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達通總裁魏強:獨享97%小客戶,做馬云做不到的事
2010-4-5 12:5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這是一家差點成為“先烈”的公司,從2001年創辦一直虧損到2008年,期間7個合伙人走了6個。
他是外貿服務行業的“造反者”,無論貿易額大小,每單只收1000塊,未來想降到1塊。
魏強說他的一達通做了馬云的阿里巴巴想做卻做不到的事——為找到訂單的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后續服務。
他賭性很強,創辦的企業連年虧損,賭到第八年才扭虧為盈,其間其余6個合伙人悉數“中途退場”;
他計算機專業出身,具有典型的IT思維。他覺得進出口各大環節自成體系而又相互關聯,把其中所有的邏輯關系寫進系統里,將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整合”;
他是這個行業的造反者,主打中小企業進出口代理服務,“以農村包圍城市”,并打破按比例收費的行業慣例,每單均只收1000元的代理費;
他說傳統的人不會認可這種模式,因此創業初期統招沒任何外貿經驗的人,最終卻打造出這個行業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服務團隊。
他說他永遠不做貿易,不切入貿易商的上下游,只做純粹的商業化外包服務。
他就是魏強。他的公司叫深圳市一達通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專業從事中小企業進出口代理服務,涉及物流、通關和金融三大項10多個環節的中介服務,在成立后的第八個年頭才扭虧為盈。
這位42歲的安徽男人在外貿行業摸爬滾打了20余年,在中小企業進出口代理服務領域浸淫9年。他說他提前實現了馬云的夢想,涉足海量的中小企業對外貿易“找訂單”后的“做訂單”環節,他說這是馬云的阿里巴巴想做但是做不到的生意。
截至2010年4月1日,他持有一達通70%的股份,其余均為員工持股,“是一個干干凈凈的公司”。
第一批與韓國
做生意的外貿人
1990年,22歲的魏強從四川重慶大學畢業,學生會主席出身的他在一次轟動全校的國企招聘中成功入圍,進入國家航天部下屬的中國長城工業公司,被分派至山東省威海市從事對外貿易工作,成為國內第一批與韓國人做生意的外貿人。
1992年,魏強離開長城工業公司,與友人合伙辦了一家外貿公司,涉足包括房地產在內的多項業務。但由于過于年輕,經驗不足,公司在1994年就草草收場了。之后,他仍從事外貿行業,做過銷售,圍著大客戶團團轉。
2001年,外貿行業迎來分水嶺,國內進出口權徹底放開。那年7月,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印發了《關于進出口經營資格管理的有關規定》的通知,明確規定進出口經營資格實行登記和核準制,具備進出口權的企業范圍不斷擴大,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私有企業在內的幾乎所有類型的企業都擁有了外貿經營權。
進出口代理服務遂蔚然成風。對外貿易涉及物流、通關和金融三類手續,包括報關、保險、運輸、倉儲、貿易融資等10多個環節,繁多冗雜,那時的絕大多數中介公司都將目光對準了大客戶,并采用按交易額比例收費的模式,中小企業鮮有人問津。
在外貿行業摸爬滾打了10余年的魏強嗅到了中小企業外貿代理領域蘊藏的巨大商機,與另外6個合伙人一同創辦了深圳一達通公司。
“那時就覺得‘進出口’是一個邏輯性很強的東西,自成體系而又相互關聯,”魏強告訴理財周報記者,“我就想把所有這些邏輯關系寫進一個系統里,這個整合工作還從來沒有人做過。”
