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中的哲學思想
2010-5-16 19:5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王宗喜
在滾滾的長河里,到處閃耀著哲學的浪花。比如物資持有方與需求用戶之間的供需矛盾,物流企業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心理差異,以及物流作業與客觀環境的沖突等,無不隱含著深邃的哲學道理。惟有借助哲學的智慧之光,才能穿透表面現象的迷霧,揭示出物流活動的本質規律。
我們不難看出,物資持有方與物資需求方之間的供需矛盾,集中反映在時空差異上,而物流正是利用儲存與運輸這兩大法寶來解決的。將物資暫時儲存于倉庫中,待需要時再將物資送到客戶手中,這就解決了供需雙方的時間矛盾。物資供應地與需求地之間有一段距離,形成了空間矛盾,而物流依靠運輸手段則有效地化解了這種矛盾。可見,物流正是擁有動靜之劍,才有效地斬落了供需的時空矛盾。當然,在物流實踐中,既沒有花前月下談情說愛的浪漫,也沒有張飛吃豆芽那樣的輕松,必須認真謀劃何時何地儲,何時何地運,解決好物資動靜關系。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物流學就是一門物資動靜藝術,而只有精通物流之道,并熟練掌握動靜藝術者,才真正成為一名物流藝術師。
在壯闊的物流領域,點與線、硬與軟、人與物以及分與合等都存著微妙的辯證關系。處理得當,則物流興旺,處理不當,則每況愈下。物流網狀結構,如何布點連線,如何依據場理論合理布點、選線,體現了物流點線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密切關系。在發展物流硬件設備的同時,必須兼顧發展相應的軟件系統;在建設物質基礎條件的同時,必須加強物流人的素質訓練;在搞好綜合集成的同時,必須注意保留各領域的個性特色。
任何物流事件都時刻處于變化之中,斷不可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來分析。火車和飛機的提速,加速了物流時間的升值,推動了物流時空的轉換;儲存于倉庫中的物資,外觀上看似是靜止不動的,實質上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金屬制品的生銹,木制物品的腐爛,各類食品的變質,都深刻地反映著這種變化;物流安全工作者十分關注量變到質變的發展動態,往往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
在物流領域,背反現象大量存在。當投入一定的經費用于改善物流作業環境條件時,誠然會因為服務質量的提升而帶來客戶的增加和收益的增大,但同時加大了物流成本。高明的物流管理者,總是辯證地判斷這類背反現象,權衡利弊,擇機決策。利弊往往共生于同一物流事件中,斷不可盲目決斷,而要審慎分析,同時將配套措施跟上,盡量做到揚長避短,謀求效益最大化。物流理論源于實踐而又高于實踐,謀求物流理論的發展必須堅持創新,而創新活動又必須深深扎根于物流實踐中,傳統的物流實踐模式定型之后,往往不易于接受新的改革措施,往往會對創新改革產生一種反抗力。物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實際上是這種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較量的過程。在戰略上要藐視舊習慣的反彈力,而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面對的各種困難,既要始終保持昂揚的斗志和熱情,又要扎扎實實地排除阻力。惟其如此,才能保證物流改革創新順利展開,也方能穩步推進現代物流業蓬勃發展。
透過物流表象看物流本質,透過剖析物流現象考察物流運作的一般規律,應是研究物流的基本方法。這也是物流人應當掌握的哲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