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定一:物聯網與智能物流
2010-5-12 9:5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物聯網與智能物流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 戴定一
最近一段時間,物聯網的討論成了一個新的熱點,股市上甚至形成了物聯網板塊,并且成了最活躍的部分。在物流界也是如此,物流商、IT商、管理機構、高等院校都在熱議這個新概念。為減少其中的盲目性,本文就物聯網概念的興起及其對物流的影響介紹一些情況,也談談自己的認識。
1、物聯網概念是怎樣興起的?
• 物聯網的概念最初來自“傳感網”,是作為重大IT技術提出來的。1999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提出,“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2003年,美國《技術評論》雜志提出傳感網絡技術將是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
• 到了2005年,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了《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一文,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射頻識別技術(RFID)、傳感器技術將是其中的關鍵技術。
• 可以說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物聯網的概念還只是在技術界受到關注,情況的變化出現在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后。2009年初,奧巴馬在與美國工商業領袖舉行了一次會議上,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并建議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從此物聯網的概念進入了國家的戰略層,發達國家也紛紛效仿,提出相應的戰略對策。
• 隨即物聯網概念也在中國升溫。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在江蘇無錫訪問微納傳感器研發中心時指出:“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加快推進傳感網發展,盡快建立中國的傳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國’中心”。 溫總理的這段講話表明物聯網進入了我國最高決策層的視野,也被稱為是“引爆”了中國物聯網的標志性事件。2010年物聯網進入了人代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的“物流網元年”開始了。
• 2、物聯網概念的基本要點
• 關于物聯網的概念已經有很多的解釋,也有很多的爭論。目前對物聯網的關注,IT界比較熱情,因為有專家估計,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比1,因此物聯網是IT產業寄予厚望的新時代。
• 值得注意的是,產業界對物聯網熱潮卻比較冷靜,所以在討論或爭論中,無論是內容還是參與者多集中在技術層面。本文則試圖從物流領域應用驅動的角度去探討物聯網發展路線圖,歸結為發展的目標,主要困難,這些難題之間的關系,推進的策略。
• 物流的應用驅動可以概括為“物聯網促進物流智能化”。這里包含三個基本要點:一是如何部署更加廣泛、及時、準確的信息采集技術,如射頻識別(RFID)、各類傳感器、地理定位系統、視頻采集系統等;二是如何把這些信息實現互聯互通,既滿足專用的要求,也能實現方便的開放和共享;三是信息如何管理、加工、應用,解決各種現實問題,把虛擬世界的信息轉化到實體世界的應用中來,也就是進入到IBM稱之為“智慧地球”的時代。在物流領域來看,物聯網只是技術手段,目標是物流的智能化。
在發展物聯網的進程中會存在許許多多的困難,從我從事的物流信息化和RFID的工作經歷來看,在采集信息、互聯互通、智能應用三個環節中,各有其主要矛盾。在采集信息的環節中,一般認為技術標準和投資成本是主要矛盾,這方面技術界有較多的發言權,也是目前討論最多的部分。但是從應用角度來看,成本和標準在特定的應用目標面前可能都不是問題。在互聯互通的環節中碰到的矛盾是具有挑戰性的,我稱之為“開放性的整合”,即在信息的整合中既要滿足開放性要求,是各種信息很方便、成本很低地互聯互通,又要滿足安全性要求,這樣才能用于商務、管理、控制,也就是要解決好專網與公網的關系。物聯網必須身兼二職,作為公網具有交換信息,互聯互通的職能,開放、低成本、便利為方向;作為專網是為特定功能服務的,要安全,要固化管理職能,要體現所有者的目標。處理開放性和安全性之間的矛盾,在以往的互聯網應用實踐中已經有過許多探索,大體上會涉及技術和管理兩個方面。但是物聯網的引入,提高了問題的復雜性,主要是沖擊了公共服務與商業服務的邊界。
至于說到智能應用環節,情況更為復雜,難度更大,并因為在三個環節中處在核心的位置,應用的部署和發展會直接影響到采集信息技術、互聯互通的解決方案的發展軌跡。所以有必要單獨加以說明,這樣有利于把應用研究放在驅動力的位置上來,有利于改變目前產業界的旁觀態度,把物聯網的發展戰略實實在在地推進起來。
3、什么是物聯網時代的智能?
