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產業帶:轉型升級的一個戰略平臺
2010-5-19 9:2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龍灣區沿海產業帶是溫州沿海產業帶重要組成部分,處于溫州沿海產業帶中部,分核心區和協調區。其中核心區包括海濱、永興、沙城、天河、海城5個鎮(街道),以及濱海工業園區和民科基地。沿海產業帶是龍灣區打造現代制造業集聚區、民營經濟創新示范區,是推進龍灣新一輪發展的戰略平臺。加快沿海產業帶開發建設,是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增長極、提升城市功能、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對我區構建宜居宜商的現代化濱海新城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謀布局、搭框架。一是打造一核。以行政中心區和永中舊城為主體,延伸永強南片、聯接瑤溪西片,重點發展行政辦公、商務貿易、科教文化、總部經濟、生活居住和旅游休閑,完善公共配套及基礎設施,不斷提升城市功能,發揮對南片城鎮區和東部新區的功能輻射作用,成為沿海產業帶城市服務核心區域。二是構筑兩軸。城市拓展提升軸。以機場大道、甌海大道、永強大道和濱海大道為龍灣區沿海產業帶的城市發展主軸,以城市中心區的擴容和南片新區拓展為重點,以提升城市功能和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為主攻方向,發展商貿流通業、金融業、科教文衛和現代居住,形成沿海產業帶的城市服務支撐區。產業集聚發展軸。以濱海大道和甬臺溫高速復線兩條沿海快速通道為主軸,以民科基地、濱海工業園和空港經濟區為發展腹地,集聚和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物流、空港服務及濱海休閑旅游,通過快速交通聯接,聯動南北區域,形成沿海產業帶和溫州城市東擴的主載區。三是聯動五片區:以濱海產業新區、空港經濟區、南片城市建設區、靈昆生態休閑居住區、大羅山生態區為主區域。整合片區間與城市中心區綜合交通設施、基礎設施、公共配套設施,聯動靈昆片、大羅山片,構筑山海生態走廊,促進城市、產業、生態和諧發展。濱海產業新區。堅持滾動開發,形成以裝備制造、高新技術和高端傳統支柱產業為主的先進制造業區塊,以研發孵化、物流倉儲、總部商務為主的生產服務區塊和濱海休閑、產業人口居住為主的生活服務區塊,成為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示范的現代化產業新城。空港經濟區。利用航空限高未利用土地和機場擴建,建設空港產業集聚區,與海濱、永興對接聯動,建設空港物流區、綜合服務區、商貿商務區、旅游休閑區,致力打造功能相對完善、產業特色鮮明的綜合性城市服務片區。南片城鎮建設區。通過加快舊村鎮改造和“退二進三”、退二提二,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優化城鎮格局,片區與民科基地融合暢通,片區聯動銜接,承擔產業新區的配套服務功能,整體推進相關產業發展,形成生產生活服務的副中心區。靈昆生態休閑居住區。對接甌江口開發,建設生態居住組團、港口服務基地和休閑度假區,發展都市生態農業和生產生活配套服務業。大羅山生態撫育區。主要承擔生態撫育和生態旅游、生態觀光農業發展功能,推進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建設生態旅游觀光區、觀光農業示范區和生態人居。
二、重規劃、打基礎。一要突出規劃引領。依據溫州市沿海產業帶發展戰略規劃和龍灣區沿海產業帶實施規劃要求,各工業園區和重點區塊要編制各自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實行錯位發展、聯動發展。二要注重基礎先行。加快民科基地道路、市政、供氣、供電、供熱等配套設施項目建設,為企業入園創造條件,啟動沿海大道、環山公路、濱海客運中心、濱海濱運場等交通建設,加快東片防洪工程、靈昆北堤、東片排污排水管網工程及完善城市公交、供水、垃圾收集、供電、供熱、供氣等市政配套設施建設,提高城市承載能力,為沿海產業帶建設提供基礎支撐。三要堅持協調發展。按照沿海產業帶實施規劃的空間界定,按照產業準入門檻、產值規模和發展潛力,制訂出臺政策意見,將狀蒲片、瑤溪片、城市中心區和南片城鎮“退二進三”、退二提二及重點工程拆遷的企業,集中安置在龍灣中心工業區、濱海工業區、永興北園、永興南園及其它特色產業基地,推進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梯度轉移、集聚發展,拓展城市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空間。
