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溝通交流促進發展的平臺
2010-5-16 19:5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慈洪君
“兩年前,由何黎明會長提議召開物流業產學研結合工作座談會,在各界人士的支持關心下,會議內容更加豐富,議題更加集中。如今,座談會已經成為了一個各地產學研機構溝通交流促進行業發展的平臺,對物流業健康快速發展正在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5月8日,在大連舉行的中國物流學會2010產學研結合工作座談會上,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賀登才在主持詞中作上述表示。正如賀副會長所說,從第一次在杭州,僅有二三十名參會者,經歷去年的武漢,到本次大連會議,參會人數迅速突破了200人,他們來自全國各地的物流企業、園區、協會、學會、院校、研究機構和新聞出版單位。在本次會議上,共有8個單位做大會交流,有30家單位提供了書面材料。尤其在小組會議上,大家積極發言,時時迸出智慧的火花。如何最大程度地實現物流學術理論和企業經營實踐的結合,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產學研結合推動企業戰略升級
開灤集團是一個百年企業,始建于1878年,是我國北方煤炭工業的源頭和中國煤炭工業的搖籃,但也面臨著資源減少和枯竭的挑戰。該公司自2002年開始實施產業化重組,把煤炭運輸、銷售、供應等分列出來運營,由經貿公司演化為物流分公司、國際物流子公司,走上了一條由企業物流向社會物流,由社會物流向煤炭專業物流發展的路子。據開灤集團副總經理李敏介紹,早在2003年,集團即與北京交通大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研究所等院校、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他們以課題或者戰略規劃等合作方式,通過對方的先進理論,指導開灤集團實現戰略轉型。同時,開灤集團十分重視企業員工的素質培養,他們每年派出高管、中層人員到國外進行研修學習,從而確保集團決策和執行的正確性。企業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開灤集團則通過國內外的實地考察學習交流,取長補短,為我所用,實現跨越式發展。他們先后到日本的東京灣、澳洲的紐喀什爾,國內浙江傳化、北京空港、廣州、天津等不同業態的物流園區考察學習,結合實際,精耕細作煤炭專業物流。
重視院校、科研機構的智慧支持,是很多包括開灤集團在內優秀物流企業的通行作法,蘇州物流中心即是一例。蘇州物流中心通過校企合作,設立專項獎學金,幫助品學兼優的學生以及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同時,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優先錄用優秀畢業生,在促進企業發展的同時,作好人才儲備工作,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人才保障。創建物流實訓基地,是很多物流企業與院校合作的模式。遠成物流集團是以干線運輸和區域配送為主營業務的綜合物流企業,因為集團高層重視、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等因素,多年來形成了自己獨特有效的管理運行辦法。據遠成集團培訓部副部長鄒海介紹,他們將學生培訓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40天的熟悉業務階段,讓學生了解整個公司的發展和文化,要考試。第二就是崗位輪換階段,學生要在銷售、客服、單證、統計等不同崗位進行操作實習,有講師指導,完成定位。第三個階段進行崗位磨合,進行考核。第四個階段是共同發展,成為專業人才,簽訂用工合同。
渴望擁有優秀的人才,為很多物流企業朝思暮想。德利得物流公司運營總監惲綿表示:“企業干部成長過程和學歷高低是成正比的。”他舉例說,企業有2個副總經理,一個是做了18年,一個是做了6年,前者是轉業軍人,后者是物流本科生。為了更多吸收人才,德利得實施了“物流直通車”工程,“我們直接跟學校談,實習期給學生補貼,期滿后跟正式員工一樣,讓他們迅速成長起來。”惲綿極富激情的演講,贏得了與會者掌聲認可。
人力資源永遠是企業最具活力的動力源泉。與院校合作,解決了人才問題,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指日可待。
院校科研機構要積極融入行業發展
天津大學劉偉華教授認為,在產學研結合的整個鏈條中,首先需要學校主動地走出去,走進市場,走進企業,這樣做有利于學生成長,因為終究學生是社會的,是企業的,而不是學校的。當然,達到良性結合,對學校學科成長也是有益的,使之不會成為空中樓閣,不會成為兩張皮。只有培養出了“適銷對路”的學生,學校才能說完成了自己的社會責任。第二個要主動請進來。其實很多企業的高管、中層,都是從校園走出去的,有很強的校園情節,很樂于到學校開展業務交流講座。因為他們從企業中來,從一線來,講的內容都是生動的、親身經歷的,是實際操作中的所感所想,不是紙上談兵,所以有時比學校老師的課更受歡迎。