• 從應用入手,就要先說清“智能”應用究竟是什么。我研究了“智慧地球”始作俑者IBM的一份報告“智慧供應鏈”。該報告說明了供應鏈的智慧需求是如何引出來的。
• 金融危機中,IBM在對全球400余位供應鏈高管的調查中發現:對供應鏈壓力最大的因素是成本控制、可視化、客戶需求變化、風險控制和全球化等五項,但由于環境越來越復雜,變化越來越快,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高管們原來供應鏈設計時所遵循的原則如“高效、需求驅動、整合優化”等已經不夠用了,還必須添加“智能”的要求,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但是IBM的報告就此打住了,并沒有清晰地點出來這里的“智能”在今天的環境下究竟意味著什么?與我們以往理解的“智能”有什么差異嗎?
• 我以前寫過一篇涉及“智能”的文章,曾形象地定義過這樣一個公式:智能=信息化+自動化。現在來看有些慚愧了,因為它還不足以說明“智能”的新發展。物聯網時代的“智能”應該是基于網絡的,或者說是依托“基于網絡的集中式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的。這里有必要強調“集中”的特點,因為智能的網絡也稱為“神經網”,可分為功能簡單的“末梢”、功能復雜的“中樞”和連接兩端的網絡三部分。末梢相當于傳感器、RFID等采集信息的網絡,“中樞”相當于集中式數據處理和服務的中心,把采集的信息經過復雜的深加工,再反饋到系統的各部分,作出協調、優化的應對措施,這是基于網絡的智能發展趨勢。這樣的智能不同于“傻瓜相機”式的獨立智能解決方案,而一定要基于網絡和集中的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數據中心)。這應該是物聯網時代的智能化最重要的特征。
• 4、物聯網帶來的智能物流。
• 如果確認了數據中心是物聯網時代智能的主要特征,那么“智能物流”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物流的數據中心的發展歷史了。研究物流領域的數據中心建設問題依然要遵循物流產業自身的發展規律:一是如何做大,二是如何做專。所謂做大,主要指橫向整合,實現同類資源集約化,例如利用信息網絡整合分散的貨主和車輛進行優化匹配、多式聯運平臺整合各種運輸方式、物流樞紐和物流園區對各種資源的整合和有效管理等等;所謂做專是指縱向整合,按專業化類別進行物流流程的信息采集,深加工后使流程得以整合、優化。兩類數據中心都是整合數據的“平臺”,但前者提供的是物流中的標準化服務,如倉儲、運輸、貨代、快遞等;后者提供的是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如汽車供應鏈、家電供應鏈、服裝供應鏈等的整體解決方案。
實際上在我們的現實中已經有很多的數據中心了,把它們作為物聯網時代智能化的萌芽,去發現、總結,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最終還是要把推廣應用物聯網時代的智能物流落實為促進各種數據中心的建設。現在的數據中心已經很多了,有服務于企業內部的,有服務于地區或行業的,有服務于全國的,還有服務于國際之間的。現在是到了把數據中心作為一個新的經濟主體來研究的時候了,從經濟主體的腳色來看,不管哪一類數據中心,核心問題是商業模式,也就是整合信息靠行政還是靠服務?由此決定了功能定位、市場定位、流程設計、技術方案等等一系列問題。可以斷言的是,物流能否智能化,就看物流數據中心的體系建設是否成功。
5、智能物流的機遇與挑戰
數據中心作為物聯網時代智能化的主要特征,也是未來網絡經濟社會的一個創新的經濟主體,必然凝聚了各種矛盾,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使得只習慣于傳統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我們產生迷惘或失誤。
----數據中心是實體企業還是虛擬企業,按行業管理還是按屬地管理?要有準入制度嗎?企業登記管理還有效嗎?
----數據中心是信息技術服務商,還是內容服務商、通訊運營商、咨詢服務商、物流商?傳統的行業分類還有效嗎?
----數據中心提供的是商業服務還是公共、公益服務?如何確定收費的合理性?商業服務和公共服務之間有界限嗎?
----數據中心如何保證客戶信息安全,能否承擔因安全問題帶來的客戶損失?我們原來的安全觀念和技術還適用嗎?
這只是信手拈來的幾個疑問,已經可以看出網絡時代的沖擊有多大了,甚至可以說正在沖擊所有已經定型的格局和邊界。物聯網時代對于生產、商貿、物流、行政監管、公共服務、百姓生活等等方方面面的影響更具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只是已經有許多人論及,就不再重復了。總之,把物聯網稱之為一個新時代是不為過的。
這樣大的一個時代變革正在悄悄地來臨,機遇和挑戰并存。現在圍繞物聯網的討論還以務虛為主,一旦涉及到數據中心的建設就會務實起來,此文就是要提醒大家這樣一個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