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園區新一輪開工開業熱看蘇州產業轉型新亮點
2010-5-28 3:1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這幾天,剛滿16歲的蘇州工業園區迎來了今年又一輪項目開工、開業和建設熱潮,30多家代表園區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先進制造業、科技、生態、納米、醫藥、研發、金融、物流等新興產業項目相繼開工、開業、簽約,總投資近160億元。加上投資規模將近120億元的各類科技載體、人才公寓等配套工程先后開工,這總計近280億元的大手筆投入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幾近白熱化的產業競爭中園區能夠“占領制高點、培育增長點”,在3-5年時間內成為全國轉型升級示范區,為新一輪發展拓出一片更廣闊天地。
“元老”級企業繪出優美“微笑曲線”
時下,產業競爭的激烈用“刺刀見紅”來形容并不過分,而“微笑曲線”告訴我們,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曲線的兩端——設計和銷售,處于中間環節的制造附加值最低。于是,能否抓住核心價值的兩端成了決勝的關鍵所在。而在這一輪開工開業的熱潮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園區制造業正在向產業鏈、價值鏈兩端延伸的趨勢。
5月25日,樓氏電子蘇州研發中心揭牌,其硅麥克風事業部也舉行擴產剪彩儀式,這標志著樓氏電子順利完成了從制造型企業到研發制造型企業的轉型,同時也為樓氏電子扎根蘇州、進而成為 “蘇州樓氏”打下扎實的基礎。
樓氏電子是一家以生產助聽器領域中的微型麥克風和揚聲器而聞名的全球性制造商,是園區“元老”級的投資企業,在園區開發建設之初的1995年就入駐。在過去8年時間里,樓氏電子經過4次增資擴產,注冊資金從160萬美元增加至5600萬美元,投資規模達到了1.2億美元,員工數量也從76人增加到了目前的超過2600人。 2004制造、金屬及非金屬制品制造等產業為主的制造業生產體系。其中電子信息制造和機械制造兩大產業更以高度產業集聚規模,成為引領園區工業經濟發展龍頭,成為園區主導產業。
園區主導產業轉型升級將突破和改善兩頭在外的車間式生產經營模式,提升主導產業技術發展水平和規模能級,引導和推動產業向產業鏈和價值鏈兩端延伸。
“重量級”和“小巨人”扎堆新興產業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從“制造高地”向“創造高地”轉變,園區把目標瞄準了擁有巨大創新活力的新興產業。
昨天開工建設的達亮電子將生產2寸以上藍光LED的外延片,把LED外延片、芯片、封裝測試、光條、燈具進行一條龍產業整合。達亮電子由臺灣明基友達集團隆達電子投資5億美元設立,目標直指打造中國大陸最大的LED產業基地。隆達電子總經理蘇峰正表示,“不論是面板還是照明,達亮電子都擁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集聚在一起,可以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讓我們的產品更具競爭力”。
而通用光伏能源公司目標直白而大膽——打造太陽能產業里最具競爭實力的企業集團。他們計劃投資3億美元建設生產規模為200兆瓦的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基地,并將同時設立先進技術研發、高效農業試驗和建筑一體化開發三個中心。
在新興產業領域,更多充滿活力、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小巨人”站了出來。這次,由中科院院士王立鼎領銜的蘇州鼎汗傳感網技術有限公司,從事無人駕駛直升機研發與生產的蘇州神龍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從事移動通信用微波設備和微波組件研發、生產和銷售的蘇州鉅為科技,為園區內的生物醫藥和精細化工企業提供研發服務的藥物傳導技術平臺等10多家科技型公司同時集中開業年,樓氏電子在蘇州工廠設立了研發部。如今全球最小的低振動高輸出受話器、手機鏡頭行業世界首創光學連續可變焦微型鏡頭、助聽器行業首創“耳內式受話器”組件設計制造都來自這里。
用園區管委會一位負責人的話來說:“樓氏電子從一家單一的生產型企業不斷轉型升級,已經成為了一家集研發、銷售、生產、質量檢測于一體的、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的企業。 ”
英雄所見略同。世界500強企業強生公司把200人規模的亞太區全球財務共享中心放到了園區,投資總規模將達到1.4億美元,為集團內關聯公司提供財務共享服務;全球知名的金屬材料供應商優美科也把亞太技術中心放到了園區工廠,計劃初期投資1.2億元;全球領先的醫療器械公司辛迪思也把工廠辦到了園區;民資項目東方光大的投資規模高達20億元,建成投產后將打破國內低衰耗塑料光纖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為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優質可靠的傳輸媒介。
在園區,競相落戶的先進制造業企業,加上160多家通過市級以上認定的研發中心,不僅進一步增強蘇州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度,完善上下游產業鏈,更將為園區產業升級、規模發展注入全新的活力與動力。
【未來展望】
樓氏電子的轉型對園區的轉型發展具有象征意義。
根據去年底出臺的《蘇州工業園區3+5產業發展報告》,產品要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內外銷相對均衡,還要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才能稱得上成為先進制造業基地。向產業鏈、價值鏈兩端延伸,是園區給現有制造業轉型升級定下的明確目標。
