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電子商務帶動農產品產銷變革
2010-5-26 2:1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現貨商品交易市場基礎上衍生的電子交易市場正在逐漸成為中國流通現代化進程中的亮點
主持人:農民日報記者 張叢
嘉賓: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 馮耕中
作為一種新型的網絡化經濟活動,近年來電子商務發展迅猛,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增強經濟競爭實力,贏得全球資源配置優勢的有效手段。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在經歷了探索和理性調整后,也逐漸步入務實發展的軌道。即使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電子商務仍顯示出發展優勢和潛力,市場環境趨于優化,行業結構主動進行了調整,電子支付工具不斷得到改善,網民對電子商務的認知和接受度也在加速提升。據相關統計,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3.84億人,年增長率28.9%;互聯網在總人口中的普及率穩步上升,從22.6%提升到28.9%。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給我國的農產品流通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從傳統模式下的農產品手對手交易到通過對各種資源的整合,利用先進、便捷的技術搭建農業信息應用平臺,在網絡上實施農產品的交易,對改善我國的農業價值鏈和提高農業競爭力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本期對話邀請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馮耕中教授一起探討農產品電子商務對傳統農業經濟的革命性變革。
主持人:鑒于農產品等大宗商品所具有的重要戰略地位,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鼓勵大宗商品流通領域的創新和電子商務的應用與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網站已超過2000家,涉農網站超過6000家。在市場和政策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馮耕中:社會背景和文化的差異,經濟發展道路的不同,使得中國的商品流通呈現出與其他國家顯著不同的特色。其中,以集貿市場和批發市場為代表的現貨商品交易市場體系的發育在中國商品流通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現貨商品交易市場體系的發育是從20世紀50年代農村集貿市場開始起步的,50多年來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在改革開放以后現貨商品交易市場得到迅速發展。在中國流通創新、流通現代化的進程中,現貨商品交易市場已經成為最有鄉土氣、頗具中國特色和發展前景的商品交易方式和市場交易組織。現貨商品交易市場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功不可沒。但是,由小商販為主體支撐的傳統批發市場已經相對過剩。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對現貨商品交易市場進行改造和提升,實施現貨交易電子化、促進電子交易與物流系統的整合,成為提升現貨商品交易市場競爭能力的有效途徑。2000年前后中國現貨商品交易市場開始實現由數量型擴張轉變為質量效益型發展,一些商品交易市場迅速實現“交易創新和管理升級”。現貨商品交易市場基礎上衍生的電子交易市場正在逐漸成為中國流通現代化進程中的亮點。國內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在加速發育、戰略地位日益提升。
主持人:據統計,在2009新開業的35家電子交易市場中,有21家市場定位于農產品領域。這些農產品市場交易品種包含蘋果、棉花、白糖、玉米、淀粉、紅棗、木材、豬肉等,涵蓋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副業等多個領域。農副產品類電子交易市場發展迅速、數量急劇增多。請您介紹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作用和對社會產生哪些影響?
