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地位被承認:對外貿易環(huán)境或將改善
2010-5-27 12:45:00 來源:網(wǎng)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第二輪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會于25日落下帷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條會話成果,是美方承諾將在貿易救濟調查中,認真考慮并給予提出“市場導向行業(yè)”申請的中國企業(yè)公正、合理的待遇,并通過中美商貿聯(lián)委會以一種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上述表態(tài),是2004年中美就此問題進行談判以來,美國作出的最積極、最明確的表態(tài)。輿論期待,鑒于金融危機后中美地位的變化,以及本輪對話的務實旋律,美方的承諾有望落到實處,并且?guī)託W盟、日本等國加速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黃少明表示,此舉將有力改善我國出口企業(yè)所面臨的貿易制裁處境,促進中美經貿合作。
然而,國家發(fā)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向南都指出,美國此次表態(tài)其實不甚明了,所謂以“合作方式”來承認尤其含糊,而且美方正在尋求建立新的對華貿易摩擦手段,如干涉我國的自主創(chuàng)新、政府采購、進口替代政策等,中美經貿合作仍任重道遠。
迄今最積極的表態(tài)
在第二輪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會,美國承諾將通過中美商貿聯(lián)委會以合作方式迅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這是2004年中美就此問題進行談判以來,美國作出的最積極、最明確的表態(tài)。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黃少明告訴南都記者,此次美國的表態(tài),跟以前相比邁進了一大步,并可望會有實質性結果。
事實上,在去年首輪對話中,美國亦做出類似表述。當時的表態(tài)是,將“很快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分析認為,第一輪重在建立新機制,重在務虛,對話的成果可稱為“錦上添花”。但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在貿易、匯率等方面的博弈,本輪對話重在修補、穩(wěn)定關系,“務實”成為主旋律,解決問題的指向更加明顯。因此,雖然表述一致,但意義已有差別。
黃少明分析,此次中美對話的背景是,金融危機后,世界格局已發(fā)生變化,美國的地位在下降,而中國的地位在上升。美國甚至有求于中國,重視中國,這從此次美方代表團多達200人,達史上之最,就可看出。美國希望從中國獲得更多的資金、更大的市場以及更多的幫助。怎樣獲得?只能通過經濟交往的方式來實現(xiàn)。在這一前提下,美國才會把中國作為對手、作為平等伴侶來看待;并且其關于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的承諾,也有踐行的現(xiàn)實動力。
“合作方式”含糊 踐行或復雜
盡管如此,美國對于承諾的踐行,未必就十分順暢。這從美方表態(tài)的含糊其辭上,可見一斑。
張燕生告訴南都記者,所謂承認市場經濟地位,有道義上的承認,和實際意義上的承認。道義上的承認是虛的,而且很明顯,歐美并不能成為判斷我國是否市場經濟的法官。中國之所以在乎美國是否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關鍵在于按照W TO規(guī)定,在貿易救濟調查中,美方對所涉及的我國產品和產業(yè)認證時,是否認可其本國為市場經濟,從而直接影響產品的成本、價格參數(shù)。
資料顯示,中國加入W TO的議定書第十五條將中國有條件地定義為“非市場經濟國家”,而且長達15年.并規(guī)定,在貿易救濟調查中,對中國企業(yè)產品的成本、價格等計算,采取第三國替代的方法,除非企業(yè)能證明自己是市場經濟企業(yè)。
由此,導致我國的出口企業(yè)在對外反傾銷應訴中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并成為我國企業(yè)敗訴的主要原因。由于不把中國視作市場經濟國家,無法計算中國企業(yè)的生產成本,于是其他W TO成員采用第三國替代的方法。20世紀90年代,歐盟對中國的彩電反傾銷,就是將新加坡作為替代國計算成本。當時,新加坡勞動力成本高出中國20多倍,中國的產品自然被計算成傾銷。
張燕生告訴南都記者,美方此次表態(tài)中,所謂給予提出“市場導向行業(yè)”申請的中國企業(yè)“公正、合理”的待遇,其“公正、合理的”標準難以界定。至于通過中美商貿聯(lián)委會以一種“合作方式”來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也沒有對前述W TO的規(guī)定做明確改變,而是將問題引向了具體的貿易合作,可以說十分含糊。
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黃少明也對南都記者表示,不清楚以“合作方式”來承認的含義。據(jù)他了解,在此前其它國家的市場經濟地位認定中,也沒有類似模糊表述。
有利中美經貿合作 但貿易摩擦手段在深化
即便分成具體若干步驟,若美國真正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對中美經貿的促進意義也不可小覷。
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黃少明告訴南都記者,美國若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首先,對于美國來說,將能進一步擴大對華出口,尤其是中國所需要的高新尖設備的出口。他分析,美國商界,如波音公司,是愿意擴大對華出口的,但美國國會和政府之前總擔心會被我國用于軍事,便以我國是非市場經濟國來壓制。更重要的,對中國來說,對美貿易將更加公平,只需按商業(yè)原則行事,而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限制。起碼之前的匯率操縱、政府操縱、補貼等,難以再被美國用做打壓中國出口的借口。
不過,事實上,中國入世時就已明確最遲到2016年1月1日,所有成員國都須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意味著,到2016年,在貿易救濟調查中,歐美不能再以非市場經濟國為由,來壓低我國出口產品的成本,質疑我國出口產業(yè)的市場化程度。
張燕生表示,美國的表態(tài)以及在實際操作中的踐行,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國出口所面臨的反傾銷、反補貼、貿易制裁等。而且,如上所述,到2016年,歐美各國也不再能以非市場經濟國為由,動輒對我國出口企業(yè)進行打壓。
但是,張燕生提醒,中美的貿易摩擦不會因此平息,事實上,美國對我國的貿易摩擦手段正在深化。隨著2016年越來越近,WTO框架下對中國特定的貿易摩擦手段即將失效,美國正考慮建立新的對華貿易摩擦手段體系。不再只是貿易救濟調查,而是深入到我國國內的經濟政策,例如對我國自主創(chuàng)新、政府采購、進口替代等政策進行干涉,這些都已經發(fā)生。
或帶動日歐跟進 提前承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
美國此次表態(tài),盡管不夠明晰,但仍是積極信號,意味著可能在2016年到來前,提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不僅如此,還將帶動眾多其它成員國,也提前承認。
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黃少明告訴南都記者,美國之所以遲遲不肯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除了貿易保護需要外,主要是意識形態(tài)問題。不難發(fā)現(xiàn),美國跟日本、歐洲各國之間也有貿易摩擦,也有貿易保護,但并未以是否承認市場經濟地位作為壓制手段。
“如今,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陣營的大佬都要承認了,陣營的其它成員預計也會跟上!秉S少明詼諧地說。他回顧,1972年,尼克松訪華,便帶動了我國外交的新局面。盡管由于臺灣問題中美直到1979年才建交,但1972、1973短短兩年間,日本、英國等數(shù)十個國家紛紛改變態(tài)度,跟中國建交。我國入世時,也是美國同意后,其它國家才首肯。
因此,黃少明認為,美國承諾“迅速承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會帶動其它國家。以歐盟為例,盡管歐盟獨立立場日益明顯,但在對華貿易上,歐盟跟美國存在競爭,為了促進中歐貿易,在美國將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情況下,歐盟沒有理由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