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推進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聚集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
2010-5-10 11:4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目前,貴州省有初具規模的工業園區63個,初步形成了一些以核心企業為主體,產業特色鮮明、資源綜合利用、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的園區。但經濟總量小、工業結構矛盾突出,輕重工業不協調,集約程度低是貴州工業園區的普遍問題。貴州省經信委主任班程農指出,要積極推進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聚集。
“依托主體企業,向有一定關聯度的產業延伸,是我這次參觀的收獲。”在日前召開的全省首次工業園區會議期間,參觀湄潭綠色食品工業園區時,參會的牛來香董事長孫金波對記者說。
據悉,這是貴州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組建以來,組織召開的首次全省工業園區工作會議。會議的任務是交流工業園區發展和建設的經驗,分析工業園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研討貴州“十二五”工業園區建設規劃的基本思路,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切實轉變增長方式,努力提高貴州工業園區發展水平,加快貴州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步伐。
參加此次會議的有省委、省政府、省政協、省直有關部門相關負責人,各地州市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37個工業園區的負責人、企業及部分科研院所。
推進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聚集
省經信委主任班程農指出,積極推進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聚集。結合快速鐵路系統和高速公路體系建設,搞好工業園區內部交通組織對外交通聯絡,提高工業園區物流效率。加強園區配套設施建設,降低企業生產運行成本,增強園區企業市場競爭力,同時促進污染集中有效處理。
目前,貴州省有粗具規模的工業園區63個。
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貴陽國家高新區,是貴州省具有代表性的工業園區。據貴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康克巖介紹,截至目前,全區共有企業1891家,其中,外資企業19家,上市公司10家,占全省上市公司的58.8%;高新技術企業30家,占到全省的54%。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產業、先進制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與醫藥為主的四大產業,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率均在30%以上。
康克巖表示,今年,貴陽高新區突出“兩手抓”,即一手抓金陽園區的成長型企業培育,一手抓新區基礎設施建設。目前金陽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25家,今年高峰石油和朗瑪科技即將在7月和12月陸續上市。同時加大了對長通電器、泛特爾、成智重工、航宇等園區骨干企業的技術改造投入。瞄準貴州輸配線、電站建設、電器設備市場,加快引進許繼集團對長通、永青和振華電器實施整合,力爭用2年時間實現銷售50億元目標。
貴陽市工信委副主任唐振江表示,在2009年6月貴陽市召開的全市振興工業經濟大會上,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將加快推進工業園區規劃建設作為促進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明確在全市范圍內重點規劃建設九大工業園區。將其建成設施完備、功能齊全、承載能力強的工業發展平臺,為重點產業招商引資和優勢產業的培育發展創造條件,促進工業經濟規模化、積聚式發展。
湄潭縣工業園區的資本化轉化
對于貴州第二大城市遵義,規劃先行是遵義的經驗。該市聘請省、市規劃設計部門對工業園區的進行總體規劃。以培育大的主導產品為主要目標,按照資源、產業、區位等特點,把園區建設為規模大、檔次高、功能完善、產業特色鮮明、更重要的是承載能力較強的現代化工業新區。
遵義市湄潭縣工業園區推動土地、民間資金、人力資源的資本化轉化是此次會議交流的亮點。
湄潭縣副縣長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唐小宇對記者解釋道,土地資源的資本化轉化是指以工業園區規劃的16平方公里閑置土地為基礎,進行融資,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民間資金的資本化轉化是指由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引進民間資金參股的方式組建擔保公司,拉動銀行和社會資本投資;人力資源的資本化轉化是指引進浙江大學、西南大學、貴州大學等人才技術入股,建立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2004年,湄潭縣開始工業園區建設。到目前為止,湄潭綠色食品工業園區已被遵義市列為全市重點打造的七大園區之一,入住園區的企業已有30家。
另外,工業園區組織機構完善。遵義市現有17個工業園區管委會全部設立為副縣長副縣級全額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負責組織實施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開發、管理工作,人員經費納入市、縣(區、市)兩級財政預算。
班程農:要解決貴州工業園區存在的普遍問題
此次交流會上,黔西南州經信委副主任王敬貴介紹該州的政府引導與市場化運作結合的做法;畢節經信委主任周遵富介紹畢節走生態化的工業經濟發展道路引起大多數參會人員的興趣。
而班程農在總結經驗的同時,指出經濟總量小,工業結構矛盾突出,輕重工業不協調,集約程度低,體制不順,協調服務水平相對較低是貴州工業園區的普遍問題。
班程農進一步表示要加快編制“十二五”重點工業園區布局,實現“建設五大基地”、“四升一降兩突破目標”,即力爭用5-10年時間,把貴州建成中國南方重要的能源、化工、優質煙酒、綠色食品、裝備制造業基地;同時提升工業在三產、工業經濟、高新技術、非公經濟中的比重;力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有較大幅度下降,力爭較短時期內裝備制造業和白酒工業的發展取得重大突破。(胡燕妮 趙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