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規劃一年城際交通進步大 經濟圈穩步推進
2010-5-25 13:3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界河變清了,斷頭路通了,年票互認了,合力加大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實施一年多以來,廣東省委、省政府牢牢扭住“科學發展、先行先試”這一核心,從解決最重大、最突出、最緊迫的問題入手,把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與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緊密結合,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珠三角一體化進程加速,由此給珠三角乃至廣東帶來了顯著變化。
其中,作為《規劃綱要》落實的突破口,城際交通的建設進步最大最快,而結構調整成為最大亮點。
常委掛帥
三大經濟圈穩步推進
除了由省長親自掛帥擔任《規劃綱要》實施的組長外,在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的建設上,還實行省委常委分片包干制,以及重大項目省領導分工負責制。
省委、省政府創造性地提出以廣佛同城化為示范,建設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由省委常委分片包干牽頭推進。目前,三大經濟圈各自都簽署了框架合作協議和一系列專項合作協議,明確了合作內容和合作重點。廣佛肇經濟圈37項重點合作工作積極推進。深莞惠經濟圈在界河和跨界河綜合整治以及邊界道路的建設和連接上取得積極進展。珠中江經濟圈已實施年票互認,下一步將推進通信同城化和飲用水同網。
另外,在珠三角一體化的進程中,廣州、深圳兩個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至去年底,廣佛兩市確定的52個重點合作項目中,17個完成類項目已有15個順利完成,20個啟動類項目已全部啟動,15個推進類項目11個推進順利,四個正全力推動。
按照“一年開好局,四年大發展,十年大跨越”的總體目標,《規劃綱要》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被量化分解到珠三角各市、省各有關部門。截至今年三月底,已完成對珠三角九個市、省直25個部門去年實施《規劃綱要》的實地考查、評估測評,全部考核工作將于6月完成。
投資千億
新十項重大工程上馬
依托《規劃綱要》賦予的政策空間,省財政籌資1000億元用于擴大投資,省市政府與各大銀行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授信額度達2萬億元,推動一批重大項目特別是總投資2.37萬億元的省“新十項工程”建設。
據了解,2009年,實施《規劃綱要》決定所列的73個重大項目已有42個開工建設、14個取得實質性進展、17個項目正在抓緊推進前期工作。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13353億元,比上年增長19.5%,其中珠三角投資9604億元,增長18%。此外,為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省主要領導親自帶隊展開“廣東產品全國行”系列活動,先后赴廣西、湖南開展投資與經貿洽談活動,到國內重點城市舉辦130多場促銷活動,成交金額達5800多億元。
省財政新增安排22億元,并提前安排50億元各類專項資金,幫助企業緩解融資難、開拓市場等。2009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4892億元,增長16.3%。加工貿易企業內銷突破8400億元,工業品內銷增長21.7%,為拉動經濟回升發揮了重要作用。
城軌鋪路
珠三角生活圈“縮小”
《規劃綱要》實施一年多來,市民切身體會到的是交通越來越暢順了,珠三角生活圈在不斷“縮小”中。目前,修編完成《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際軌道交通規劃》,廣珠、廣佛肇、穗莞深、廣惠城際軌道、廣佛城際軌道環線、廣深港客運專線等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推進。其中,廣珠城際軌道中山段已完成總工程80%,廣佛江中珠城際、西部沿海鐵路計劃今年開工,中莞城際前期研究已開展。
值得一提的是,珠中江年票互認,務實推進區域合作,今年1月1日起成功實現三地年票互認,惠及三地800萬市民,每年節省出行成本1.87億元,推動了區域性統一市場的形成,在珠中江經濟圈合作中具有突破性意義。
此外,積極打通高速公路“斷頭路”和推進國省道“瓶頸”路段改造,大力推進珠三角地區毗鄰市公共交通互聯互通,廣佛兩地開通39條公交線路和21條快巴,其他城市開通11條跨市公交線路。同時,全部撤銷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站,比國家規定時間提前三年完成任務。
跨界整治
比上年減少16灰霾天
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升級,推進節能減排和跨界治理污染,也是《規劃綱要》的一大著力點。
一方面,廣東加快發展高端服務業,現代物流、金融、會展、商務、科技服務、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速,金融業整體規模趕上香港。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顯示、新能源、新光源、新通信及軟件等“四新一軟”。華為、中興、深圳比亞迪、美的、格力等珠三角一批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名牌企業逆勢加速壯大。與此同時,加快技術改造和淘汰落后產能,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組織實施新十項節能工程,單位生產總值和工業增加值能耗超額完成全年預定目標。大力推進循環經濟,13家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相關重大項目進展順利。
另外一方面,加大環境保護力度,重點解決大氣復合污染和跨界水污染問題。到去年底,珠三角地區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比2005年削減31%和18.9%。全省全年平均灰霾天氣日數48天,比上年減少16天。主要江河水質總體有所改善,江河斷面水質優良率達75%,比2008年提高6.9個百分點。
銳意改革
千家企業享“直通車”
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順利完成了省級政府機構改革,全面開展市縣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省本級政府第四輪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工作,取消和調整的行政審批事項占總數的53.6%;省有關部門對1000家重點企業實行“直通車”服務。制定實施富縣強鎮事權改革指導意見,東莞、佛山等市富縣強鎮改革試點順利。
為更好地服務流動人口,廣東全面實行了以居住登記和居住證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一證通”制度。珠海市率先啟動政府購買服務、慈善救助、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等改革試點。中山市在全國率先試行積分制推動流動人員入戶城鎮。
數據說話
創新能力全國第二制造業競爭力第一
數據顯示,珠三角地區去年生產總值32106億元、增長9.4%,人均生產總值67321元、增長9.0%,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522.2億元、增長12.2%,均實現了“一年開好局”的目標。
結構調整成為《規劃綱要》落實中的最大亮點。2009年,全省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5.4∶50.3∶44.3調整為5.1∶49.3∶45.6,第三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貢獻率達49.1%。其中珠三角由上年的2.4∶49.9∶47.7調整為2.3∶47.8∶49.9。
另外,經濟效益明顯提升。據統計,去年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27.7%。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指標躍居全國第二,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躍居全國第一。
社會民生持續改善,去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21575元和6907元,實際增長12.0%和10.7%,超過GDP增幅。城鎮新增就業172.3萬人、占全國近1/6,城鎮登記失業率2.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7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