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五招”推進電子口岸建設
2010-4-7 23:0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年來,隨著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張家港經濟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口岸吞吐量、集裝箱標量等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逐年增長,張家港口岸正日益成為長江內河流域最大的外貿口岸。張家港長江岸線達60多公里,其中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達33公里,有萬噸級以上泊位33個,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木材、大豆、羊毛、棉花、化工品、再生品進口港和大米、中巴車、五金工具出口港之一。對此,張家港市自2004年開始就在江蘇全省率先啟動電子口岸信息平臺,通過各種“招數”推進電子口岸建設。經過十余年的努力,目前張家港口岸已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電子口岸系統,成為江蘇全省各口岸的排頭兵。
搭建平臺重支撐
2009年12月18日,張家港保稅港區(一期)通過驗收,這是江蘇以及長江中下游沿線第一個保稅港區,也是中國目前唯一位于縣域口岸的保稅港區。
在張家港保稅港區的申報建設過程中,張家港電子口岸發揮了極大的支撐作用。早在電子口岸籌建初期,就已提前做了相關謀劃。張家港電子口岸聯合張家港檢驗檢疫、海關等部門對保稅區和保稅物流園區原有的物流信息化系統進行整合。一方面在原有的物流信息化平臺基礎上,增加智能卡口、口岸物流、水域卡口等保稅港區特有的業務模式;另一方面,通過構建全區域三維電子場圖監管系統以及GPS車輛定位系統,利用信息圍網,依托口岸網絡,解決一地三區監管問題,通過各種新技術應用,最大限度減少基礎硬件建設,全力保障保稅港區的封關運作。截至2009年底,張家港口岸逐步打造了一個集監控中心、驗放中心、信息中心“三位一體”的數字保稅港信息平臺。
作為江蘇省率先啟動的電子口岸信息平臺,張家港口岸遵循“統一認證、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的原則,加快資源整合,充分發揮信息管理在大通關、大物流、大發展中的核心支撐作用。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下,現已基本完成集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電子物流三位一體的公共信息平臺的構筑,搭建了一個具有一個“門戶”入網、一種認證登錄的一站式服務平臺,為口岸企事業單位提供特色信息化服務,成功打造了“效率口岸”的品牌。
當然,電子口岸不是一勞永逸的項目建設,而是一個循序發展不斷完善的過程,以實現電子口岸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迅捷邁大步
2009年6月19日,張家港電子口岸一期軟件項目通過由省市有關部門組成的評審組驗收,由此標志著張家港電子口岸建設邁入新的階段。
在驗收工作結束的第四天,張家港保稅區環球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的小李打來電話:“現在可真是快多了,只要在電子口岸門戶網站進行一次登錄認證就可以隨意訪問保稅物流系統和公共倉儲系統,既幫我們節省了申報通關時間,又幫我們加強了內部管理建設。”
兩年來,張家港電子口岸已有會員單位近400家,會員操作員已達1500名,門戶網站日訪問量突破3500次,電子口岸在構建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集口岸通關執法和相關物流商務服務為一體的大通關統一信息平臺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
根據電子口岸咨詢規劃報告以及張家港地方特色,目前張家港口岸已啟動二期項目建設,著重場站聯網系統、港口航運系統、一單多報系統等方面下工夫,在一方面注重港口物流、港口航運、港口安全等配套系統的開發,初步實現數字信息港建設,提升口岸軟環境,另一方面實現電子口岸由“打基礎”向“打品牌”轉變,對特色產業和行業,提供主動服務。根據以上原則,二期規劃以下應用項目。
