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發展需注重中國特色
2010-5-27 16: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發表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時,提出五個未來中國著力發展的新興戰略性產業方向,其中第二條為: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及早部署后IP時代相關技術研發,使信息網絡產業成為推動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發動機”。
消息傳出,金融市場上物聯網相關概念個股立即有所反應,表現非常搶眼。
不過,冷靜下來后人們分析發現,物聯網確實具有廣闊前景,有希望成為帶動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只是目前物聯網還處于剛起步階段,真正形成較大規模產業還為時尚早。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詳細剖析,謀劃長遠發展。
物聯網熱”催生“感知中國”概念
物聯網的概念由來已久,不過由于受技術條件等限制,一直停留在理論層面。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后明確表示,為應對經濟危機,美國的經濟刺激資金將投入到寬帶網絡等新興技術中,并將其作為美國在21世紀保持和奪回競爭優勢的途徑。這使物聯網一下子成為最炙手可熱的概念之一,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物聯網,在中國也稱傳感網,它與傳統互聯網不同,目標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等技術實現物物互聯,而并非人人互聯,以達到更高的自動化、智能化與信息化水平,深化互聯網應用。
社會上普遍認為,美國在里根時代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帶動了全球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克林頓時代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概念又催生了互聯網經濟的繁榮,而美國在這兩次劃時代的飛躍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成就了美國作為全球經濟引領者的身份。在全球經濟危機肆虐之時,又一位美國總統提出了要將物聯網等新興網絡應用技術作為未來新的發展重點,很可能會形成新一輪的經濟熱點。
中國發展物聯網技術起步較早,目前在標準和技術等方面也具有一定優勢。中國科學院早在10年前就已啟動了物聯網研究,并先后投入了數億元資金用于標準制定、技術開發等工作。
今年8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考察時說:“當計算機和互聯網產業大規模發展時,我們因為沒有掌握核心技術而走過一些彎路。在傳感網發展中,要早一點謀劃未來,早一點攻破核心技術。”
溫家寶還指出,目前至少有三件事情可以盡快去做:一是把傳感系統和3G中的TD技術結合起來;二是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加快推進傳感網發展;三是盡快建立中國的傳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國”中心。
美國在闡述未來發展戰略時,與“星球大戰”和“信息高速公路”一脈相承,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中國與之相應提出的“感知中國”概念,也將引導未來中國新興信息技術的發展。
在8月下旬召開的中國工業經濟運行2009年夏季報告會上,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表示,中國有關部門正在聯合開展包括物聯網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研究,以明確其新的發展方向,并形成支持這些技術的新政策,進而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9月14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通信業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表示,物聯網商機無限,中國移動將以開放的姿態,與各方竭誠合作。
種種跡象表明,“感知中國”戰略已經開始啟動,溫家寶總理11月的講話更明確表達了政府的支持態度。相關專家均表示,這種背景下,中國物聯網產業將得到飛躍式的發展。
前景廣闊但瓶頸仍在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劉淵正在從事一項名為“面向‘物聯網’的未來網絡技術發展戰略研究”的課題,他從經濟長波理論的角度分析指出,每一次的經濟低谷必定會催生出某些新的技術,而這種技術一定可以為絕大多數工業產業提供一種全新的使用價值,從而帶動新一輪的消費增長和高額的產業投資,以觸動新經濟周期的形成。本輪突然爆發的經濟危機使人們面臨緊迫選擇。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巨大成功,信息技術領域最容易被人們接受。因此,物聯網在這樣的背景下引起了巨大關注,并可能會引導下一輪經濟發展周期。
