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的8000噸鋼材
2010-4-6 0:4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蔡放
整個晚上,徐澤都在打電話向鋼廠和船隊催貨。
直到第二天,徐澤才接到碼頭打來的電話,運載著其鋼貿公司8000噸建材鋼材的貨船到港了。
彼時是2010年的新年元旦,按照發貨方——遼寧本溪某國營鋼鐵集團的規定,每月的1、11、21日分別公布前十天的鋼材出廠價,而徐澤1月1日的到港貨物,將執行鋼廠當月11日公布的出廠價格。
歲末年初,正是鋼材價格上漲期間。徐澤事后統計,1月11日鋼廠公布的出廠價格,比1月1日公布的出廠價格每噸提高了120多元。這意味著,因為8000噸貨物晚到了一天,公司要為此多支付100萬元的費用。
注定的延誤
徐澤就是這家鋼貿公司的總經理,公司坐落于東部某沿江地級市,平均每月會從那家遼寧鋼廠采購五六千噸的鋼材。此次,8000噸算是該公司一次較大量的采購,僅僅因為晚到一天,就造成這樣的損失,的確讓徐澤感到揪心。“兩地之間的水路航期需要一周時間,如果按正常速度的話,2009年12月31號可以趕到,但不知道什么原因遲了!毙鞚刹聹y,由于是鋼廠找的貨船,所以讓船走慢點,中途拋錨一兩天,這種可能性也并非沒有。
事實上,即使是2009年12月31日到港,徐澤的貨物也已經遲到了。
早在70天之前,徐澤就已經和遼寧該鋼廠簽訂了訂貨合同,并且約定45天內到貨,然而,貨物還是比合同期限晚到了25天。
不過,像這樣的貨物遲到現象,徐澤已經習以為常!昂炗喓贤话慵s定45天的到貨期,但都到不了。”徐澤對現代物流報記者表示,其從遼寧某煉鋼廠采購的鋼材,通常都要兩三個月后才到貨。之前幾年的合作中,鋼廠還曾在合同中注明,如果由于鋼廠的延遲發貨,造成對購買方的資金占用,將按照占用資金的兩倍銀行利息來賠。但是,鋼廠即使延遲了,也從未有過賠償,到2009年下半年,干脆將這條在合同中取消了。
而對徐澤來說,最大的損失還是來自于價格波動。由于合同規定,即使是延遲到貨,也按照到貨日的鋼材出廠價計算貨款。并且,合同中也并沒有條款規定,在延誤到貨后,由于出廠價格變化,給甲方或乙方所帶來的損失該由誰來承擔。
顯然,如果屆時鋼材出廠價格上漲,購貨成本提高,受損失的將是徐澤。當然,也會有鋼材價格下跌的時候,但徐澤告訴記者,由于對到貨時間的控制權在鋼廠,看漲就晚些發,看跌就早些發,因此,鋼廠總能在價格震蕩中找到恰當的到貨時間,在交易中具有更多的優勢。
對于鋼廠的延遲發貨以及“不合理”交易合同,徐澤認為是“無奈的事情”,其不會因為幾萬元去做費時費力的索賠,也不會轉而選擇其他的合作伙伴,因為在交貨方面,“其他鋼廠也差不多如此,國營鋼廠還好一些,和民營鋼廠合作,有的信譽更差!
鋼貿業的潛規則?
延遲交貨似已成為鋼貿行業中的潛規則。而且,在不同的鋼廠與貿易商之間,以及不同級別的貿易商之間,上演著相似的版本。
如,華北某民營煉鋼廠就存在著占用經銷商貨款的現象,當經銷商打入鋼廠賬戶的資金到達一定數額后,才會陸續收到一定比例的貨物。甚至在經銷商退出的時候,仍然有一部分貨款壓在鋼廠那里,既沒收到退貨款,也沒有收到貨物。
記者分別詢問了鞍山、本溪、天津、北京、石家莊、鄭州、合肥、江陰近十家鋼材經銷商,其均表示所合作的鋼廠有不同程度的延遲發貨現象,特別是對于螺紋鋼、線材等建材類鋼材,而近兩年來由于鋼材價格震蕩頻繁,這種現象尤其多。
河北省金屬材料流通協會副會長,同時也是鋼貿公司董事長的孫占國對此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當鋼材價格上漲的時候,鋼貿商不但難以及時、足量地拿到貨,還要面對鋼廠的種種推遲交貨的理由,甚至還要面對一些有官方人脈的鋼貿商的競爭,越是在鋼廠推遲交貨的期間,就越有更多比例的貨源流向其間。孫占國很不滿地告訴記者,至今他仍有100萬元的貨款長期壓在某民營鋼廠那里。
盡管有所不滿,但受訪的鋼貿商還是大多采取了接受的態度,因為“今后還要合作”。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市場分析師劉寧認為,目前,我國有20多萬家鋼材貿易商,經營規模都在幾萬噸至幾十萬噸,分布也比較分散,集中度較我國的上千家鋼廠來講更低。并且由于鋼材流通的特點,小規模鋼材貿易商進貨較受局限,只能選擇小范圍內的鋼廠購貨。因此,鋼貿商普遍不具備和鋼廠議價的能力,鋼材的銷售模式也注定要向鋼廠傾斜。
不過,劉寧對現代物流報記者強調,雖然鋼貿商在鋼鐵產業鏈中長期處于劣勢,但熟悉鋼鐵業的鋼貿商退出或改行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盡管會遭遇價格倒掛、虧損的情況,但也還是有賺錢的時候,總體上還是有一定利潤的。
在商業模式中求解
遼寧萬雄集團董事長劉福龍近幾年一直在試圖創立一種模式,以冠名連鎖加盟的形式,將經銷商整合起來,增加中小貿易商的話語權。“如果有一千家貿易商叫同一個名,那將會是怎樣一個概念。”劉福龍對整合的力量充滿自信。
中國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凌認為,這種連鎖加盟的合作形式,保證了每一個小的貿易商實體直接面對市場,對市場有很高敏感性,但是,因為認識上有差異,分散的資金難以達成有效執行力,也會有很高的內耗成本。
而另一種更為徹底的方式是,由多家鋼貿企業整合重組為一家公司。2009年底,就曾有浙江溫州的70家金屬貿易企業抱團組建溫州市金屬投資有限公司,成為全國首個多家鋼貿企業整合重組的公司。陳凌分析,組成一個實體的話,決策會更有執行力,但是要有資金作為后盾,同時也要求對廣闊分散的市場有很高的把控能力,而這恰恰是其弱勢。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鋼鐵分析師赫榮亮也認為,這種實體聯合,不會對我國鋼材流通格局產生實質性影響,只是個體力量的此消彼長。
不過,赫榮亮提出,可以關注的倒是網上電子交易的鋼貿形式。雖然網上電子交易短期不會改變中小貿易商對鋼廠的弱勢地位,但發展快速的電子交易形式,最終會在虛擬市場的兩端,實現市場交易成本的“零”化,使得貿易商在價格變化、運輸成本、供貨方選擇等方面受到的制約減少,從而使得雙方地位發生變化,而并非渠道多少和生產規模大小的對比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講,電子交易模式將有益于中小鋼貿商。
(為保護受訪者利益,文中徐澤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