經過多年招商引資,園區已基本形成了以電子信息制造、機械制造、化學制品及醫藥制造、造紙及紙制品 。
在臺灣,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臺北的地理地標是101高樓,文化地標是誠品書店。誠品書店以其獨特的經營方式和書店文化,帶給社會大眾一種精致優雅的選擇,成為臺灣吸引全球華人游客的一個旅游景點。
而這樣的靚麗風景線也將出現在金雞湖東。誠品書店大陸區域第一家復合式文化商業綜合體將正式落戶園區湖東CBD,這是園區開發建設16周年項目集中開業、簽約授牌儀式上的一大驚喜。這個具有城市文化新地標意義的服務業重大項目,規劃總建筑面積約為12.6萬平方米 ,預計在2014年正式對外營業。
簽約落戶的還有大陸家電流通領域的老大——蘇寧電器將其蘇州配送中心選在了園區唯亭鎮,建筑總面積約14萬平方米,將成為完善合理的區域性配送服務總部。在同一天亮相的還有蘇州吳淞江內河多功能港區,這是蘇州吳淞江內河港有限公司的重大項目,公司由蘇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香港保華集團合資成立,將在吳淞江勝浦段建立內河外貿集裝箱碼頭和內貿生產資料碼頭。
此外,中國平安保險與圓融集團簽約,將購買時代廣場總面積3萬平方米整棟辦公樓,作為平安集團在蘇州的總部大樓;全國1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的恒豐銀行蘇州分行在園區開業……一批文化、金融、物流等重大服務業項目相繼在園區CBD落葉生根、開花結果。
更引人注意的是,園區建屋集團旗下的蘇州2.5產業園也開工建設,這個投資10億元的產業園別具新意,將成為園區生產性服務業的一個重要聚居區。
按照《蘇州工業園區3+5產業發展報告》,金融和物流將會是園區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園區將搶抓國際服務業轉移、世博會以及蘇滬同城效應逐步顯現等機遇,發揮園區中新合作、制造業基礎雄厚、宜居宜業環境等優勢,以環金雞湖CBD為集聚區,打造長三角重要的區域金融創新區。與上海錯位發展將是園區金融服務業一個重要發展定位,例如將目光更多地集中在股權基金、私募基金以及金融后臺服務的引進上。物流產業的發展則將以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為核心區,建設以虛擬口岸為依托的現代商貿物流運營示范區。
根據“3+5”產業規劃,園區已經具有較強實力的服務外包產業還將得到進一步加強,爭創制造與服務聯動發展、離岸與在岸同步開拓、政府與企業共同推進的“中國模式服務外包產業第一園”。文化產業則重點發展動漫游戲、影視演藝、傳媒出版、創意設計、會議展覽等。園區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年將提高2個百分點,到 2012年達到38.5%,其中,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1.6個百分點,達到24.1%;現代服務企業數達到2500家,從業人員達到15萬人。屆時,園區將基本形成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齊驅并進、共同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良好格局。
更讓人振奮的是,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中新生態科技城、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納米園和蘇州國際科技園分別被授予江蘇省創新園區、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節能環保科技產業園、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園和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融合通信科技產業園稱號。
集聚于新興產業的中小型科技企業近年來在園區發展出現了“井噴效應”,不僅為園區聚集了大批優秀的人才和技術,更重要的是為蘇州工業園區未來可持續發展增添了無限可能。此次集中開業的一批“小巨人”也許只是新興產業浪潮中的點滴浪花,更為氣勢磅礴的大潮即將涌來。
【未來展望】
《蘇州工業園區3+5產業發展報告》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納米光電新能源、軟件與動漫游戲、融合通信、生態環保5大新興產業。其中以生物納米園為主要載體,綜合布局工業區和桑田島產業區,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以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為主要研發機構,以生物納米園為載體,發展以納米光電新能源為重點的納米技術產業;以國際科技園、創意產業園等為主要載體,發展融合通信、軟件、集成電路設計、動漫、游戲等產業;以中新生態科技城為載體,發展生態環保產業。
到2012年末,園區將初步形成以納米技術為主導的5大新興產業集群,在部分重點領域形成領先的創新技術、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和較高的市場份額,在生物醫藥、軟件及動漫游戲、融合通信等領域建成1-2個百億級特色產業基地。企業總數達1100家,新興產業產值達350億元,其中5-10家超10億元企業,50家以上超億元企業,5-10家企業上市。
現在看來,這樣的目標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