三、調結構、促提升。一是積極培育臨港產業群。以溫州機場擴建和口岸升級為切點,大力拓展空港物流區和臨港產業區,重點集成航空物流的集聚綜合服務,構建成為區域先進制造業和城市產業服務的樞紐中心。同時綜合周邊海濱、永興的相關城鎮功能,促進臨空產業和人口集聚,延長產業鏈,形成集聚強、輻射廣的臨港產業形態。發揮龍灣港區和靈昆港區優勢及龍灣區作為溫州市邁向東部“橋頭堡”作用,加快港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引入港航企業,發展港口運輸、船舶制造、物資集散等產業,形成優勢突出的現代港口物流基地。二是打造傳統優勢產業集群。通過制度創新、自主創新、科技創新、品牌戰略和產業重組整合,加快人造革、不銹鋼、制筆、水暖潔具、閥門、民用電器等十大支柱傳統優勢進行升級發展,促進其品牌化、特色化、集群化,提高產品競爭力和美譽度,為沿海產業帶嫁接“退二進三”產業轉移打好產業基礎。對布局在民科基地傳統產業提升區、永興北區、濱海工業園“退二進三”產業區及特色產業基地和標準廠房基地,通過內育外引,形成傳統支柱產業集群。三是培育高新產業集群。以龍灣沿海產業帶的灘涂港口等資源優勢、產業基礎以及城市為依托條件,培育產業帶動能力強、產業鏈較長、與現有產業關聯度較高、可形成規模經濟的產業以及具有技術含量或品牌度、市場化集中度較高的高新產業和新興產業。重點培育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四大重點戰略產業,形成一批核心產業化區塊,集聚一批市場前景廣、產品附加值高、科技創新能力強的高新產業集群。同時,加強科技研發和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做強做優高新企業和產業。四是構建現代服務產業集群。發展現代商貿業。以引進大項目、新業態為重點,以龍灣城市中心區為核心,以南片建設區為依托,著力構筑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輻射面廣的城市商業圈。加快建設城市中心區商貿區和永中商業街、商務樓宇、大型購物廣場和集辦公、餐飲、娛樂、休閑等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體,加快永梅商業街改造,打造溫州最長的適應街,推動龍灣南片商貿業發展。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利用龍灣中心區輻射效應,在沿機場大道、甌海大道、濱海大道建設一批專業性市場,形成城市東部專業市場集聚區。發展房地產業。結合中心區拓展、舊城舊村改造、工業園區配套建設,加快城市中心區商住區建設,重點開發永中住宅群,推進瑤溪南片市級大型住宅區建設,加快南片城鎮住宅小區開發,規劃建設甌海大道沿線環大羅山生態住宅、靈昆等具有海島風情的房地產項目,打造都市生態居住板塊,加快舊城改造和村級三產留地開發,建設一批安居住宅區。發展濱海旅游業。以永強、丁山海堤和靈昆島、大羅山生態區為依托,充分利用龍灣豐富的人文歷史文化、山海生態資源、濱海自然風光,加強文化與旅游對接、挖掘特色內涵,重點開發建設瑤溪鐘秀園景區和靈昆海島旅游及大羅山生態旅游開發建設,推動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變,推進濱海生態休閑旅游和都市休閑觀光旅游發展。發展現代物流業。以港口、空港、鐵路立體交通優勢為依托,著力打造鐵路物流、港口物流、空港和民科基地生產性配套物流基地。發展總部經濟。依托產業集群發展、中心區建設和空港經濟區建設,為高新技術產業提升高品位商務服務。同時扶持培育發展科技信息、金融保險和創意新興等服務業。五是做精都市高效農業。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著力做精都市高效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打造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形成以觀光休閑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為主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產業布局上,在狀元、瑤溪重點發展楊梅、園林苗木生產基地。靈昆重點發展特色瓜果生產和無公害蔬菜,并充分利用自然風光,開發綜合性農業觀光項目,打造生態、休閑、農業示范等一體的對外綜合農業開發區。永中、海濱重點發展景觀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建設農產品物流中心,形成溫州東部農產品流通集散基地。其他農業區塊重點發展糧食和蔬菜基地,建設溫州市級糧食標準區和無公害生產基地。六是主攻一個平臺。民科基地是沿海產業帶的核心區和先行區,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平臺。要以更寬的視野認準主攻方向,舉全區之力,合力推進民科基地建設。
四、強生態、重保護。嚴格按照入園守則,設定相應的產業準入門檻。入園企業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對入園項目,各園區、發改、經貿部門會同環保部門,對項目進行科學評估論證通過后方能實施,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企業入園,杜絕污染嚴重的項目。積極開展產業帶內工業開發區域的環境綜合治理,加快編制生態化改造規劃,實施環保設施聯建共享,排足排好相關的具體項目,加大三廢處理實施和截污管網建設力度,逐步完善沿海產業帶污水收集處理及回用體系,通過資源綜合利用、廢物集中處理、熱電能源共享等模式,堅決落實環保“三同時”制度。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化資源化原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低碳經濟產業鏈,全面推行清潔化生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高度重視生態建設,保護好區域主要生態涵養用地,優先考慮區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可修復性,積極利用現有水體、綠地等形成綠色開敞空間,避免工業開發連片蔓延。加強水環境治理,科學開發利用灘涂,加強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將沿海產業帶打造成生態示范區。
