘做淺藍”
訪山東省濰坊市常務副市長胡崗
提到山東濰坊,很多人首先會想到風箏,然后是有名的濰柴集團。但越來越多的濰坊人現在相信,這個城市的未來,在那2700平方公里一望無際的沿海灘涂地上。
“沿海不見海,臨海不親水”,這就是濰坊面臨的現實。與同屬山東“藍色經濟區”的青島、煙臺、威海、日照等典型海濱城市相比,其劣勢顯而易見,不過,大面積的未利用土地,反而成了他們后來居上的寶貴戰略資源。一波波大手筆的投資熱潮,正在那一大片昔日為人所忽視的荒灘上涌動。
或許正如濰坊市常務副市長胡崗所言,發展藍色經濟,別人有條件做“深藍”,濰坊更愿意做“淺藍”。出席5月22日在青島舉行的首屆“藍色經濟半島市長論壇”期間,胡崗接受了《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
1億元以下項目都不要
《中國經營報》: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的沿海七市中,濰坊的綜合實力和資源優勢不算最突出,那它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胡崗:濰坊的最大特點,也是它的顯著優勢,是“三區合一”。正在起步的“藍色經濟區”,以及日漸成型的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都覆蓋了濰坊全境,去年年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濰坊寒亭區及壽光、昌邑兩個縣級市又是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山東省正在積極打造的“藍色經濟區”,是濰坊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在很多濰坊人心目中,自己不是什么沿海城市,因為沿海不見海、臨海不親水,不像青島、煙臺、威海,馬路外面就是漂亮的沙灘,而且港闊水深,濰坊市區往北50公里到海邊,一共2700平方公里,都是人煙稀少的灘涂地。但我們發現這正是濰坊的發展空間所在,早在四年前,我們就決策舉全市之力開發北部,去年“藍色經濟區”的概念提出之后,濰坊市就更是大踏步走向北部,走向海洋,走向藍色,要建設濱海新城。
《中國經營報》:在最貧瘠的鹽堿灘涂地上崛起一座濱海新城的遠景讓人向往,它具體包括哪些建設規劃?
胡崗:濰坊北部開發的重點是打造“一城四園”,所謂“一城”,即150平方公里的濱海水城,“四園”就是四個園區,一是先進制造業園區,二是綠色能源產業園區,三是化工產業園區,四是海港物流園區,F在規劃都做好了,已進入大規模開發階段,到目前為止,我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330億元,進區項目有130個,1億元以下的項目都不要,總投資額突破1000億元。
今后我們的首要目標,就是用五年的時間把北部建設成為“藍色經濟區”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區,因為濰坊是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體制和創新方面都要先行;其次,就是把優勢產業、特色產業集中到北部,打造一個產業聚集區;第三,讓北部成為渤海南岸藍色經濟一個新的發展聚集帶。
未利用土地只圈了1/30
《中國經營報》:據我們了解,濰坊要在三年內往北部投入1000億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平均每天將近1億元,力求將大量的城市資源要素盡快向北部聚集,很多人會關心,這1000億元從哪里來?
胡崗:三年投入1000億元的計劃,實際上是兩年之前就提出來的,現在我們正在實施,比如今年就要確保投入400億元,扣除天氣不好不能施工的那些日子,真的是一天投入1億元。錢從哪里來?天上不掉餡餅,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力更生,靠的是“兩只手”。第一只手是政府,充分動用行政資源,加上我們現有的財力。濰坊市年財政收入160億元,真正用在開發建設上的資金比例還不夠多,可以再挖潛,正在發展中的濱海新城每年有十幾億元的財政收入,那里的行政管理服務機構總共就幾百人,花不了多少錢,余下的錢全部要投入搞建設。另一只手是市場,調動金融市場的資源投入開發。
換句話說,我們的辦法一個是政府直接投資搞基礎設施建設,再一個就是拿出資本金搭建投融資平臺,到金融市場上“找錢”。前幾年我們成立了濱海投資有限公司,注入資本金1億元,現在已實現融資近100億元,今年計劃再融資20億元。資產從哪里來?說白了就是土地,目前這家公司手里持有8.8萬畝土地,每畝地市場價約5萬元,而且還在不斷增值中。濰坊市北部擁有大面積的空曠土地可以大規模地搞建設,只要符合科學發展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我們要造海,要造城,要造藍色的園,綠色的園,這是沿海“深藍色”城市不可能具備的優越條件。
《中國經營報》:除了政府搭建土地融資平臺外,有更多政府與外來企業共同投資基礎設施的成功例子嗎?