2009年4月,天津濱海職業學院本著雙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與中國遠洋天津物流公司簽署校企合作意向書。中遠物流公司是一個規模和實力強大的現代物流企業,有全球化的物流網絡,掌握先進的物流核心技術和手段,擁有許多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以及專利技術。2009年7月,學院20名一線教師利用暑假時間到中遠天津物流公司進行頂崗實踐,8月份,學院教師為中遠天津物流公司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啟動融資物流新業務實訓和就業安置計劃。通過這些“嵌入式”合作,學院提高了學生的物流業務開拓和操作能力,改善了學院物流教學條件,提升了學院教學與科研水平。同時,企業方面也節約了大量的培訓成本,而且儲備了大量物流人才,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和物流業務操作水平。
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一直在做產學研結合方面的探索。他們成立了一個由企業、行業和政府、學校專家組成的專家指導委員會,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課程開發、精化教材建設、開展實習實訓。他們實施2+1戰略,就是2年在校的專業基礎教育,加上1年的企業實習。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達到零距離上崗,順利實現從學校到社會企業的過度。云南財大與省物流集團的合作,學校方面受益不少,取得了明顯的雙贏結果。用云南財大商學院李嚴鋒教授的話講,“至少有四個方面的收獲”。第一是企業高管進校園充實了師資隊伍,第二是學生實習就業有了保障,第三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突破,第四推動了云南物流業的發展。
合作層次還有待加深加強
通過近幾年的工作,學術研究更加務實,更加符合產業發展的需求,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人才培養上,通過規范流程、制度,提升了企業管理者的水平,加強了物流專業畢業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但他同時強調,必須看到產學研結合的現狀,離“出更多成果、出更大效益、出優秀人才”的高層次要求。
產學研結合,企業是重要一環。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沒有運營高效、規模龐大的物流企業群體,就不會有先進的物流業。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物流學會常務副會長戴定一介紹,產學研結合一直是中國物流學會工作的重要內容和基本方針。現在國內共有62家單位獲得了產學研基地稱號,其中企業22家。
畢業學生多,就業問題突出,學校壓力大。現在全國開設物流專業的本科院校有270多所,高中職院校有1600所,從這個角度說,物流人才濟濟。學校急于將學生“推銷”出去,是積極參加產學研會議的內在動力。從另一方面看,很多企業卻在為“招不到合適的人才”而發愁,這就有個為誰培養人才和如何培養人才的問題,也是產學研相關各界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從科研院校的角度上來說,物流學術研究缺少重大研究成果。
站在企業角度,需要的是用得上的學生,當然核心問題不在學生,在老師,因為很多學校的老師,不了解物流企業,對企業的經營過程不了解,所以有會議代表認為,應當推廣“交叉任職”的作法。學校物流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參與經營生產活動,物流企業高管和中層,也要定期接受系統的培訓,“學中干,干中學”,缺一不可。北京交通大學經管學院很多物流專業學生的畢業設計,題材來自企業實踐。學生的畢業論文指導中實行雙導師制,有老師,有企業專家。這樣,從制度層面保證了作品不至于流于空談,多了些實際內容。
惲綿的觀點具有普遍性。他認為,產學研結合分三個層次,一是溝通層面,校企要互相了解需求,達成認識上的一致。二是合作,簡單的你替我做事,我給你幫忙。三是協同的階段,也是共同發展的階段。院校離開企業沒有出路,企業離開院校,業務不能得到提升,科研單位脫離了產業實際,就沒有存在的意義。“現在產學研的工作不只是結合,而應當強調融合,應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國物資儲運協會姜超峰認為,產學研機制的建立,還應加強研究機構的作用。現在研究機構參與產學研基地建設比較少。因為這些機構承擔了政府的一些職能,搞政府規劃、產品設計、課題研究,這些工作都與學校、企業密不可分。另外,一些專家認為,產學研結合不能離開政府這一環。落實《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要調結構上水平,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必要時可以“政府搭臺,校企唱戲”。比如本次會議的成功舉辦,就得到了大連市現代物流業發展辦公室的大力支持,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