美國權威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1,僅僅是在智能電網和機場防入侵系統方面的市場就有上千億元。因此,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級的信息技術產業。
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研究員孫利民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除經濟效益外,我國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物聯網的發展還能夠有效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比如依托物聯網的智能交通系統,不僅可以疏導道路的擁堵、調節交通高峰期間的車輛,更有利于車輛與道路之間形成溝通,可以有效減少汽油的消耗,可謂一舉多得。
劉淵指出,物聯網與互聯網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即在于其仍然受到很強的區域性和對象性的限制,較難形成一個完全的全球統一的技術規范,這實際上給我國發展物聯網,并與發達國家一較高下創造了天然的歷史機遇。尤其是在各類大型公共服務行業,如電力、航空、水利、交通、醫藥等領域,完全可以形成我國自有的技術體系。因此,我國具有在未來世界物聯網產業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的能力。
盡管我國發展物聯網產業具有種種優勢,同時前景也非常廣闊,不過社會上仍有擔憂。有市場人士指出,從目前國內的發展水平來看,物聯網仍存在瓶頸。
一是RFID高端芯片等核心領域無法產業化,國內RFID以低頻為主;二是國內傳感器產業化水平較低,高端產品被國外廠商壟斷;三是實現物物互聯的數據計算量龐大,需要算法的革命。”國信證券分析師王俊峰從技術角度指出了我國發展物聯網的不足。
孫利民也表示,目前世界物聯網應用都還處在信息采集的初級階段,將來要走向物物互聯、無處不在的感知,提供更好的服務、更高的效率,還有很多技術及產業瓶頸要克服。
同時,也有專家擔心,物聯網在全球推廣中,必然會面臨國家信息安全與個人隱私保護等一系列問題。而且,這并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涉及到政治和法律等諸多方面,解決起來非常困難。
劉淵表示,物聯網的前提是廣泛設置傳感器,這需要一定的初期投入成本。快速形成物聯網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是解決成本問題的重要出路,而成熟的服務模式又可以促進同類型產品的規模化應用,這又降低了成本,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特別突出的物聯網服務模式,這不僅是一個物聯網的技術創新問題,更是一個商業模式創新和服務科學創新的問題。因此,一方面要鼓勵我國創新型物聯網創業企業的成長,同時更需要鼓勵和支持與物聯網產業鏈相關的跨學科研究人員進行深入研究。
物聯網發展需注重中國特色
劉淵指出,類比互聯網的發展經驗,物聯網的發展首先需要解決骨干網絡和關鍵數據傳輸標準的問題,而物聯網受到很強的區域性和對象性的限制,難以形成全球統一的技術規范。因此,我國在發展物聯網產業時應注重體現出自身特色。
劉淵表示,我國不同區域發展物聯網的基礎條件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有些地區擁有很好的物聯網產業基礎,有些地區則擁有良好的市場,而有些地區則能夠較容易地實施大型公共工程項目。因此,在物聯網發展的大背景下,最近5~10年的初期階段,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差異化發展策略。
另有專家表示,未來物聯網與互聯網、通信網將組成一個更加龐大、復雜的網絡,那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革。因此需要明確物聯網產業鏈的利益關系,建立新的商業模式。
信息通路的基石和脈絡作用是整個產業體系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借此,運營商能將其影響力貫穿整個產業鏈。同時從經濟水平來看,相對于規模還普遍較小、盈利水平較低的物聯網相關產品的生產商,如中國移動等規模大、利潤豐厚的電信運營商更具有進行大手筆投入、扶植、推動產業鏈發展的實力。因此在中國新的物聯網產業鏈推動矩陣中,核心應是明確電信運營商的龍頭地位。
當談起我國未來發展物聯網產業需關注的問題時,劉淵表示,我國的物聯網技術戰略要避免重“傳感”輕“物聯”、重“技術”輕“模式”的情況出現。要注意提前做好網絡互聯、信息協同和處理的技術儲備,并利用好我國現有的傳感、3G等自有技術標準,快速形成以公共服務行業為重點的服務模式與產業鏈,促進面向物聯網技術的新興戰略產業發展,以期能夠在新一輪的物聯網技術競賽中,通過自有核心技術、創新服務模式、加固產業鏈和成熟消費市場等方法,在20年后使中國成為物聯網世界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