港口業務搶先機
在現代物流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港口業務模式已無法滿足需要,必須要依靠信息化提升港口的現代生產管理水平。此外,現代物流的根本宗旨是對傳統物流業務進行優化整合,縮短通關流程,從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滿足客戶需求的目的。
張家港電子口岸在二期項目工作中,有一項是“關檢聯動國檢端系統”建設,通過該系統促進港口業務的發展。自2009年起,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在充分了解保稅區相關信息后積極爭取加入電子口岸建設,多次主動聯系并協調溝通,突破性地參與到保稅港區電子口岸建設中,參與檢、關聯動的張家港保稅區檢驗檢疫管理系統電子信息平臺建設,該系統于2009年10月開始試運行,2010年2月起正式開始運行操作。該系統實現了檢驗檢疫對保稅區企業、物流、人員的綜合管理,實行的集中報檢模式提高了檢驗檢疫監管效能,方便了區內企業小批量、多批次訂單的及時交貨。
目前,該系統可以對所有進出張家港保稅區和保稅物流園區的貨物實施從申報、布控、核查、登記、放行的全過程電子監管,大大增強了檢驗檢疫機構對進出特殊監管區域貨物的監管能力,特別是能全面監控非法檢貨物的進出區情況,從而杜絕了法檢貨物以非法檢的名目偷過關口、逃避監管的現象。
搭建平臺為共享
張家港電子口岸從建立開始,就肩負了綜合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工作,利用其自身先進的軟、硬件環境,保障系統從調研、開發建設、試運行測試及后期完善各個環節有效進行,以及時完成包括企業申報管理系統、港口局信息審批管理系統、港口視頻監控、協同辦公系統等在內的港口綜合信息管理系統。
目前,檢驗檢疫、海關、海事、邊防等口岸聯檢單位在不少環節建立了便捷的信息處理系統,但由于各系統間無法兼容,各類報文難以統一標準,如同一個“信息孤島”,中間隔著長長的“信息鴻溝”。電子口岸XIB數據交換中心解決了這一問題,完成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搭建,它將檢驗檢疫、海關等口岸聯檢單位,碼頭、代理等口岸物流企業相關進出口業務的信息流、貨物流的電子底賬數據,將來自不同企業用戶,采用不同數據標準與傳輸協議的信息,集中進行處理,以達到整個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電子物流網內資源共享互通的效果。
提高服務謀率先
自2009年6月開始,張家港電子口岸在二期項目工作中重點開發港口物流、港口航運、港口安全等配套系統,實現對特色產業和行業的主動服務,形成張家港口岸物流規范。2010年7月,電子口岸將為張家港所有口岸單位揭開二期項目的“面紗”:整合物流企業商務運作,規范集裝箱口岸物流標準的港口航運系統;集約碼頭與相關企業及監管單位之間互聯互通、信息聯動的場站聯網系統;實現保稅港區國檢全面電子化管理以及海關和國檢數據對碰的關檢聯動系統;為口岸單位提供一站式服務的一單多報系統。
張家港檢驗檢疫局按照“大通關”模式,與張家港保稅區物流貿易局、張家港保稅區環球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攜手,對保稅物流園區環球物流中心開展的從上海轉關過來的“臺灣-張家港-周邊城市”進口集拼保稅分撥業務,在符合檢驗檢疫規范、減少監管風險的基礎上追求簡化報檢、快速通關效果,全力助推港口集裝箱與口岸物流跨越式發展。該模式的推出,將加快張家港保稅港區進口集拼-分撥業務的“大通關”建設,有效推動張家港保稅港區建立臺灣貨物集裝箱集拼中心成為上海洋山港的“貨物快速分撥中心”,同時實現張家港保稅港區有效監管,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此外,也將進一步推動檢、政、企三方通力合作,維護國家經濟利益,發揮張家港對長三角經濟的輻射作用,促進張家港地區外向型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當然,按照江蘇建設電子口岸的要求,張家港電子口岸建設中還存在需求和發展不平衡、信息化不平衡等不足,還需考慮各種因素,如系統對用戶需求的可滿足性等。針對這些不足,張家港將圍繞企業共性需求和個性需求的處理,進一步加強系統升級和功能擴展的便利性,綜合考慮不同模式下平臺建設的成本,積極探索不同模式下的運行成本、運營模式,不斷增強區域競爭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