馮耕中: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的建設是傳統批發市場改造和提升的必然途徑。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將全國分散的市場和交易用互聯網聯結起來,使其成為連接產銷和溝通信息的主渠道,為廣大客戶跨越時空調劑資源提供方便和可能。
農產品的流通關系國家經濟安全,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的建設有利于推動形成農產品國際定價中心。以金鄉大蒜為例,世界大蒜看中國,中國大蒜看金鄉。作為“大蒜之都”,金鄉卻沒有掌控大蒜的定價權。在“豐收跌價、減產漲價”的輪回中,農民總是滯后于市場的波動。近年來大蒜價格的暴漲暴跌凸顯了農產品定價體系缺失的問題。隨著中國及世界范圍內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幅度的劇增,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在實現農產品銷售、促進農產品流通、減少實物轉手環節、節約物流成本方面的作用將日益突出,并將逐漸實現農產品價格發現功能,使中國在逐漸成為眾多大宗農產品生產、消費與貿易大國的同時,也逐步具有成為大宗農產品國際定價中心的可能。
主持人:正如您所說,在小農與大市場的環境下,大宗農產品價格的暴漲暴跌成為普遍現象。短短3年間,大蒜市場出現“大漲大跌、農民時賺時賠”的情況,蒜農并非最大的贏家,大部分蒜農增收有限。價格劇烈波動造成的合同糾紛和違約、蒜農和蒜商巨額損失屢見不鮮。如果利用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就會有利于農戶和企業規避市場波動風險、穩定生產與流通。
馮耕中:是的。產品供求信息不對稱、銷售渠道不暢通等是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互聯網搭建的供需平臺,能夠建立起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對稱、開放的信息渠道。一方面,有利于農戶進行農機具、化肥、工業用品在網絡平臺上的聯合采購,降低成本,為農戶帶來真正的實惠;另一方面,有利于農產品生產者及時了解市場需求、價格波動等信息進行生產和銷售;同時,也有利于農戶將農產品推向市場,建立多元銷售渠道。
主持人:馮教授,目前從國內電子商務的總體情況來看,其發展還是面臨不小的挑戰,用戶對物流、售后等環節滿意度低,總體缺乏統一的物流配送市場;電子商務交易缺乏全面的法律規范;網絡誠信和安全體系有待加強。對于建立在更為傳統產業基礎上的農產品電子商務而言,其瓶頸制約就更是顯而易見了。那么,要突破這些瓶頸有哪些對策呢?
馮耕中:農產品流通方式轉型是電子商務模式向傳統模式“滲透”、推動其轉化的過程。在發展的過程中,應注意把握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個性化、專業化、區域化、移動化等趨勢。
規范經營是中國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所在。我們可以借鑒一些比較成熟的經驗。比如上海大宗鋼鐵電子交易中心堅持“一有五無”的原則:“一有”即交易資金嚴格實行銀行第三方監管,“五無”是指無履約擔保、無股東背景的交易者入市、無自營交易、無交易商代理業務、無個人投資者入市;同時嚴格遵守國家有關部門的管理制度如20%保證金等。正因為如此,上海大宗鋼鐵電子交易中心成為中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典型代表,也成為全國領先、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化鋼鐵交易綜合服務平臺。
在交易制度和風險管理制度上的嚴密設計,是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規范運營的重要基礎。實行第三方的、帶有強制性的監管措施,從制度上確保了客戶交易資金的安全。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作為一種新型市場形態,其未來發展亟需借助管理創新、機制創新、信息化創新等手段完成業務升級與提升。在大宗農產品領域,行業集中度非常低,主要是通過多級經銷商將商品銷售給最終用戶,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其交易商全部為行業內的企業。由于交易商的背景不同,例如農戶、生產企業、經銷企業、終端消費企業,在參與電子交易時關注點不同、服務需求也有很大的差異,從而對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的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必須在物流金融、信息服務、個性化交收等方面開展持續不斷的創新。
主持人:在防范風險上有哪些對策呢?
馮耕中:總結其發展歷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一些風險,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交易市場主體可能發生的法律性風險,如非法轉移和占用客戶資金、內部人控制操縱市場等;二是交易市場內部運行過程中面臨的管理性風險,如市場風險、交易商的投機風險等。一些惡性事件的發生反映了上述風險因素的存在,也反映了中國大宗商品交易領域市場監管體系存在明顯的不足。因此,加強政府監管,完善監管體系,重點防范電子交易市場可能發生的法律性風險,杜絕違法違規經營問題,對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的健康發展非常必要。
此外,在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實際發展過程中,信息化基礎設施、配套環境、人才培養等是亟待突破的“瓶頸”問題,加強電子商務誠信體系建設、電子商務法律環境建設、提高農村網絡支付、網絡銀行的服務能力是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