五、供要素、抓保障。一是創新投融資機制。要拓展融資渠道。以政府資金為引導,通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及產業平臺等政府投資項目建設,充分調動全社會投資資源,積極拓展多元化的投資融資渠道。逐步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吸引境內外風險投資機構在本地開展風險投資業務,采取各種政策吸引金融資本,民間資本,外資等多樣化的資本參與沿海產業帶的開發建設。要創新融資擔保體制。積極鼓勵和發展風險投資,培育資本市場,完善局部的融資體系。鼓勵以大型集團公司為主體建立風險投資基金,完善創業投資管理和服務體系,對創業資本的投資進行產業指導。建立創業投資基金,通過發行股票、地方債券、城投債券、金融、租賃、商業票據、信托等方式融資,提高沿海產業帶直接融資能力。成立開發建設投資公司,形成政府主導、社會資金參與、市場化運作的開發建設機制。積極探索BT、BOT等方式,鼓勵民資參與基礎設施、圍墾造地、民生事業等領域建設。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快中心區地塊轉讓,積極主動爭取市級各部門在土地轉讓金返還、地方財政返還、沿海產業帶建設資金支持。健全公共財政體制,統籌安排盤內財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整合財政性專項資金,擴大資金規模,加大沿海產業帶資金投入。三是強化土地要素保障。全面落實工業用地招拍掛制度,加強項目投資后續監管,杜絕低效開發和圈地行為,盤活土地存量。盡快出臺農村“三地”利用政策,規范和加快村級二三產返回地開發建設,提高用地效率。積極探索農村集體土地流轉辦法,加大村鎮改造和宅基地整理,盤活農村土地存量。按照全區一盤棋原則,將龍灣區城區“退二進三”、退二提二納入沿海產業帶各大功能區塊,留足安置空間,承接城區產業轉移。
六、抓項目、促開發。一要抓好工業項目的推進。把有效投入作為推動繼續發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抓好工業項目供地率、企業進場開工率、進場投資率、竣工投產率,著力抓實產業化項目。二要實施回歸工程。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做大做強為主線,以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為核心,以產業鏈招商引資為思路,發揮在外商會協會的作用和在外溫州人人脈優勢,對在外溫州企業特別是龍灣企業進行業態跟蹤,引進產業關聯較強、產業帶動力強的項目入園,實現產業回歸、資金回流、信息回饋、人才對流、要素集聚,實現經濟內外互動發展,打造龍灣人經濟新平臺。三要抓好重點項目落地。完善沿海產業帶項目庫建設,篩選和梳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重大產業項目。加快推進一批在建項目,提前實施一批規劃項目,積極包裝一批新項目,爭取上級資金,促進重大項目落地建設,近期要重點抓好中心區、民科基地、空港經濟區、南片城鎮商貿物流區等區塊建設,以項目帶動促進沿海產業帶開發建設。
七、建機制、優服務。一是完善工作機制。建立沿海產業帶開發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由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會同相關領導以及各職能部門,全面統籌產業帶內各類規劃銜接,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等重大問題的協調。完善督查制度,按照沿海帶開發項目的開發時序,實施項目負責制,制訂項目實施計劃和完成時間表,將項目任務分解落實到園區(基地)、部門、鎮(街道),責任落實到責任人,定期進行跟蹤督查,定期通報項目推進的落實情況。建立完善工作考核體系,對考核指標進行量化定性,并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據。二是理順開發管理機制。按照統分原則和屬地管理原則,各片區要加強合作,明確開發主體層次,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安排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統一基本政策處理,統一協調開發建設的重大問題。各產業區塊的管理主體合理確定各自區塊分期、分區開發建設。加強與濱海園區、甌江口開發區域協作,建立定期溝通對活交流機制,在招商引資、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產業布局等領域發展,實現產業的聯動發展、資源的優勢互補互促,整體推進。三是創新政府服務機制。建立“小機構大服務”格局,優化政府審批服務環境,擴大窗口授權,減少審批環節,提高辦理效率。項目審批實行“一攬子”受理,提供“一站式”、“全程式”完善快捷的服務。重點項目投資項目審批實行并聯制和無償代辦制,各職能部門實行專人負責、入園企業及其項目的審批、審核備案均由各園區全程代辦,實行“一對一”跟蹤服務。全面實施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緩、停”政策,減少收費項目,降低收費標準,減輕企業負擔,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