“大多數同行都是做大客戶,前3%是它們的,后面的97%則都是我的。”魏強說,“我們是‘農村包圍城市’,先吃別人不要的肉。”
“7個合伙人走了6個”
他開始構建自己的中小企業代理王國。
他說自己是這個行業的造反者,不僅主打中小企業,還打破業內長期的按交易額比例收費的模式,每單只收取1000元服務費。
但困難比想象中的大得多。作為這個行業的新興模式,一達通近乎執拗地在少人問津的中小企業進出口代理領域耕耘。他原以為兩三年內便可做出成績,沒想到一虧就是7年。
那時,他們的客戶寥寥無幾,在2001年至2007年長達7年的時間里,一達通每年新增的客戶僅有幾十個,月收入一兩萬元,而各項開支卻高達30多萬元,連年“燒錢”。
此外,中國進出口商品種類繁多,不同商品的報關、報銷、物流等環節也差別巨大,專業性要求較高,這讓初期并不成熟的系統問題頻出。而一個錯誤就會導致巨大損失,創業初期的一達通嘗了不少苦頭。
“因為專業性還沒跟上去,出了很多差錯,幾年下來的罰款有好幾百萬。”魏強說,“其實當時一直在動搖,不知這種模式能否走得通。”
連年的虧損讓公司的合伙人看不到多大的希望,紛紛中途退場,“到了2005年時7個人中走了6個,就剩我一個了,那時物質和精神上的壓力都非常大”。
為何能堅持下來呢?“主要是興趣吧,我一直想看下這種整合能帶來什么,也看到中小企業服務領域的潛力,同時也沒法回頭了,畢竟一直在做外貿。”
顛覆性的商業模式
他說自己的賭性很強,一達通也是在賭。創辦的7年后,他賭成功了。
2008年,歷經七年的積累和摸索,一達通的進出口管理系統逐步完善成熟,公司的11個崗位也運轉順利,加之金融危機下外貿企業盡力縮減各項開支,一達通服務的性價比開始凸顯,客戶數開始迅速增長。
“一達通突然冒了出來,很多人都沒緩過勁來。”
他詳細闡述了他的收費模式:比如說接了一個客戶,服務費1000元外,其貿易涉及運輸、保險、外匯結算和報關等環節。比如說外匯,我給客戶的是6.8,但銀行會給我兩個返點,即6.82,這是我用規模換來的議價能力;比如說保險,一達通拿到的是萬分之五的保險費,市場上是萬分之十五,我們則給客戶萬分之十。
“這都是企業的自由選擇,你可以不要我的服務,但我的收費確實比市面上的便宜。”
“我們跟客戶都是開誠布公的,”魏強說,“而除了一達通之外,全國所有其他的同行都實行按比例收費。”
他說,一達通在2001年做了三個破天荒的事情,一個是開發了系統,實行電子化,一個是定位于中小企業客戶,再一個就是固定收費。”
“領先市場半步是先驅,領先一步就可能是先烈,”魏強說,“我們絕對是領先一步的,幸好沒有死掉。”
他繼續創新,中小企業融資貸款更是石破天驚。2008年,一達通與中國銀行(4.29,-0.02,-0.46%)戰略合作推出“中小企業外貿融資易”產品,提供進口綜合貸款、出口信用證貸款、出口退稅融資三大類服務,覆蓋了進出口貿易的貨款和稅款的各項融資領域。
“中小企業的貿易融資一直很難開展,因為信息不對稱,銀行不大信任中小企業,調查的成本也很高,”魏強表示,“一個銀行老總說過,任何中小企業調查超過一個星期,銀行便虧本。”
一達通打破這一僵局,外包了銀行的中小企業貸款業務。“我們承接了中小企業包括報關、物流、金融在內的整個外貿環節,掌握了與之相關的所有資訊,且都是真實的。這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此外,中小企業貸前、貸中和貸后的整個資金管理也都通過一達通,“這些事情中90%是銀行沒法做到的”。
他對這一業務十分看好。“中小企業融資貸款是我們做了的一件偉大的事情,這條路走下去絕對是一條光明大道。我們還會和中國銀行一同申請‘國家金融創新大獎’。”
“我們正在謀劃上市,爭取兩年內上創業板。到那時,一達通將登上更大的平臺,對手想追趕也追趕不上了。”魏強說。