胡崗:我可以舉一個例子,2005年我們把濰坊港控股權轉讓給馬來西亞最大企業、世界500強之一的森達美集團,雙方各出一半錢,共同投資興建長達15公里的防潮堤,圍了40多平方公里的地,這些土地交給森達美使用,提供相應的政策,條件就是它們要把港口做起來,這就叫“以土地換項目”。
截至2008年底,森達美集團在濰坊港和相關配套上的累計投資超過2億美元,濰坊森達美港共有3000 噸級泊位5個,5000噸級泊位2個,當年貨物吞吐量歷史性突破1000 萬噸。到目前為止,又有3個萬噸級通用泊位和3個2萬噸級通用泊位陸續竣工投入使用,年吞吐量可達2000萬噸,三年內計劃再興建一個5萬噸級的通用泊位。
濰坊岸線水很淺,建港條件并不是很好,萬噸泊位要往海里修10多公里的引橋,2萬噸泊位就要再往外面繼續修更長的引橋。但濰坊腹地很廣,物流需求量大,光是濰坊本地的海鹽年產量就達1000萬噸,濰坊又是傳統農業大市,是山東省農副產品集中產區之一,糧棉油運輸量都極大,有一座吞吐能力較強的港口是非常重要的。港口的能力和水平上去了,對濰坊經濟發展的帶動力就更強了,光靠我們自己的財力做不了,就要適當借助外力來開發建設。
《中國經營報》: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提出來以后,對你們這種以“政府投入、市場融資、招商引資”來實現滾動發展的模式,是不是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
胡崗:上面提到的森達美濰坊港項目,除了港口,還要建臨港物流園,總投資額估計是10億美元。借助這個良好的勢頭,我們政府又投資建了20公里長的防潮堤,可以吹填造地50平方公里,這一共90平方公里新增土地,即13.5萬畝(按:1平方公里折合1500畝),都不在濱海投資有限公司那8.8萬畝的現有土地儲備當中,值多少錢現在我也說不清楚,而這只是濰坊2700平方公里待利用灘涂地的1/30!
所以政府出資本金做融資平臺,利用土地經營,撬動金融市場的資金,最終為經濟發展服務,這條路我們走得比較成功。目前濱海投資有限公司在濱海新城開發建設中貸款60多億元,銀行都敢給也愿意給錢,為什么?銀行也是企業,它們看到了“藍色經濟區”給濰坊北部濱海開發帶來的可觀前景。
如今濱海新城陸續吸引了一些重量級企業進入,比如中海油,它得到了濰坊海化集團(全國最大海洋化工生產企業之一)的控股權,正計劃投資一個100億元的鹽化、油化項目,今年內啟動。同時,從青島到濱海新城的輸油管道即將完工,濰坊弘潤石化要投資上百億元,修建總容量400萬噸的儲油罐。濰柴集團工業園總投資達50億元,主要生產大型發動機,央企國電集團和華能電力分別有320億元和60億元的大項目,也已全面啟動。最近我們在上海、廣東舉辦了“三區”建設招商推介會,共簽訂引資合同金額達400多億元。
50平方公里的“職業教育城”
《中國經營報》:我們還注意到在未來的濰坊濱海新城中,有一個“50平方公里、50所院校、50萬師生”的大手筆規劃,這是又要建一個大學城嗎?
胡崗:我要強調一下,這三個“50”,實際上是在150平方公里的濱海水城里規劃的一個園區,叫科教創新園區,引進園區的全部是職業教育院校,不是培養本科生或更高學歷學生的那種普通高校,也不是所謂“大學城”。全國每年有600萬大學生畢業,畢業后找工作很難,但企業迫切需要的基層技術人才和熟練工人卻普遍緊缺,濰坊的職業教育在山東乃至全國都很有名,基礎相當雄厚,今后濱海開發,產業集聚,也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所以我們要利用優勢,加大扶持力度。迄今為止我們已經談定了14所院校進駐,其中7所校舍開工建設了,開工儀式山東省姜大明省長都親自出席,今年還打算引進30所。
濰坊市轄6市(縣級)2縣4區,總面積158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890萬(2008年末統計)。南依沂山,北瀕渤海,扼山東內陸腹地通往半島地區的咽喉,膠濟鐵路橫貫市境東西。直線距離西至省會濟南183公里,西北至北京410公里。東連海港名城青島、煙臺,西接工礦重鎮淄博、東營,南連臨沂、日照。境內南部是山區丘陵,中部為平原,北部是沿海灘涂,三者分別占全市總面積的28.7%、57.7%和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