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有新思路
2010-5-24 23:4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們要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大幅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大幅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省,近年來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們在實踐中的具體做法和遇到的挑戰,對其他地區進一步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具有借鑒意義。
一
河南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踐與成效
近年來,河南省圍繞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千方百計穩定糧食生產,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統籌工農業發展,大力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尤其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嚴重自然災害中,保持了農業農村發展的良好態勢,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撐。
以穩定糧食生產為基礎,增強農業供給能力。據統計,2009年,河南省通過實施保夏糧和秋糧豐收行動計劃,建設抗旱應急灌溉工程和防汛除澇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239萬畝,新增排澇面積2400萬畝,累計實施人工增雨作業面積28萬平方公里,實行“百廳包百縣”,組織開展“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活動,加強科學管理,落實減災措施,糧食總產量連續4年超千億斤。
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支撐,提高農業競爭力。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業生物育種創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科技創新及其推廣應用體系。2009年,河南省食品工業銷售收入達到3800多億元,形成了糧食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果蔬、油脂和休閑食品等6大農產品加工體系,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已占工業增加值的四分之一,成為全省第一大支柱產業。
以統籌工農業發展為重點,提升對農業的反哺能力。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河南堅持把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加快發展的基本途徑,探索“以農興工、以工促農”的有效方式,在堅持以工業化為核心,促進產業素質和競爭力明顯提升的同時,毫不動搖地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抓緊抓好糧食生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大省向經濟大省和新興工業大省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工農業兩大產業的雙躍升,走出了不以削弱農業基礎地位為代價的現代化路子,基本形成了工農業互動協調發展的新格局,提升了工業對農業的反哺能力。
以深化改革創新為保障,增強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內生動力和能力。加快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快建設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了省、市、縣3級中小企業擔保服務機構,擔保體系得到明顯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已發展到10970家,覆蓋了農、林、牧、漁、農機等各個領域。在信陽市、新鄉市設立了省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和省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進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
以新思路贏得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新成效
盡管目前河南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必須看到,農業發展中仍然面臨著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一是農業生產的耕作方式比較粗放,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二是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任務艱巨,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產業鏈條短,知名品牌少,競爭力和帶動能力不強。三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從總體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覆蓋面窄、層次較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高,應對市場和自然風險能力較弱。四是農業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節約農業、集約農業發展的任務更加迫切。五是糧食比較效益低下,農業對地方財政的直接貢獻小。因此,進一步大力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任務仍然非常緊迫。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尋求新突破、取得新成效,必須更加重視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更加重視提升農業科技水平,更加重視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更加重視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更加重視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更加重視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要在確保糧食生產的前提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在種植業內部,積極發展花卉園藝業和特色高效經濟作物;在大農業內部,大力發展畜牧業特別是草食類畜牧養殖,加快推動優質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優勢產業帶和規模化養殖場建設;在農村經濟內部,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和農產品保鮮、儲藏、冷鏈物流等服務業。要按照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和發揮比較優勢的要求,搞好產業布局規劃,科學確定區域農業發展重點,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引導加工、流通、儲運設施建設向優勢產區聚集。
更加重視提升農業科技水平。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就必須加快農業增長由追求數量的增加向注重質量效益的提高轉變,加快農業效益由追求經濟效益向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轉變。因此,要加大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力度,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建設,力爭在農業生產的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重大突破,切實把農業科技的重點放在良種培育上,運用生物技術加大種植業、畜牧業、園藝及食用菌優良品種的培育和推廣,努力推進良種產業化;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突出解決好秸稈還田、玉米收割、水稻育插秧等技術問題;強化抗災防災、農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以及農產品加工、儲藏和保鮮等技術研發和推廣;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抓緊建設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等公共服務機構,積極發展多元化、社會化農技推廣服務組織,整合農業行政、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等力量,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更加重視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要積極培育和完善農產品物流主體,加強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升級改造,落實農產品批發市場用地等扶持政策,搭建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發展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在糧食主產區和優勢特色農產品產區,要重點建設一批設施先進、特色突出、功能完善、交易規范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實現貨暢其流。加大力度建設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倉儲設施,完善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支持大型涉農企業投資建設農產品物流設施。要加快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逐步拓展交易品種,鼓勵生產經營者運用期貨交易機制規避市場風險。要繼續大力促進產銷銜接,發展農業會展經濟,全面推進雙百市場工程和農超對接,支持農產品營銷。要加快培育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和農村各類流通中介組織,積極發展多元化市場流通主體。
更加重視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有力抓手。要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提高輻射帶動能力,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穩定的合作聯系,扶持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供銷社、龍頭企業、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村經濟能人創辦或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深入推進示范社建設行動,加快建設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推進農業專業化分工、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提供信息、技術、金融等全方位服務。要積極培育發展專業協會,創新機制,規范管理,對服務能力強、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給予補助。
更加重視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要加快農村金融改革,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制度創新,大力推動金融、人才等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以外來資源要素激活存量資源要素,利用外力進一步拓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空間。要鼓勵、引導、協調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產業化、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生產經營的信貸支持,確保涉農貸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增速,支持有條件的合作社興辦農村資金互助社。要整合各類培訓資金和力量,加大培育新型農民力度,鼓勵更多優秀人才扎根農村干事創業。要加快發展農機科技,進一步優化農業裝備結構,通過增加大型農機具補貼等辦法,積極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推進農業專業化和規模化生產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